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带答案

上传人:_****候 文档编号:183664686 上传时间:2021-06-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带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带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带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带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带答案(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2、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 错误的是()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B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 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D通过

2、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 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3、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戚的“纳米车”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杀死癌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隙C分子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 D分子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4、空气中含量最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AO2BCO2CN2DNe5、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不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A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 B高压锅因为排气孔堵塞而爆炸C车胎因为暴晒而发生爆炸 D气球因为充气过多而引起爆炸6、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

3、的原意中蕴涵化学变化的是()A星火燎原B水滴石穿C积水成渊D披荆斩棘7、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A猜想B实验C推理D归纳8、土壤的酸碱度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下列植物在微酸性土壤中,不适宜种植的是()植物花生苹果西瓜沙枣适宜的pH范围5.06.05.06.56.07.08.08.7A花生B苹果C西瓜D沙枣9、某露置于空气中的CaO固体,测得其中Ca元素质量分数为50%,取10g该CaO固体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使其完全溶解。正确的说法是()A加入稀盐酸后一定没有气泡产生B该CaO

4、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和Ca(OH)2C生成CaCl2的质量为11.1gD该CaO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H)2和CaCO310、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倾倒液体 B点燃酒精灯C取用固体粉末 D过滤11、下列关于水净化过程中常用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明矾可以促进水中悬浮物的沉降B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的所有杂质C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可使海水转化成淡水D过滤或加热均能使硬水转化成软水12、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是今年我市化学实验操作考查的题目之一,下列有关pH试纸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A把pH试纸浸入待测液 B用湿润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C把显色的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数 D测出石灰水的pH为

5、12.413、两个烧杯中分别盛装X、Y的饱和溶液,两只试管中分别装有NaOH和NH4NO3固体,向两只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水,现象如图所示,结合图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Y的溶解度曲线为b曲线B降温可使X的饱和溶液变浑浊CX的饱和溶液从t2 降温到t1 ,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Dt3 时,X、Y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XY14、在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A氮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D稀有气体15、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砂,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过滤;加过量NaOH溶液;加适量盐酸;加过量Na2CO3溶液;加过量BaCl2溶液下列操作顺序

6、中最合适的是()ABCD16、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B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D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 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17、下列对实验意外事故的处理错误的是()A硫酸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烧碱溶液冲洗B实验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搓C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立即用湿布或沙子扑灭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18、“一带一路”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

7、代染坊常用下列物质中的一种盐来处理丝绸,这种盐是()A熟石灰B碳酸钾 C乙醇D烧碱19、南京理工大学胡丙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 NaN53H2O,该化合物中含有等微粒,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是一种单质 B一个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C一个中共有36个质子 D一个中共有36个电子20、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A丁一定是化合物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 1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1、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若该粒子为一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8、则x=_,y=_(2)若该粒子为R2+,则x=_,y=_(3)若该粒子为Mn-,则x=_,y=_2、如图A、B、C、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其中A为黑色单质,D为红色单质,B、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态化合物。“”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省略)。请回答:(1)C的化学式是 _。(2)B的一种用途_。(3)A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3、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请用化学用语填空。(1)3个镁原子:_;(2)硫酸钾:_;(3)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_;(4)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_;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实验小组研究盐酸、氢氧化钙两种

9、物质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图所示8个实验。已知:Na2CO3 + CaCl2CaCO3 + 2NaCl(1)实验后某试管中为黄色溶液,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实验后某试管中为红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_,溶液变为无色。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_。(3)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白色固体,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出现。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4)实验后某试管中只得到无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原无色溶液中的溶质是(写出所有可能)_。2、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

10、验。(1)A中现象:烧杯中溶液变红。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变红”的原因_。(2)B中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其作用是_。(3)C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_的性质;若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可能存在的原因是_(写出一条即可)。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1、用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中和73g的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所示。请计算(1)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5%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需要水_克。(2)当a为80g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结果精确到0.1%)?

11、2、将40g稀盐酸逐滴加入到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pH变化如图一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二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损失)。试回答:(1)图二从A到B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_(填“增大”或“减小”)。(2)图二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_。(3)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C2、B3、D4、C5、A6、A7、D8、D9、D10、C11、A12、C13、D14、C15、D16、C17、A18、B19、D20、C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1、18

12、8 20 8 18 18-n 2、CO2 作燃料或冶炼金属 C+2CuO2Cu+CO2 3、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Fe2O3+6HCl=2FeCl3+3H2O 稀盐酸或稀硫酸 无色酚酞溶液 Na2CO3+Ca(OH)2=CaCO3+2NaOH Na2CO3+ 2HCl=2NaCl+H2O+CO2 Na2CO3、NaCl或只有NaCl 2、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酚酞试液变红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难溶于水 红磷量不足,没有把氧气消耗完(或装置漏气;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1、(1)50克。(2)3.8%。2、(1)减小(2)B(3) 3.65%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