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学语文五上《26白杨》[任晓芳]【市一等奖】优质课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183644057 上传时间:2021-06-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版小学语文五上《26白杨》[任晓芳]【市一等奖】优质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北京版小学语文五上《26白杨》[任晓芳]【市一等奖】优质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版小学语文五上《26白杨》[任晓芳]【市一等奖】优质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版小学语文五上《26白杨》[任晓芳]【市一等奖】优质课(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3、能理解重点段,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2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怎样的心。3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白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茫茫的戈壁荒无人烟,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的白杨却成了戈壁滩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看一段白杨的视频,然后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二、依自学提示自主探究: 自学提示: 1.从爸爸的介绍中你知道白杨树有什么特点?认真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

2、一想,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怎样的心? 2. 课文几次描写爸爸的神态,请你用“”画出这些语句,结合上下文,思考:每一次爸爸都在想些什么?,可以在旁边写写体会。(提示:注意结合“白杨”来思考。) 三、汇报交流 体验白杨的精神美 直奔课文的重点段落,茫茫的戈壁滩上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哥哥的提问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爸爸的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学生在充分自学读书的基础上,畅所欲言: 1.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从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知道了白杨高大挺直的特点。 2.有的学生可能会从“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体会出白杨生长的范围广,适应性强。这时教师做深入引导,让学生联系上文茫茫的大戈壁以及荒无人烟的生长环境深入的体验。爸爸和孩子们看到的白杨树就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它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什么生命存在。那里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再想象还可以适应哪些环境。(可能适应繁华的城市,贫瘠的山区,还可能适应千里冰封的北国,适应干旱少雨的南疆) 3.有的学生会说从“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

4、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可以看出白杨树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做一个小练笔。 风沙袭来,白杨树(顽强抵挡,不示弱 )。 雨雪打来,白杨树(傲然屹立,不低头 )。 面对干旱,白杨树(咬紧牙关,挺过去 )。 面对洪水,白杨树(毫不动摇,不屈服 )。 指导朗读,爸爸会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的特点呢?咱们赛一赛。再分角色朗读1-13段。 、欣赏建设者的奉献美 这是课文的又一重点,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出示课件: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

5、;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是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老师引读三个“他们只晓得”学生接读后启发学生:他们却不晓得什么?(不晓得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不晓得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你们知道吗?)(不晓得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还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2.这时候再让学生说说爸爸表白了自己怎样的心?(结合16自然段) (爸爸自己也要像白杨一样,哪儿需要就到哪里去。边疆需要爸爸,爸爸就服从

6、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也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像爸爸妈妈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是呀,有许许多多像爸爸那样边疆建设者,为了我们国家的稳定和最高的利益曾经做出了贡献,他们是自豪的,他们是无悔的。 指名朗读1416段,我们再来体会一下爸爸的心。 四、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1.浏览全文,读一读文中描写爸爸神态的句子: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孩子们的争论,把爸爸的思绪引过来了,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小女儿的头”;“爸爸的微笑消失了,神态变得严肃起来”;“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

7、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文中有五处描写了爸爸的神态,读一读,从这些神态描写中你能读出什么? 重点引导:(第一次“沉思”是想自己,想过去;第二次“沉思”是想过去,想未来。第一次“微笑”是因为女儿的幼稚可爱而微笑,第二次“微笑”是爸爸看到了边疆的希望,小树代表孩子们,风沙代表困难。一代年轻的新疆建设者正迎着困难健康地成长,边疆建设后继有人。) 你觉得神态描写有什么好处? 2.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课文只是写白杨吗?作者借白杨要表现什么?(爸爸妈妈像白杨一样,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是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小结: 本文作者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来越多,越长越高,越变越美。” 六、想象拓展 1.在积累本上摘抄使用“借物喻人”表达方法的片段(2段),自己创作一段更好。 2.阅读建议: 茅盾白杨礼赞 板书设计 26 白 杨 爸爸(边疆建设者) 赞 高大挺直 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生命力顽强 建设边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