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十六)答案doc

上传人:u**** 文档编号:183615097 上传时间:2021-06-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十六)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十六)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十六)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十六)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十六)答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十六答案一1忍受,承受 藏在袖里 授职、任命 稍微 2B 3 D 4. B 5.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注意关键词“加“目“绝和介词结构后置“加之以刑,其中“目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同时要求句子通顺二6、 过了一年去看移植过来的树,成活的有十分之九。阅,成,十九7、 规大而坎疏;宿土厚;乘虚而起渐用自己话翻译通也给分8、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用自己话翻译通也给分9、C(未通过考试)10、柳宗元 。【参考一】借事喻理因事悟理,大意对即可。 种树郭橐驼传借种树之道喻为官治民之理。本文通过表达移树有道和有序的事例,联想到人才的培养

2、也应得其道而治理。 【参考二】 类比。 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之道类比为官治民之理。本文以移树的有道和有序来类比人才的培养也应“得其道而治之的道理。 【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从小品行端正,有一次出去,看到有人不小心把楮币丢失在路上,那人已离开,他追上去,把楮币归还给失者。他学习刻苦勤奋,从不懈怠,白天默默地记诵,晚上关上门窗,点上灯悄悄地读书。任堂邑县尹时,首先毁掉了淫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在每月初一和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专门对过去做了强盗的人进行弹劾的官吏,并说道:“那些都是本分的老百姓,万不得已才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它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

3、们改过自新的路。所有过去做了强盗的人都很感激,互相劝诫说:“不要辜负了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和他的同党凶狠残暴,为害一方,老百姓实在不能忍受他们的胡作非为而告发他们,以前的县尹不敢过问。养浩任职后,把他们全部依法处治了,老百姓为此拍手称快。养浩离开这个地方十年后,老百姓仍然立碑颂扬他。英宗即位后,让养浩参与中书省议事。碰上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用灯彩堆叠成巨鳌一样的山,养浩得知后立即上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疏藏在袖里进谏,他大概说道:“世祖在位三十多年,每到了元宵节,民间严禁张灯结彩;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应当慎重考虑。现在用灯彩堆叠成巨鳌一样的山,我认为事情虽小,然

4、而关系重大;值得高兴的少,令人担忧的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那么,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英宗大怒,等到他看完上疏,却高兴地说道:“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停止了这件事,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二匹帛,用来表扬他的敢于直言进谏。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互残食,朝廷特授他陕西行台中丞官职。不久听到任命,立即疏散了家里的所有财产给乡里的贫困者,然后急忙坐车去上任,路上遇到饥饿的人就救济他们,遇到死了的人就好好的给他安葬。 当时一斗米值十三缗,老百姓拿着钱出来买米,钱稍微有点不清楚米商就不收,老百姓只好到钱库里去兑换。那些狡诈的官吏,只给换者一半,甚至多日都换

5、不到。老百姓因此非常穷困。养浩检查钱库中没有毁掉的可以使用的钱钞,清点一共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全部在钱钞的背面盖上印记,同时又刻十贯、伍贯做钱券,给流散的贫困的老百姓,命令米商只要见钱钞上有官府印记就可以按价卖米给贫者,然后米商到钱库里按实际数目兑换。于是,官吏不敢再胡作非为。养浩又率领富人把多余的米卖给贫者,趁机请求朝廷颁布交纳粮食多者授予官职的命令。听说老百姓中有人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奉养母亲,养浩为此放声痛哭,并把自己私人的钱拿出来接济他。做官四个月,没有回家住过,食宿全在衙门里,整日没有懈怠过于是操劳得病不起。死那年他刚好六十岁。关中的人像死了自己父母一样的悲伤。【译文】 我家的城西旧坟

6、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种树。近来在东邻开垦荒地,有一百多棵桧柏,大的有两手合围那么粗,大约二三丈高。我为它们长在不相称的地方而可惜。有一个种树人对我说:“我能够替您移植。我说:“你真能够做得到么?他请求试试看,我答应了他。我曾经去观察过。他先移这一百多棵树的三分之一,环绕树根周围几尺,中间保留原来的泥土。四周都挖了坑,挖到树根为止。用绳绕着树根,就像系碇那样,但它的重量即使千人也拿不动,便敲掉树坑的边角,用绳子缚住树腰而平放下来,树根的缝隙里放着松泥。再朝北平放,树身之下用泥土充垫,逐渐高升,朝南放时也是这样。三次放下三次抬起,树便高出土坑了。又用木头搭成床棚将拔起的树横放在上面,用两头牛来拖,十个

7、壮汉在两侧使力推。更粗重的树便用双倍的力量。走了几百步,在墓后种成三行。过了一年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于是又移运剩下的树,种在左右两边以及墓门。再过一年去看,成活的又是十分之九了。从此枝干相接,一列列,一行行,遍布墓地,郁郁葱葱,面目一新,很有古墓的气派。由于周围大而坑疏朗,所以根不离树;原来的土深厚,所以元气足;顺着空隙慢慢拔起的,所以出土后无所损伤。在旦夕之间成功完成这一举措,而巧妙却能超越二十余年之前的情形,看来他是因为平日已积累了移树的经验,而在实践时又很有条理的缘故罢。我因此深感世上一些培植人材、教化风俗的人,如果都能顺着规律而治理,那么,不是很快就能够使有识之士前来归附吗?族孙嘉敬因应乡贡考试而至京城,我爱惜他的气质很接近道义,便留他住下,和他探讨学业议论道理,指引他前进的目标,让他随从有德才的文士们交游,从而有所效法得到锻炼,学习新的东西,拓宽视野和知识面。过了三年,他的志向学业都有进步,还是不被主考的试官录取,于是打算回乡省亲。我期望他能再来京师,成就学业,并且能够被录用,因此写这篇论说与他赠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