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中国的背景及其实践课件PPT模板下载

上传人:唯*** 文档编号:183611116 上传时间:2021-06-09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立新中国的背景及其实践课件PPT模板下载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建立新中国的背景及其实践课件PPT模板下载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建立新中国的背景及其实践课件PPT模板下载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建立新中国的背景及其实践课件PPT模板下载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建立新中国的背景及其实践课件PPT模板下载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立新中国的背景及其实践课件PPT模板下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立新中国的背景及其实践课件PPT模板下载(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目录,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架构,新中国形象塑造与接收,新中国成立的 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辽沈、淮海与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主力已基本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到长江北岸。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绝境。新中国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 中国的国共内战进行到1949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占领了中国大陆的大部分领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决定建立一个不同于中华民国的新中国,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新国家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2、并定于1949年10月1日举行建国仪式。,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1949年6月,1949年9月21日,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侨胞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代表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新中国政治 制度的架构,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架构,在四十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新民主主义

3、社会的基本纲领,毛泽东主席就对全国人民说过,中国既然是封建的,我们就要反帝反封建,那么无产阶级,就要努力的站出来,党就是领导无产阶级的人民,大家一起来推翻那些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那么我们在胜利之后就不可能再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关心人民的民主的国家,而且是由伟大的人民领导的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不再受到外国的欺负。,国家政权的构想?,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架构,我们要进行国家管理以前的经济,对于私人的一些资本我们要严格地加以控制,不能让他们掌握了一些稀缺的资源,这样无产阶级就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当家做主,还是要国家对一些重要的资源进行控制,然后领导并且保护整个国民经

4、济的发展。,在经济上,一是,国家非常强调我们应该联合起来,工人和农民都是力量,都是一家人,大家需要联合起来,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对待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因为当时国内还有很多的破坏分子,他们对新中国的建立阻碍和反对,所以说我们要联合起来,只有团结大家,才能增强力量,从而为政治的稳定,为我们新中国的成立和快速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党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所设计的政治制度。,在政治上,二是,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架构,我们要努力的学习文化和主义,这个主义是代表大家的符合人民的主义,所以学习好马克思有利于我们建设文化制度,我们要建立符合我们的制度的文化,社会主义的文化。同那些不好的文化告别,这些方案都得到了全国人民的

5、支持,大家都支持党的决定。大家对于文化的建设也很重视,因为以前没有文化,在新中国建立后,就要有文化,才能与过去不同。,在文化上,三是,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架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色:,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 民主、法制、主权在民制度的构建:,与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不同,中国虽然实行多党政治,但不是多党轮流执政,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政治,民主党派只是起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从而避免了西方国家的政局动荡,保证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向;与苏联的政党政治不同,苏联实行的是共产党一党执政,而中国则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而保证中国共产党决策的正确性,极大地调动了

6、各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一是,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架构,目的是使广大民主人士各展所长,积极参政议政。 在多党合作中,中共是处于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中共与民主党派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政治上,各民主党派要接受中共领导。,他们是一种政治上的密切合作关系。 中共执政党并非独揽政权,民主党派不是作为一股政治反对势力而存在,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不是轮流执政,而是政治合作关系,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共识,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合作形式多样:如吸收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邀请民主党派列席中共的代表大会,通过座谈会 、恳谈会,听取民主党派

7、的意见。,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架构,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进行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人民政协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政治上最大限度的包容性和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几十年的实践经验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架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色,人

8、民是国家的主人,执政党必须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二是,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它是其他各项制度的基础。与西方国家的议会相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大代表都是经由人民普遍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大会中没有议会党团,无论人大代表来自于哪个党派,都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行使权力和开展工作;人大与“一府两院”(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不搞三权分立,而是通过制定法律、作出决议,决定国家大政方针,并监督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架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色,三是,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

9、的一级地方政权机构。,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使少数民族能够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架构,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四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规定的第一个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而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一点,它的第二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原则集中表现为公有制

10、原则。就社会阶段而言,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第二点,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架构,这部宪法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第三点,这部宪法是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巩固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以及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胜利,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是我国人民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有力武器。,第四点,新中国形象 塑造与接收,新中国形象塑造与接收,国家形象具有客观性,但国家形象的诠释、展示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和载体,纪念活动便是其中之一。新中国初期的纪念活动,向国际社会和

11、国内民众诠释、展示了国家形象,为新中国赢得国际社会认可和国内民众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初期建构国家形象的必要性对于任何新生政权而言,国家形象建构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建构不仅关系国内民众的认知和态度,而且关系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和政策。同时,由于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国家利益的冲突,西方媒体对新中国进行了种种扭曲的宣传和报道,力图丑化新生政权、颠覆中国形象,由此使国家形象建构变得更为必要。,国家形象重要性,新中国形象塑造与接收,新生政权成立初期,政权的合法性对于政权的生存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此时,新生政权应通过自身掌握的资源,利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在内的一系

12、列手段,向国内民众表达自身所秉持的政治价值、政治理念和政治追求,并将这种价值、理念和追求与民众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以获得民众对新生政权政治统治正当性、有效性的认同和支持。,建构国家形象才能赢得国内民众的支持国家形象建构首先依赖国内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否则,不仅国家形象难以建构,而且将引发合法性危机。,01,新中国形象塑造与接收,国家形象不仅具有精神作用,而且具有工具作用。 在国与国的冲突中,国家形象能起到威慑敌国的作用;在国与国的合作中,国家形象可以使合作双方利益最大化。对于新生政权而言,如果缺乏良好的国际形象,就难以得到国际社会基金项目、政治发展与治理的接纳和认同,也无法确立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际

13、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在军事上威胁中国,政治上孤立中国,经济上封锁中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可,新中国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建构国家形象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02,新中国形象塑造与接收,国家形象是判断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因受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政治目的、国家战略等因素的干扰与制约,容易导致认知偏差,甚至发生形象被歪曲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初期,因美国失去了对中国事态的控制权,反应极为强烈。为保证自身的战略利益,美国拒不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有意识地对中国进行消极的、歪曲

14、性的报道。同时,由于新中国初期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的能力较弱,国家形象塑造呈现严重的“他塑”现象,中国形象的负面性被放大。在西方舆论机构主导的国际话语格局中,中国被“他塑”为侵略国家、集权国家,使国家形象处于“被塑造”的不利境地。,建构国家形象才能消解“他塑”的负面形象,03,新中国形象塑造与接收,纪念活动对于国家形象建构的作用国家形象是可塑造的,建构国家形象既有赖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也有赖于恰当的传播策略和传播载体。,纪念活动的作用?,新中国形象塑造与接收,纪念活动具有表达功能在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过程中,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怎么说”和“怎么做”共同构成

15、国家形象。纪念活动既能表达国家建设的目标、理念,也能展示国家建设的成就、前景,将“怎么说”和“怎么做”结合起来,从而推进国家形象建构。,纪念活动具有感染功能纪念活动所建构的特定时空、特定符号和特定仪式,富有情感影响力。置身纪念活动的特殊场景,能感染参与者的情绪,影响参与者的政治情感与政治态度,甚至给参与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参与纪念活动的过程,也是获得、理解、接受国家形象的过程。,新中国形象塑造与接收,纪念活动具有聚焦功能纪念活动往往会引起媒体、国内民众、国际社会的关注,借助纪念活动展示国家形象,将产生聚焦和扩散效应。,纪念活动具有强化功能由于纪念的对象较为固定,新中国初期的纪念活动呈现周期性特

16、征,纪念活动中对于纪念对象的介绍和评价、纪念意义的挖掘和升华,不少属于重申和强调。,新中国形象塑造与接收,政治形象的建构政治形象是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发展的表达,新中国初期的纪念活动通过传递国家统一、政治民主、民族团结、党派和谐的信息,初步建构了国家的政治形象。国家统一的形象。国家统一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对于通过武力手段取得政权的国家来说,国家统一的彰显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更为重要。新中国初期的纪念活动,既注重说明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特点,也反复表达祖国完全统一的愿望。,国家统一的形象,新中国形象塑造与接收,经济形象的建构经济发展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支撑,是建构国家形象的基石。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一些媒体和政要唱衰中国,预言新生政权在经济上难以支撑。对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善于利用纪念活动进行经济建设动员、总结经济发展成就,通过经济发展强固国家形象的物质根基。经济发展前景的展现。为聚集民力、调动民众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善于利用纪念活动进行经济建设动员。这种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实际上也是一种动员和激励。,经济形象,新中国形象塑造与接收,文化形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党政/军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