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上传人:熠*** 文档编号:183610595 上传时间:2021-06-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1歼20试飞成功 体现中国航空工业巨大进步 01年月11日中午,在成都中航工业公司的飞机场,歼0成功完成首飞落地。在现场的网友发帖说:“试飞现场欢呼声响成一片,围观者放起了鞭炮。” 很快,“黑丝带”(这是歼-0在网上的代号)的试飞照片和视频就传遍网络,成为年初国内反响最热烈的新闻。“中国自己的四代机上天,”一个军事爱好者在论坛里发言说,“这是我一年前都不敢想的。” 同一时间,美、俄、日、英、印等国家的媒体也都给予歼-0高度的关注。外媒普遍认为,尽管之前有中国研制四代机的消息传出,但目前进度之快依然超出想象。 目前,世界上共有4款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四代机主要的标准是S标

2、准,4S标准即超音速巡航、全隐身、超视距攻击、超机动性。据报道,美国22已经服役,F5正进行密集的试飞工作,俄罗斯T-5已于009年首飞,歼-2是第4款进入试飞阶段的四代隐形战斗机。中国第三代战斗机歼-0刚刚列装空军5年,第四代战斗机歼20就已面世,这反映了我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各产业取得的飞速进步。 一年以来,歼-20接连试飞显形,据报道迄今已有0多次。军迷们拍摄到了完整的歼-20飞行机动动作侧转、滚转,倒飞、拉起和加速,表现出了歼-2优良的空中能力。它机动灵活的空中表现也被所有媒体给予很高评价。有军事评论者认为,歼-2的频繁亮相,显示其设计性能稳定地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 有媒体从目前的图片分

3、析出,歼20采用了鸭式气动布局。属于双发重型战斗机。飞机机头、机身呈现菱形、垂直尾翼也向外倾斜,起落架舱门采用锯齿边设计,具备优良隐形战斗机的特征。 尽管歼-2的发动机、飞控、火控、武器等系统,还有基本的重量、载油量、载弹量等等数据都尚不清楚,但有的外媒推测,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中国已突破四代机的气动设计、高推重比矢量推力发动机、有源相控阵雷达、隐身材料等关键技术;因此推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四代机,是水到渠成的事。 对学术造假说N 我国首次撤销国家科技奖项目 李连生学术不端事件凭借诸多戏剧性因素,曾在学术界引发持续的震荡造假导致巨额亏损被说成效益巨大,校方施压阻止举报,电视曝光次日李连生即

4、被解除职务等等,展现了中国学术圈的复杂生态。 011年春节长假的前一天,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在其官方网站发布通告,正式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等20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这是我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从200年西安交大几位教授开始揭发李连生造假,到科技部宣布撤奖已将近4年。 在整个举报过程中,举报人面临的是漫长的纠缠和博弈。有全国政协委员对此评论说:“校方不揭发李连生造假行为,无非是为了维护学校的一己之利:可以凭借获奖争取更多的项目经费,扩大学校的知名度等等。归根结底,这都是背后利益驱动的结果。” 一位长期关注学术不端

5、事件的媒体人也感慨道:“这件事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实在有着太多的偶然。我们可以假设,假如没有六位老教授的“殊死”举报;假如没有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强势媒体强势栏目的介入;假如没有最终被外力证明的造假铁证造假者会承认吗?西安交大会处理吗?这个项目所获的最高荣誉会被撤销吗?” 有评论认为:国内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屡屡曝出造假丑闻,然而由于存在保护主义或碍于脸面的原因,往往对造假者追惩不够,落实不力。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更多的造假者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 如此环境下,撤奖的决定也得到舆论的普遍支持。有媒体指出:科技部没有因把关不严的顾虑而不了了之,这为今后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处理类似的“学术不端”行为树立

6、了很好的标杆。 3三颗卫星相继发射 “北斗”导航系统正式试运行 说到GP,人们早已熟知卫星导航嘛。如今,汽车、轮船甚至手机上都装着这套系统,它早已取代传统的纸质地图,成为人们出行之必备。 其实,GPS只是美国的卫星导航系统。目前我国实际应用的导航定位系统大部分都是靠美国的GP定位系统来支持的。然而,S的精度一般约为1米,可其他国家却无法与美国享受“同样待遇”,所得到的GPS精确度都限制在10米以外。于是各国逐渐意识到,发展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不仅是航天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 12月2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新闻发言人宣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当日正式提供试运行服务。 今年3颗

7、卫星相继发射,让中国北斗在星空中崭露头角。月10日,我国成功发射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设完成,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正加速建设全球导航系统。随着7月2日和12月2日,我国第九、第十颗北斗导航卫星相继在倾斜轨道上“落户”,更是有效地提高了系统可靠性,提升了在轨备份和应用服务能力,进一步改善了系统对覆盖区的导航性能。为实现向我国及周边大部分地区初步提供相关服务,满足交通运输、渔业、林业、气象、电信、水利、测绘等行业以及大众用户的应用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介绍,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目前已经实

8、现;第二步就是21年左右建成由1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则是在02年左右建成由3余颗卫星组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系统性能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据北斗的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将在明年月份把“三步走”的第二步全部建成。按照北斗系统组网发射计划,2012年还要发射颗组网卫星,进一步扩大系统服务区域和提高服务性能,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目前,北斗已经具备25米左右的定位服务精度。到明年底,系统基本建成后再提供正式运行服务,到那个时候服务精度会达到10米左右。 我国证实体细胞可被诱导直接转化成肝脏细胞 中国是肝病多发国,重病患者往

9、往需要肝移植。可惜供体太少,而且有免疫排斥的问题,因此大量病人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假如能够用患者体内的细胞再生出健康的肝脏胞,就提供了一条治愈的新路。 用胚胎干细胞就能再生肝脏细胞,但胚胎细胞来源太少;将体细胞变成“诱导多能干细胞”也是一条途径,但这个过程得用到一个致癌基因,具有不可测性。于是有的科学家“绕路而行”,不经过干细胞阶段,直接让皮肤细胞变成具有肝功能的细胞。用研究者打的比方,就好像“让一个人转行一样。一个农民可以转行成为工人”。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一个科研团队,利用“直接转分化”的方法,将从小鼠尾部获取的成纤维细胞重编程,生成了成熟的肝细胞样细胞。今年5月12日,国际学

10、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上海生命科学院的研究成果,证明肝脏以外的体细胞可以被诱导直接转化为肝脏细胞。这是肝脏再生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研究人员将肝脏发育及功能必需的种转录因子,转导至小鼠尾部成纤维细胞中,对多种组合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证实:只要抑制住一个细胞衰老基因,再转入个转录基因,皮肤细胞就可以变身为肝脏细胞。这一发现在国际上是首次。 之前通过相似的方法,皮肤细胞也曾转化成神经元、心肌、血细胞,但它们没有在体内真正发挥作用。而中国科学家转化出的肝脏细胞,具备了合成糖原、脂质、白蛋白以及解毒功能。把这些“转行”的细胞注入肝功能衰竭的小鼠体内,八周后,有近50的小鼠成活,肝功能指标也明显好转。 上海

11、生命科学院的研究者表示,小鼠动物实验中取得的初步成果,如果要应用到临床医学,需要更多实验和检测。研究团队现已将这项成果申请了相关专利,并将在未来致力于让它造福人类不仅有可能应用到肝脏细胞,也可能用在血液细胞和胰岛细胞上。 我国首座快中子反应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 今年7月2日,我国第一个实验快种子反应堆成功并网发电,这是我国核能技术的一大跨越。 核电站一般利用的铀-23,在自然界只占铀储量的1不到。其余基本是不能直接裂变的铀-238,好比煤炭燃烧后剩下的煤矸石,用不上。快中子反应堆的问世,让“煤矸石”也能熊熊燃烧了。快中子堆用钚-239作核心,它裂变释放出的快中子,可以把周围的铀-38变成钚-29

12、,继续连锁反应。 中国并网发电的第一个快堆,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功率、具备发电功能的实验快堆。它采用先进的池式结构,核热功率兆瓦,实验发电功率0兆瓦。这一快堆有非常好的固有安全性,而且采用多种非能动安全技术,安全性已达到第四代核能系统要求。 快堆技术使贫铀矿也有了开采价值,将使可采铀资源成百倍的增加。不仅如此,随着核电大规模发展,核电站卸出的“乏燃料”将逐渐增多。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每年要卸出大概0吨的乏燃料,里面含有很多寿命长达几百万年的放射性核素。有了快堆就能在最大程度上让放射性废料嬗变,消除环境隐患。 在技术上,快堆比目前核电站使用的轻水堆难度要大得多。但由于它前途远大,被称为“梦幻

13、核电站”。目前全世界有几十个中小型快堆在运行,正在摸索商业化的道路。专家表示:中国核电的目标是200年前后建成中国商用示范快堆,30年左右建成并推广中国大型商用快堆。快堆的并网发电,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6“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破00米深度纪录“蛟龙”号又破纪录了。 去年,它潜入3759米深海,超过了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如今,“蛟龙”号完成了5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 月26日点57分,“蛟龙”号正式开始下潜,下潜速度一度超过每分钟40米。至6点12分,它首次下潜至5038.5米,这个深度意味着它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的海底。 在这趟历时6个多小时的深海之旅中,各项仪器指标及通讯

14、正常。潜航员在5000米水深时对潜水器水下各项功能进行了验证,多次进行坐底试验,同时拍摄到海底生物照片。 28日,“蛟龙”再次入水,历经9小时14分顺利完成500米级海上试验第三次下水任务。此次最大下潜深度18米,再次创造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并进行了坐底、海底照相、声学测量、取样等多项科学考察任务,也创造了“蛟龙”号水中作业最长时间纪录。此次下水,“蛟龙”号验证了大深度环境下的技术功能和性能指标,圆满完成了科考和科学试验任务。 接下来,“蛟龙”号又于7月30日和8月日下潜,分别达到182米和50米,完成了海水、海底生物的提取,锰结核的采样,以及沉积物取样、微生物取样、热液取样器ICL功能测试、

15、标志物布放、691通信测距等作业,进一步验证了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 据介绍,“蛟龙”号主要有四大技术特点:一是在世界上同类型中具有最大下潜深度70米,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8%的广阔海域使用;二是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这为该潜水器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三是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四是配备多种高性能,确保载人潜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真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 012年,它将进行700米级海试。 7.“嫦娥二号”到达拉格朗日L点 我国首次实现对月球更远的太空进行探测 201年国庆节那天,“嫦娥二号”承载着国人的祝福奔向“月宫”,半年后,她圆满完成了任务。“接下来她还会做什么?”人们对此甚是关心。当人们纷纷猜测时,她潇洒地一展长袖:“我要飞得更远。”结果这一飞就飞到150万公里之外的拉格朗日L2点。 拉格朗日L点位于日地连线上、地球外侧约10万公里处,在L2点卫星消耗很少的燃料即可长期驻留,是探测器、天体望远镜定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