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与唐代音乐诗创作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359319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颀与唐代音乐诗创作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李颀与唐代音乐诗创作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李颀与唐代音乐诗创作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李颀与唐代音乐诗创作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李颀与唐代音乐诗创作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颀与唐代音乐诗创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颀与唐代音乐诗创作(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颀与唐代音乐诗创作所谓音乐诗,是以音乐作为审美对象的诗。唐代音乐发达,既保留了中原传统清乐,又继承了北朝传入的诸多胡乐,盛唐时西部新声尤其盛行。音乐的繁荣为唐代诗歌增添了新的题材内容,音乐诗开始大量涌现。据统计,在全唐诗中描写听歌赏乐的诗篇有400 首左右。 1在音乐诗的发展史上,盛唐之前的音乐诗,包括汉魏至初唐,皆篇幅短小,艺术成就不高,不能算是成功的音乐诗。盛唐诗人李颀是第一个致力于音乐诗创作并取得巨大成就的诗人。他共创作了三首音乐诗,即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下文简称听董大 ) 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琴歌 。这三首诗皆入选清蘅塘退士所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足见其流传之广。在这三首诗中,

2、他第一个正面摹写乐声,表现乐境,从小到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各色意象的选择,大到整体框架的艺术构思等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对之后的唐代音乐诗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唐代音乐诗数量众多,本文不可能一一提到,白居易的琵琶行 、韩愈的听颍师弹琴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音乐诗中的名篇,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2,本文就以这三首诗为例,来探讨李颀音乐诗对唐代音乐诗创作的影响。1、艺术表现手法。李颀善于综合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描绘乐音。1.以声喻声。音乐虽然可听可感,但却无形无色,转瞬即逝,最难用准确的语言描绘,所以李颀另辟蹊径,以人们可以接触、易于想像的声音来比喻所听到的乐声。如听

3、董大:“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以郊野秋风吹落叶之声来喻琴声,同时描绘出荒凉空旷的乐境及听者初听琴声时惊异的心理感受。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以夜晚失群的雏雁的惊恐哀鸣和蔡琰返汉时胡儿撕心裂肺的绝望哀号来比拟琴声的惨凄。“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四句,用四个比喻来表现琴声的变调:长风吹过树林,雨点洒落屋瓦,喷射而出的飞泉飒飒地拂过树梢,跑到堂下的野鹿呦呦地鸣叫,描绘出琴声由之前的幽咽变为轻松潇洒、轻快悠扬。再如听安万善吹筚篥歌:“枯桑老柏寒飕飕,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惨 ,黄云萧条白日暗。

4、变调如闻杨柳春 ,上林繁花照眼新” ,用一连串的比喻来摹写安万善吹筚篥声的变化:以寒风吹过枯桑老柏喻乐声的幽凄,以凤将九子发出的细碎鸣声喻乐声的轻而嘈杂,以龙长吟、虎长啸喻乐声的响亮锐利,富有强大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以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无数泉水声在秋天里交响合鸣喻乐声的繁复和谐,以已有鼓曲渔阳惨喻乐声的高亢悲壮,以大家熟知的杨柳枝 ,喻乐声的轻快。这些比喻复杂多变,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乐声,还给读者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意象,创造了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意境,让人顿生无限遐思,有如聆其声、如临其境之感。这种手法为后来的诗人所习用。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摹写音乐的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5、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即运用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黄莺鸣啭、银瓶骤然破裂、水浆喷溅而出、铁甲骑兵于敌阵中冲突撕杀、刀枪齐鸣等人们所习见易闻的声音来比喻琵琶声。再如韩愈听颍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以小儿女依偎在一起时的香软情话喻琴声的轻柔细屑。“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以百鸟争鸣喻繁复密集的和声,以凤凰独吟喻清亮高昂的单音。又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一句,以昆山玉碎声和凤凰鸣叫声喻乐声的清亮。2.通感。 人类的各种感觉之间是相通的,诗人完全可以用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来表

6、现无形无影的听觉感受。如听董大:“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空山百鸟,散而复聚,万里浮云,或阴或晴,皆视觉形象,诗人借以形容琴曲的循环往复和变幻无端。再如听安万善吹筚篥歌:“忽然更作渔阳惨 ,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以视觉意象云黄日暗、萧条荒凉来表现乐曲意境的无限悲凉,用上林苑繁花盛开、春意盎然、让人耳目一新的春景来表现乐曲意境的明丽清新,既传达出乐曲的神韵,又极富形象美,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韩诗中也大胆地使用通感这一手法。如“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前两句以勇士雄纠纠、气昂昂奔赴战场奋勇杀敌表现琴声的高亢激烈,后两

7、句以高天阔地任浮云柳絮尽情地飞扬表现琴音的潇洒飘逸,极富艺术表现力。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两句,以视觉范围内的“分寸” “千丈”来形容琴音在高极难继后迅速下滑的陡然变化,最是形象。李贺诗对通感的运用更加神奇。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前句是以声喻声,后句便是以形喻声,以芙蓉带露如泣喻乐声的悲抑,以香兰开花似笑喻乐声的欢快,构思奇异。 “十二门前融冷光”则是以肤觉写听觉,那如香兰开口而笑的欢快的箜篌声竟然将凝聚在长安城十二座门的冷光寒气消融!形象又夸张地描绘出了听乐的感受。3.烘托。 为了突出描写对象,诗人往往避实就虚,不从正面落笔,而是描绘周围的人物(现实或神话中的

8、人物)或环境,或用典故营造一种氛围,是谓烘托。音乐无形易逝的特质尤其适合用烘托这种手法来表现。李颀往往用烘托来表现音乐的巨大魅力和神奇意境。如听董大中“深山窃听来妖精”一句,连山中的妖精也被董大的琴声打动,跑来偷听,可见董大的技艺有多么高超。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两句,用周围的环境来表现琴曲的悲咽:连无生命的河水也为之不流,无情感的鸟儿也为之不鸣,那多愁善感的听众听到这种琴声又会怎样呢?接下来的“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两句,用汉刘细君远嫁乌孙国和唐文成公主和亲吐蕃皆悲愁土思的典故营造了一种哀怨的氛围,烘托出琴曲的悲凄,让人顿生无限悲怜和酸楚。结尾两句“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

9、琴至” ,也是侧面烘托之笔法,以房琯之位高权重,却能超脱名缰利锁,日日翘盼董大抱琴而至,弹奏终夕。既衬出董大琴艺之高妙,又欣喜其得遇知音,真是极尽烘托之能事。再如琴歌“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两句,琴音初奏即万物皆静,四座无言,将周围的人和物全部吸引住了,烘托出了琴音的美妙。又如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两句,以听者叹息泪垂之表情烘托筚篥声之悲凉哀伤,突出了筚篥歌的艺术效果。后来的音乐诗对烘托技法的运用更为普遍。如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二句,一曲终了,四座寂然,唯见一轮明月照映江心,听者神魂如失,嗒然若丧,沉醉其中,久久不能醒来,极力烘托出琵琶

10、曲的强大感染力。再如韩诗结尾:“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以诗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悲痛之情而急忙阻止颖师弹琴的情节来烘托琴音的感人之深,情状如在目前,让人遥想其琴技是多么地高妙。李贺诗对烘托技法的运用更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的箜篌声能令山上的浮云堆积凝聚,颓然气丧,令善于鼓瑟的湘灵和素女啼哭哀愁,悲不自禁。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连天也被这乐声感动,竟至石破天惊,秋雨喷淋。山中神妪也折服于他的绝技,

11、在梦中请他去传授。羸弱不堪的水底老鱼和瘦蛟也闻声起舞,月宫里的吴刚夜不能眠,斜倚桂树,若有所思。玉兔也不忍离去,任凭露水滴打在身上。诗人通过一连串神奇大胆的想象,把李凭弹奏箜篌的技艺烘托到了一个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高度,令人叹赏不已。二、意象选择。音乐语言繁复多变,为了尽可能准确地摹写声音,表现乐境,传达感受,诗人李颀往往穷搜各种意象。归纳起来,这些意象包括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神灵意象等。自然意象如听董大中的鸟、浮云、雏雁、川、长风、雨、迸泉、野鹿, 听安万善吹筚篥歌中的枯桑、老柏、九雏、鸣凤、龙吟、虎啸、万籁、百泉、黄云、上林繁花等,琴歌中的月、乌、霜、树、风、星等。这些意象多为人们所习闻易

12、见,人们通过对这些意象所造成的声音、所形成的意境的想像即可体会出诗人所听到的音乐。后世音乐诗使用较多也是这种意象。如白诗,所用的意象有急雨、莺语、泉流冰下等,至于珠落玉盘、银瓶乍破、裂帛等人为意象则是白居易在意象选择上的开拓。韩诗运用了浮云、柳絮、百鸟、凤凰等,未出李颀音乐诗意象的藩篱。李贺诗中则运用了凝云、昆山玉碎、芙蓉、香兰、老鱼、瘦蛟等意象,虽然在具体的运用上有其奇特之处,如芙蓉泣、香兰笑等,但仍属自然意象。人物意象,包括周围人物、历史人物和人的声音。音乐是演奏给人听的,也最能移人情性,因此通过描写人物的反应来描绘音乐是一条捷径。人的声音也我们最熟悉的声音,因此用它来形容乐声更加通俗易懂

13、。如听安万善吹筚篥歌中的“傍邻闻者” “远客” ,听董大中的“断绝胡儿” 、刘细君、文成公主等皆是。后世白诗的“私语” “铁骑突出” ,韩诗中的“儿女语” “勇士” ,包括诗人自己,李贺诗中的“江娥”等,皆受李颀的沾溉。神灵意象。为了表现音乐的神奇魅力,李颀大胆地将神灵意象引入诗中,如听董大中的“深山妖精” ,虽然只有一处,但影响巨大,直接启发了唐代音乐诗的奇文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诗中的“素女” “紫皇” “女娲” “神妪” “吴质”等皆是神话中的意象,可以说神灵意象是此诗的主体意象,李贺用它们表现了李凭神奇至极的技艺,塑造了奇幻诡异、迷离惝恍的意境。三、艺术构思。李颀不仅在音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14、、意象选择等方面具有开创性,在诗歌整体的艺术构思上也有筚路蓝缕之功。其音乐诗整体构思大致如下:先介绍乐器或乐曲或音乐人的来历,然后交待所弹音调和指法,接着集中摹写声音,包括音调的变化,最后抒写寄托。因为借音乐诗以寄托前人论述的较少,故下文论述时将偏重于这一点。如听董大 ,开头“蔡女昔造胡茄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六句介绍琴曲胡茄弄的来历, “先拂商弦后角羽”是交待所弹音调,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是描写弹奏的指法,接下来十二句集中描写琴声,因前文已有论述,兹不赘述。结尾四句以仰慕房琯作结,同时寄寓希求援引之意。房琯时为给事

15、中,为门下省之要职,掌驳正政令之违失。李颀听董大弹琴时房琯并不在场,李颀诗中完全可以不必提他,不必提而提,而且把房琯描绘成一个爱好高雅、脱略名利的清雅之士,这是极高的赞誉,其目的只能是希求援引。董大是房琯的门上客,李颀长期沦落不偶,想通过董大向房琯进言也是可以理解的。后来唐肃宗即位, “琯为宰相,略无匪懈之意,此外则听董庭兰弹琴,大召琴客筵宴,朝官往往因庭兰以见琯” 3。李扬先生评此诗最后两句说:“表面上是先赞房氏才高不重名利的品行,后羡慕有高人企盼董氏抱琴而来,但,字句背后的实质是称指得遇知音的主题,从中袒露作者李颀未忘宦情,渴求知音而再显身手的心事。 ”4此评可谓正中鹄的。听安万善弹筚篥歌

16、构思与听董大大致相同。前四句介绍乐器的取材、乐曲和音乐家的来历,中间十句摹写声音,结尾两句点明吹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同时暗含寄托。前面“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已寓世无知音之感,结尾“岁夜高堂列明烛”再点明是除夕之夜,除夕乃一年将尽之时,诗人不能不起年华易逝、岁月蹉跎之感,两种感受纠结在一起,只能用“美酒一杯声一曲”来排解了。琴歌篇幅相对较小,但构思与前两首大致相同。前两句交待琴客和弹琴缘由,三、四、五句描绘环境,第六句交待所弹曲目,七、八句烘托琴声,末两句“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写听琴感受,同时抒写归隐故乡之志。这首诗作于李颀任新乡尉时(开元二十三年至二十七、八年间) ,因为出差路过扬州,陪主人听此琴歌。歌曲听罢,勾起无限乡情,于是兴起离开污浊的官场、回归自然的“云山”之想。后世音乐诗之构思大致不出此窠臼,唯各环节之次序会有所不同。白诗先叙听琵琶声之由来,然后描写弹奏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