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视角下的英汉时间隐喻比较研究王述文 1 陈程 2(浙江工商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摘要:时间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承载着浓重的文化信息中西文化存在共同性,也存在差异性,而文化的多样性反映在具体的时间隐喻表达中,体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本文以文化视角审视英汉时间隐喻的异同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最后,揭示语言隐喻现象及其文化特征在历史与社会进程中的时代意义,从而为我们提供认识自身文化,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顺应时代潮流的一个新视角关键词:隐喻;英汉时间隐喻;语言文化对比研究隐喻是语言的一种自然属性,人类语言从本质上讲是一个隐喻符号系统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隐喻来表达的所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人类思维建构的一种工具,也是人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当代认知语言学奠基人莱考夫 (George Lakoff) 和约翰逊 (Mark Johnson) 在其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指出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 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1]宇宙由时空构成,人类生活在时空中,时空隐喻便是隐语的肇始,并贯穿人类语言的始终。
由于人类不同文化间具有不同的时空观,所以在时空隐喻表达上也存在差异本文就是从文化的视角来比较英汉时间隐喻的构成及表达上的异同,并揭示形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最后揭示语言隐喻现象及其文化特征在历史与社会进程中的时代意义,从而为我们提供认识自身文化,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顺应时代潮流的一个新视角1..时间隐喻的涵义及特征隐喻是将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语义域概念映现(mapping)或投射(projection) 于另一具体的或抽象的无形的概念时间隐喻表征(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 of time)是指用隐喻的手法来表征时间, 即借助于另一个语义范畴里的某个相关概念来表征时间,如“时间就是金钱”,“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等由于时间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性, 人们在认识、表述时间时需要借助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因此,有学者认为时间表征在根本上就是隐喻性的 [2] 我们在语言表述中使用隐喻手法,是因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 , 语言的隐喻表述与隐喻概念是系统地联结在一起的我们之所以说“时间是金钱”、 “时间是珍宝”, 是因为有“时间是有价物” 这一隐喻概念构造时间概念的模式在本质上都是空间的,主要表现为线性的,周期循环性的和螺旋性的。
性模式中,时间只具有单一维度,从过去经过现在向将来运动,反之亦然……在周期循环性模式中, 时间很显然是二维的, 形成一个环路, 人们可以沿着它向前走到过去在螺旋性模式中, 时间上下、前后、左右同时运动 , 占据三维空间 ”[2] Lakoff(1993)认为在时间通过隐喻“时间流逝是运动”(Time Passing is Motion)的概念,由此提出时间隐喻具有以下作者简介:王述文,男,湖北天门人,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言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陈程,女,浙江德清人,浙江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2 2两个主要特征: “时间是动体”(时间在动) 以及“时间是容器”(自我在动) 的两种隐喻系统类型 [3 ]空间水平的线型运动和空间垂直的线形运动被投射到时间框架后,就形成了时间的“前”、 “后”和“上” 、 “下”认知由于“前”、 “后”从空间域投射到了时间域,并在投射过程中遵循结构不变原则,我们对时间“前”、 “后”、 上” 、 “下”认知的策略选择,自然也会遵循空间“前”、 “后”、 上” 、 “下”的认知策略,存在主体参照和客体参照两个认知参照系,进而时间“前”、 “后 ”、 上” 、 “下”所指的意义也就会有所不同。
2. 文化与时间隐喻的内在联系时间隐喻构建时间文化隐喻的理解是由一个概念域(源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目的域)的基本结构或部分结构的影射过程隐喻映射使得我们能够为一个原本不存在的概念结构提供新的认识结构 [4]莱考夫和约翰逊从概念系统角度把隐喻分成“本体隐喻”、 “结构性隐喻”和“方向性隐喻” [5] “本体隐喻”指的是将抽象的概念比喻成具体事物的隐喻例如, “手头上有时间” , “have time on one’s hand”;“花时间”, “spend time” 这个隐喻需要人们构建起对时间和有价物的关联,赋予时间可储存、可消费的特性 “结构性隐喻”是需要人们将一种概念的结构与另一种未知的概念相叠例如在英语中有关时间的典型的结构性隐喻的例子 “Time is money.” 以及中文中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表达,将金钱“珍贵的稀有的特性与时间的特性相等同 “方向性隐喻要求人们建构起时间与空间方位的关联,它通过上下、内外、前后、开关、深浅、中心、边缘等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外一种概念系统 例如,在 “The Christmas day is coming to us.”中,将来时间圣诞节被概念化为运动着的有形物,还未到达但正向静止的观察者移动。
再如, “three days ago”与“after three days”中均将时间看成由现在时间流向过去或走向将来可以看出,隐喻是一个纽带,通过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将已知的与具象的事物来比拟、理解未知的与抽象的事物以上隐喻实例可以看出人们将时间看作是一种物质的价值观时间隐喻承载和传递文化语言是文化信息的容器和载体 [6] 美国已故的语言学教授萨皮尔(Edmard Sapir)说: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7]”邢福义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或影集,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犹如管道或轨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 ”[4] 英汉不同的时间隐喻概念体现了英汉民族不同的 价值观念、信仰、历史传统、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和习俗如,汉语中的“以前” 、 “今后” 、 “空前绝后” 、 “前赴后继”等时间隐喻概念传递“过去在前,未来在后”汉语文化;而英语中的“look forward to…”, “look back to…”等时间隐喻概念所传递的是“未来在前,过去在后”英语文化。
英汉时间隐喻表征的异同同时也是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体现语言、思维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通过语言来实现和表达的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民族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哲学、伦理学和美学)长期积累、沉淀而成的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地理、社会发展不同,往往会形成与其他民族特有的对现实的认识、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即使在相同的文化中,人们仍然可能会用不同的时间隐喻来指示相同的事物交流这些不同的隐喻概念在表达同一事物时可能是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或说明事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通讯、交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 当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 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影响之深为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增多、差异减少将是必然的趋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现象极为3普遍人们即使看到有的中国人比西洋人更洋气, 或有的西方人比中国人更汉化的情景也不会感到奇怪 [8]文化极强的渗透性及可融性之势无法阻挡在这种文化大交融的情况下,时间隐喻的使用也在英汉语言交流中不断碰撞和交融,乃至某些文化价值的趋同。
3. 英汉时间隐喻的建构及内涵对比3.1 喻义与喻体相同在英汉时间隐喻概念中,都用“时间即空间”概念隐喻如英汉都用“来” (come) 、“去” (go) 、 “到”(arrive)等水平运动来隐喻时间圣诞节即将来临Christmas is coming.) 孩提时代那种无忧无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The carefree days of our childhood are gone forever.)同时垂直运动的隐喻也一样如“上辈”(ascendants), “下辈”(descendants)其次,英汉语不约而同地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将时间物化如比拟为金钱,看作一种有价物品时间就是金钱 (Time is money.)惜时如金 (Cherish the time as gold.)尤其是商品经济兴起以后, 这种时间和金钱的联系在全球范围内就变得更紧密了还有英汉语言都存将时间拟人化,使之具备人的特征如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Time abandons the one who abandoned him.)时间是伟大的导师 (Time is a great professor.)这种英汉喻义和喻体相同的原因,首先在于人类共同生活中同一宇宙中。
所谓“宇”就是空间, “宙”就是时间所以时间和空间密不可分,互为依存时间构成空间的又一维度,前者无形,后者有形,所以“时间即空间”概念隐喻便构成人类认知之肇始所以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共享着相同的“时间即空间”概念隐喻其次,归于人类共同的可体现的身体经验(embodied bodily experience) 和可体现的想象性思维 (embodied imaginative thought)Lakoff (1987)提出的关于范畴、意义、思维和推理的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m) (简称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认为, 意义是可以通过人们的生理机能以及人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得到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得以体现(embodied)的虽然在促使英汉民族经验形成的生活习惯,宗教历史,思维习惯等因素千差万别,但是他们对自然的感知能力与方式大致相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对“时间在动”最初的共同认识说明英语和汉语具有共同的体验和认知基础再次,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全球不同文化民族的交流日系频繁,包括语言、经济、贸易、政治、文化等方面人们对于外来文化也渐渐表现出宽容甚至欣然接受的态度。
这也是英汉时间隐喻产生喻义与喻体形象发生吻合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时间就是金钱 (Time is money. )主要来自西方的时间价值观虽然中西文化存在诸多差异, 隐喻的认知基础与工作机制在各种语言文化中都有相似之处人类本身、外部条件及知识体验都是人类共有的, 隐喻作为人类共有的语言手段, 又是植根于这些相同或相似的因素之中周榕在其《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对 117 名中国大学生和 81 名英国大学生进行时间隐喻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中英两种文化的时间隐喻概念都有“时间是动体、时间是有价物、时间是效应、时间是状态、时间是易逝物、时间是工具、时间是改变者、时间是检验者、时间是空间/容器、时间是人、时间是主宰/被主宰” 这 11 个维度 [7]这更充分更广义地说明了人们的时间表征的隐喻性具有跨文化一致性我们很难说出很多英汉相同的时间隐喻表达到底是从一开始建立在泛人类经验基础上产生的,还是后来经过文化往来而相互吸收彼此的元素而来的但是生活在汉英两种文化中的人能够不约而同地接受并广泛使用这些基本范畴来谈论和描述时间得经验域,这不得不归因于“ 我们人类共有的生理特点,相似的认知能力、思维过程以及一些共享的世界知识和社会经验,它们决定了我们对时间的知觉和经历,因而英汉语言也才会产生相似的时间隐喻概念。
43.2 喻义相同但喻体相异尽管空间隐喻是英汉语中各类时间隐喻的基础,并具有相似的对空间认知感知的本质但是由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产生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喻义相同,喻体形象不同的时间隐喻应运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