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具有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特征及内涵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3471292 上传时间:2021-06-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补偿具有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特征及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态补偿具有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特征及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态补偿具有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特征及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态补偿具有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特征及内涵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态补偿具有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特征及内涵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补偿具有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特征及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补偿具有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特征及内涵(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生态补偿具有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特征及内涵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区域分异规律及人类适应和利用,研究区域的差异性及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以区域综合、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尺度间的相互关联与转换等动态观察世界,以环境动态、环境-社会动态、人类社会动态的综合思维,并采用空间图像、空间语言、空间数学、空间认知等表述方式,研究地球表层的性质和运动规律,区域性、差异性、综合性是其基本特征,尺度关联与尺度转换是其研究视角。生态补偿作为人类影响下的生态环境变化格局、机理及影响系统的重要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为视域,有利于将生态补偿的终极目标与生态经济流量关系的调控联系起来。从内

2、涵上看,生态补偿重点回答补给谁、谁来补、补多少、怎么补等核心问题,即补偿的主客体、补偿的标准、补偿的方式、补偿的尺度等等,目的是弥补地理空间上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不平衡,涉及到人际补偿与人地补偿。在生态补偿实践中,区域的生态补偿能力、生态补偿成本、生态补偿意愿均与其自身地理资源禀赋及区域结构等密切相关。区际生态补偿机制是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一。基于地理要素运动的区域发展外部性,导致了各区域之间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平衡。区域外部性、自然经济空间格局、区域本底性质和区域结构等方面是分析生态补偿问题的重要地学基础要素,生态补偿核心问题的解决必须以这些地学要素的基本特征为出发点。地理学对区

3、域发展问题的研究,为解决区域内的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提供了科学依据。一方面,从地理运动的角度出发,根据生态物质地理运动的不同载体、空间分布和运动方式,可以较好地明确生态获益者和生态受损者,从而为确定生态补偿主体和受偿客体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生态补偿的补偿成本、补偿能力和补偿效益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地理学角度深入探讨这种空间差异的格局与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同时,生态补偿是实现环境改进和城乡发展双赢的策略,可将生态补偿和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综上所述,从地理学的区域性、综合性、尺度关联性角度探讨生态补偿问题,已经成为生态补偿研究的焦点之一。参考生态

4、补偿研究的已有成果,本文认为,生态补偿一般是指围绕着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等的污染、破坏、保护等问题,在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展开的对受影响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以经济、政策行为等为补偿手段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典型的地理学研究命题,地理学是生态补偿研究中,解决其“区域(对哪些对象进行补偿?在哪里开展补偿?)尺度(补偿标准尺度?补偿区域尺度?)差异(补偿主体的差异?补偿客体的差异?补偿标准的差异?补偿尺度的差异?补偿形式的差异?)”难题的突破口,生态补偿具有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特征及内涵。1 生态补偿与“人地”地域系统1.1 “人-地”地域系统地理学是一门典型的关于“人地”地域系统的形成、结构

5、、关系和发展变化(人地关系动力学)的学科。地球表层系统(包括生态资源环境系统)的急剧变化,集中体现在“人”和“地”的相互作用方面,“人地”地域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主体和关键,具有半开放性、非稳定性以及或然性特征。1.2 生态补偿具有“人地”地域系统的一般特征生态补偿具有“人地”地域系统的半开放性、非稳定性以及或然性特征。(1)生态补偿是一个“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就其内部关联及与外界的关系来说,是半开放的系统。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渠道、补偿机制等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内部关联构成了系统的不同特征,但同时又都与外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这构成了生态补偿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

6、联系,成为半开放系统。比如,由于地理条件、资源产权、人文政策环境等的差异性,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系统在补偿利益体、补偿标准、补偿机制与补偿重点等方面存在相互差异,各自可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但同时各个区域之间由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联、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耦合等,相互之间必然发生生态补偿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流,构成了生态补偿半开放系统。(2)就生态补偿系统的稳定程度而言,是非稳定系统。该系统内,一个或一组要素的变化(比如补偿标准的变化、补偿主体的变化、补偿政策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等)就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甚至导致系统运行方向的改变。以中国生态补偿系统而言,补偿标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

7、断提升,补偿主体由政府补偿为主日益发展为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格局,补偿领域也广泛深入到森林生态补偿、草地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湿地生态补偿、垃圾处理生态补偿等多方面,相应地补偿政策也日益出台,进而促进中国生态补偿系统日益向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以及其他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纵深领域拓展。(3)就生态补偿系统的变化机制来说,即从系统的发展因素和趋势考察,属或然性系统(probabilistic system)。要素相互作用的变化及要素自身变化对于系统状态的影响,不受决定论支配,但生态补偿系统所涉及因素之间的作用仍具有方向性、幅度性、概率性等规律,比如趋于生态稳定性、社会公平性、

8、资源使用的有偿性与相对等价性等。比如,受生态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区域人文环境等多要素的综合影响和相互作用,生态补偿的标准、重点、机制、格局及发展变化等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转型国家均各具差异,但追求生态稳定、社会公平、资源有偿使用与相对等价等是其共同规律。2 生态补偿是一个地理学研究命题关于生态补偿的地理学属性,已有相关学者在其研究成果中提及。在实践中,全球各个尺度的地理空间均开展了生态补偿工作(表1),且不同尺度间的生态补偿关系具有宏观与微观之分、总体与局部之别,全球高于国家、国家高于区域、区域高于地方,同时,全球与国家、区域、地方之间又相互关联,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参考已有观点及实践

9、中生态补偿的概况,本文按照地理学的分析框架,从自然地域系统、经济地理格局、地域人文环境、地理技术方法等方面对生态补偿作为地理学研究命题的判断依据阐述如下。2.1 自然地域系统确定了生态补偿参与主体的基本关系由水文、土壤、大气等自然地理因子组成的自然地域系统,已大体决定了生态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基本态势,而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下的不同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相互之间通过大气、水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运动,产生了生态服务的空间关系,因此也就确定了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并基本明确了各主体间的生态利益关系。比如北京市周边的密云、延庆、怀柔、房山、平谷、昌平、门头沟7个山区县由于处于首都的重要生态

10、区,为保障北京城区的生态用水、生态休闲等生态服务需求,自然而然成为生态资源的提供者和生态补偿的接受者,北京需要为其提供一定的生态补偿。此外,在确定最有效的补偿区域或生态服务供给者时,亦需要考虑非均质自然生态环境等区域条件或个体差异,高退化风险区(生态脆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应作为优先补偿区。【表1】2.2 经济地理格局决定了生态补偿的空间差异经济地理格局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形态,其总体特征大体决定了不同区域在生态补偿方面的空间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在生态补偿框架中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在生态补偿能力、补偿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补偿标准核算方式的选择、环境意识的差异等因素也

11、是导致补偿标准差异的原因,但经济地理格局是其主导因子)。以森林生态补偿标准为例,根据国家林业局政府网的资料及各省出台的森林生态补偿文件,作者通过整理对比发现,北京市森林生态补偿标准已达到40元/年亩,江苏达到20元/年亩,广东达到18元/年亩,海南为17元/年亩,福建为15元/年亩,吉林、辽宁、河北、重庆、四川、云南、青海为10元/年亩,而新疆、西藏、甘肃、贵州仍仅为5元/年亩。在补偿方式上,也存在省际地域差异,比如,北京通过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建设,重点在山区开展生态补偿工作;天津重点开展森林生态补偿、湿地生态补偿以及垃圾处理生态补偿;山西主要是煤炭开采及污染的生态补偿,还涉及森林生态补偿及跨省

12、区的流域生态补偿。在补偿主体和受体空间选择定位上,经济地理格局也是重要因素,一般会选择资金使用效率高、经济影响大的区域优先实施生态补偿,有研究表明,草地生态系统的优先补偿主体主要分布在纯牧区,而半农半牧区、林业区和农业区则为非优先补偿区;流域生态补偿应优先关注生态补偿效率成本比相对较大的区域。2.3 地域人文环境影响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及其补偿形式地域人文环境既包括地区传统文化习俗及观念,也包括区域发展的人文政治环境及其在大区域乃至国家发展格局中的政治地位及特殊性。这对于生态补偿形式的开展及其政策的制定具有深刻影响。比如,对少数民族地区及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等特殊地域而言,其生态补偿的优惠政策更加

13、全面,补偿形式不仅包括资金补偿,还涉及教育、就业、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补偿,且补偿力度较大、补偿时间较长,短期内的生态补偿以“补血”为主,再逐步过渡到生态产业培育、生态经济发展等自身“造血”阶段。又如,中央政府在实施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中,将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与生态重要性、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共同考虑;四川牧区是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整体贫困程度较深,已通过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了牧区草原生态补偿;青海、四川、重庆同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其生态补偿的重点均包括森林生态屏障建设;山东的海洋文化比较独特,海洋生态补偿是其工作重点;贵州苗寨的生态补偿工作从民间突围;西藏农牧文化底蕴决定了其生态补偿必须

14、从农牧民的实际需要出发。2.4 地理信息技术、计量地理方法等为生态补偿提供了技术平台与方法支撑地理学技术与方法在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中大有用武之地。地理信息技术具有数据综合、模拟、分析评价、展示与管理等能力,已运用于生态补偿的资源环境效应分析、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管理、生态补偿的空间均衡性分析等方面。比如,Herzog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瑞士生态补偿区的生物多样性效果进行了评价;刘益军等应用3S技术构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管理系统;高瑞利用GIS平台对土地生态补偿因子的空间分布及其均衡性进行了分析和表达。计量地理方法主要运用统计推理、数学分析与模拟等工具,凭借计算机技术,可用于分析生态补偿

15、中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在生态补偿的标准测算、效应评估、对象选择等方面均提供了较好的方法支撑。比如运用聚类分析法研究生态补偿对象的空间选择,运用最小数据方法、地理要素禀赋当量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运用地理统计分析和环境经济学方法评估生态补偿的效果。地理信息技术、计量地理方法等为提升生态补偿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提供了技术平台与方法支撑。3 区域是解读生态补偿问题的突破口3.1 区域结构是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的重要参考区域结构是区域内部诸要素的空间状态及组合形式,地理学所涉及的区域结构包括地域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城镇体系结构、资源环境结构、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等诸多方面。在生态补偿中,区域的生态补

16、偿能力、生态补偿成本、生态补偿意愿等均与其自身区域结构存在必然联系。比如,一个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区域,所能提供的资金及生态技术能力就相对较大,因而对于资金援助、生态技术扶持这一补偿方式而言,其所具有的补偿能力与其他补偿方式(如生态移民、生态开发等)相比就相对较强,生态补偿对其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也就相应较小,这类地区在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时就应该倾向于生态技术及资金的补偿输出。相反,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地区,其生态补偿输出政策就应该侧重于向其他地区提供生态移民。根据区域结构,可提出在不同区域之间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补偿政策,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3.2 区域发展外部性是开展生态补偿的科学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