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观对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及其扬弃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3466378 上传时间:2021-06-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发展观对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及其扬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绿色发展观对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及其扬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绿色发展观对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及其扬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绿色发展观对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及其扬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绿色发展观对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及其扬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色发展观对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及其扬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发展观对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及其扬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绿色发展观对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及其扬弃 摘要:资本逻辑是资本在支配劳动以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客观规律。资本逻辑扩张的结果就是消费逻辑的盛行。这时的消费并不是为了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项需要, 主要目的在于竞争和攀比。在资本的消费逻辑的刺激下, 资本企图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 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锐减。绿色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由此实现了绿色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复归与超越。关键词:消费逻辑; 资本逻辑; 绿色发展观;作者简介: 邓欢 (1984) , 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博士生, 武汉工程大学党政办公室秘书; 冯兵 (197

2、0) , 男, 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绿色发展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工业分工与协作研究” (17BJY080);消费社会是指受消费逻辑驱使而导致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社会,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给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所提出的另外一种称谓,其核心意义体现在从消费层面来对发达国家迈进消费社会之后的内外部变化及表现做出研究与解析。本文从消费社会及其特征切入,探讨绿色发展观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及其扬弃过程。一、消费逻辑与资本逻辑美国社会学家里斯曼指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第二次社会革命中,而其第一次社会革命历经了400年时间,对人类的绝大多数以家族或者家庭作为

3、中心的人类生活方式进行了深刻变革。“在这次革命中,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它被第二次革命取代时,则是从生产时代至消费时代的逐步转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范围覆盖全社会的革命。”1(p4)工业革命可谓是给商品大批量生产提供了绝佳的条件,而现代工业技术则为大范围流水作业提供最基础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了消费社会的到来,很多人口从农耕中脱离出来,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的自给自足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告别。逐步地,自由劳动与分工也悄然而生,这使得生产与消费分离开来,同时公共的消费空间与家庭的私人空间亦相互分离,如此一来,海量的消费者便产生了。列斐伏尔将第二次革命之后的人类社会叫作被控消费的官僚社会,

4、而德波将其叫作景观社会,学者贝尔与阿兰图兰将其叫作后工业社会,鲍德里亚将其命名为消费社会。其中,鲍德里亚对现代生活基本特性进行了清晰的描绘,即它是当今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由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服务以及物所组成的一种惊奇的消费与丰盛现象:“现代生活是人类自然环境当中一种显着而根本的变化,换言之,较为富裕的阶层不会再如以往那般被人所包围,取而代之的是被物所包围。”2 (p1) 费瑟斯通指出,消费文化随着实践活动、日常体验以及符号生产的重组而形成并累积。“资本主义生产扩张使得消费商品以及为了消费、购买所设置的各种场所、场地等各种物质文化的不断累积,而促使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活动显着增长与广泛蔓延。

5、”3 (p18)在这种语境下,不少当代学者,如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人类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等都对消费社会持强烈的批判态度,有的则是对于消费社会发展趋势表现出十分消极悲观的态度,并把现代西方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归咎于消费逻辑。消费逻辑受人的不限制的欲望驱使,满足了人们的竞争、攀比、向他人炫耀的欲望。叔本华指出,意志即为人之本质,而人全部本质为人的挣扎和欲求。由此可知,将意志诠释成需求和欲求,将其归结成非理性生命欲望,这是哲学家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核心及特色之所在。叔本华认为,实际上人完完全全地是具体而详尽的一系列需要与欲求的集合体。因此,根据叔本华理论可知,凡是人在其本质上所欲求和需要的,

6、即为其最本质的内在期冀及其根据这一期冀所奔赴的目标。作为需求与欲望化身的人类,凝聚了成百上千种的欲求,而每一个需求在得到满足的同时,新欲求也会如期而至,这一现象则会循环往复,无所生息,经久不衰。“永无止境的欲望和需求却只能够通过较短的时间来满足。”4 (p273) 如此一来,一个无限消费意义链就会形成。拉康通过提出的三元论,即人具有需求、欲望和需要,对其做出了解释。其中,需求为生理性需求,是人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所需的对象,在获得此特殊对象之后的人,其需要就可获得满足。人的需要正是从生命本身的匮乏而来。拉康通过柏拉图会饮篇中的篇章而解释道,原本人属于一种雌雄同体四腿生物,而之后因遭受宙斯的愤怒惩

7、戒被其劈成两半,因此人所欲求的总是其失去的另外一半。这指出了人的欲望是从匮乏与分裂中诞生的。所以,人的欲望是为了解除匮乏而存在的,主体欲望即为对于他人之欲望,从本质上来说,个人欲望为被欲望,其实现是离不开他人与自然界的。所以“个人会一贯地欲望着他人之欲望”5 (p9) 。消费社会中,此处“他人”实际上代表了由虚假需要组成的人的消费欲望。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从揭示和批判当代西方社会总体异化状况这一目的出发,提出了“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两个概念。所谓“真实需要”主要是指人对自由、解放追求的精神需要,其本质是人的自主需要,而非外部世界所强加的需要;所谓“虚假需要”是指“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

8、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要,使艰辛、侵略、不幸和不公平长期存在下去”6 (p6) 。在马尔库塞看来,“虚假需要”是由资本逻辑故意制造出来并强加给个人的,这意味着当地西方社会虽然物质生活富裕,但这不仅没有成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是更多不必要的额外压抑,“这意味着资本对人的统治已深入到人内心世界的总体统治,社会成了总体统治的社会”7 (p33) 。阿格尔则断定当代西方社会的危机已经从经济危机变成了生态危机,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以“虚假需要”为基础的异化消费盛行,从而与地球生态系统的有限性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在他看来,“资本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结构上的缺陷与不足使得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必须通

9、过个人高消费的途径来探寻幸福境地,以此来推动工业发展,而这会使得原本脆弱不堪的生态系统压力倍增”8 (p493) 。消费逻辑的盛行既是资本追逐利润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是资本逻辑证明其统治合法性的一种方式。它导致人们对商品的无止境追求和消费,并形成一种对商品消费的“应享”意识和期待,从而与生态环境的有限性之间构成矛盾,最终导致生态危机。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指出资本并非为某一物,它是一种将物当作中间媒介的人与人间的社会关系9 (p877) ,即资本是隶属特定社会形态的、社会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它具备特殊的社会特质10 (p922) 。也就是说,资本不是一般的物,而是一

10、种社会存在物,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这种社会关系以物为中介或核心,从而使物成为一切社会关系的统治者。这种认识是深刻的,它把资本的本性暴露无遗:“资本仅仅具备某一生活本能,即自我增殖,也就是剩余价值的创造,通过自身生产资料这一不变的部分来尽量多的吸收剩余劳动。”9 (p269) 由此可见,资本最为合理的意义在于价值增殖,让自身保持不断增大的状态,即资本逻辑。基于资本逻辑为原则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逻辑是各类社会关系表现出的根本逻辑。马克思认为,为消费而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一条共有的经济规律。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说,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并进行着一种互为媒介的运

11、动。消费被生产所中介着。消费材料源于生产的创造,若无生产,则消费对象就无从谈起。与此同时,生产也被消费所中介着,由于消费为产品缔造了消费主体,只有针对主体而言的产品方为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产品方可真正实现。对一条完整的铁路而言,假如无通车,不被消耗和磨损,那么这条铁路绝非为现实中的铁路,而仅仅为可能的铁路。同样的道理,“消费离开了生产就失去了意义,生产离开了消费也丧失了价值,两者互为依靠,不可分离,离开了消费的生产是漫无目的的生产”11 (p15) 。休斯指出马克思通过资本论对使用价值生产和商品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即使用价值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商品生产的目的在于交换生产价值,

12、并非为出于满足人的需求的目的它是以扭曲和异化形式做好这一切的”12 (p280)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进行生产的绝对规律,表现为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如果想要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增殖资本的目的,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生产剩余价值,随即将其消费掉。剩余价值一定要通过消费方可实现。这主要是因为刺激消费能够拉动生产,从而使得资本日益增值,利润与日俱增。根据资本逻辑理论来分析,这里的消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资本会尽其最大限度地促进消费,这也就意味着扩大生产,从根本上获得更大的利益。马克思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于人类需要、工人需要以及动物需要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并对人类需求本质以及人的自我实现之间的关系进

13、行了阐述。根据马克思理论可知,动物需求旨在满足自我生存机能维持之所需,对比而言,“人类需要”则不仅包括维系身体生存的需要,还包括不断发展的精神需要,具有社会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特点。但是在资本逻辑驱动下的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的工人需要,却成了工人为了保障自身机能所产生的一种动物需求。这时,工人劳动的目的主要在于保障生存而出现的异化劳动,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仅相当于一种工作条件的需求或是生存条件下的需求。在马克思那里,人类真实需要包括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友谊等。马克思后期论述中表现出的需要所指的是资本逻辑为追求利润而被刻意制造的服从和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虚假需要”。因此可以看

14、出,马克思总是联系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来谈论人的需要的,“这表明人需求之满足的前提并非为生态恶化与资源耗损扩大,同时表明了马克思始终将人的需求之中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有关的那一系列要素置于首位”7 (p35)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资本逻辑扩张的结果就是消费逻辑的盛行。消费不单单是为了实现人在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各项需要,更是为了满足人们之间竞争和攀比的欲望。这种消费类型表现出奢靡之风,导致盲目生产,自然资源遭到更大程度的掠夺与侵害,使生态环境严重失衡,而在当下消费逻辑占据主流的形势下,生态危机表现出更严重的后果。而消费逻辑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异化消费。资本主义这种生产的手段导致生产力水平有

15、了较大的增长,创造出了前人无法想象的财富,同时,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不过其进行的劳动属于被动化,外在化的,会使劳动者在不断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枯燥与乏味。如果想解除这一种负面情绪,劳动者会往往选择盲目消费的方式,通过消费刺激来逃避现实中面临的灾难。而资产阶级往往为了达到强制消费的目的,营造出一些不真实的消费需求,通过各类宣传手段和广告蒙蔽消费者,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自己对这些商品的需要。这种强迫性生产导致现有资本的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导致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如果有限的资源和无限制的人的欲望间的平衡点有所偏差,就会导致二者的矛盾最终爆发,使人类面临巨大的生态危机。二、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阐

16、释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是由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这两部分组成的,可大部分情况下生产力均指向物质生产,即人类进行自然界改造的能力。曾经,马克思通过撰写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对资本“疯狂地发展生产力”展开了深入思考,进而引申出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辩证分析。假如基于资本的生产可以创造出剩余劳动,则它同时亦能够创设出普遍利用人的属性与自然属性的一个完整体系,这种体系具备普遍有用性,科学甚至也与所有精神的及物质的属性相同,体现为此体系的展现者,在此社会生产与交换范围外,则再无任何东西会表现成更高的自在的东西,再无任何东西表现为合理的自为的东西。所以,唯独资本方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缔造者,同时会创造出各社会成员对于社会联系自身以及自然界的普遍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