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近年来川陕苏区史主要研究内容与观点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6.49KB
约12页
文档ID:183464822
近年来川陕苏区史主要研究内容与观点_第1页
1/12

近年来川陕苏区史主要研究内容与观点   川陕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陕西两省交界地区实行工农武装苏维割据而形成的埃政权区域这块苏区位于秦岭和大巴山山麓,幅员辽阔,纵横四、五百里,面积约42 000 平方公里毛泽东曾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目前,川陕苏区史研究已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  一、早期研究概况  20 世纪的川陕苏区史的研究以资料整理与编辑为主在改革开放前,整理出版的资料汇编很少,代表性的有:1954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室翻印的《红军第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边区川陕边区史料》和 1979 年四川大学等编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上﹚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年上半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调查访问组由林超、温贤美、黄季康、杨光彦、盛仁学 5 人组成,赴北京访问了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等老同志徐向前特别指出:对张国焘在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这段历史要一分为二,不能因为他后来成了叛徒就全盘否定了他。

徐向前的谈话,打破了由于张国焘的原因造成的研究禁区  此后,学术界大力推进川陕苏区史资料汇编工作的同时,也着手编撰川陕苏区史通史性论着相关的成果有:四川大学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 年﹚;林超主编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年﹚;1985 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编的《川陕苏区教育史文献资料选编》;四川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合编《川陕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7 年﹚;李树棠等着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粮政史长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8 年﹚;唐敦教主编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华夏出版社 1989 年﹚  进入上个世纪 90 年代后,川陕苏区史的研究热潮逐渐平息,着作论文相对减少其中着作以中共南江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川陕革命根据地南江斗争史》﹙党史出版社 1991 年﹚、蒲龙所着《川陕苏区钱币》﹙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 年﹚为代表进入新世纪之后,川陕苏区史的研究出现了第二波热潮特别是近几年,关于川陕苏区史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研究的主题涉及多种领域,不乏优秀的成果  二、近年来主要研究内容与观点  近年来,有关川陕苏区史的研究,主要涉及川陕苏区时期的政治动员、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变革等诸多方面。

  (一)政治动员研究  1. 土地革命研究川陕苏区是当年中共土地革命开展卓有成效的区域之一林超等学者对川陕苏区土地革命的内容、步骤、方针政策、成效以及意义等做了较为充分而有深度的研究此外,温贤美阐述了川陕苏区土地革命的政策措施,总结了它的经验教训  罗其芳认为川陕苏区的土地政策根据川陕苏区自身的特点,增加了其它革命根据地所没有规定的内容:一是关于土地的当押问题政策不明确,导致具体操作中损伤了富裕农民和中农的利益;二是有关优待红军家属的土地分配制度对鼓励红军官兵和游击队战士浴血奋战起了重要作用;三是何时分田、何时得禾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农民支援革命战争的积极性;四是推行提高土地利用力的政策;五是有关白区投诚官兵的土地分配和苏区百姓享用同等待遇的原则,对瓦解白军营垒、鼓舞白区群众投奔赤区起了积极作用李健和王伟伟认为土地革命的过程,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是党把革命的理想和目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翻身求解放、自觉献身革命事业的过程  2.“红军公田”制度研究川陕苏区在土地革命过程中推行的“红军公田”制是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支持红军建设、巩固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制度王志龙认为“红军公田”制度不仅能够调动红军战士作战的积极性,解决后顾之忧,还能够起到鼓励白区士兵和白区群众投奔苏区的作用,该论文中同时还总结了“红军公田”制度推行的意义。

另外,张启明还论证了 1985 年出土的《红军公田牌》上所记录的史事和时间的正确性,并认为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3. 思想宣传研究苏区革命动员除了物质鼓励外,还有精神信仰的重建各种报刊、红色歌谣、标语以及绘画等均成为中共革命动员的载体  ﹙1﹚关于报刊与红色歌谣的研究沈果正论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报刊出版的历史状况与发展演变、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并总结其特点  沈婷婷、李敏认为红色歌谣反映的内容丰富,特征鲜明,达到了革命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结合红色歌谣不仅是革命年代革命友谊的见证,也是红军文化和红军精神的载体  沈婷婷还对川陕苏区红色歌谣得以产生的原因加以总结:川陕地区深厚的民歌传统孕育了红色歌谣;轰轰烈烈的革命实践刺激了红色歌谣的创作;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宣传与红色歌谣的兴起密切相关吴晓川总结红色歌谣传播的范式为“活态”传播、艺术传播和组织传播  李敏和沈婷婷以红色歌谣为切入点,揭示出川陕苏区民众政治心理主要表现为对民主自由平等的渴望与追求、对共产党的拥护和爱戴、对红军的认同和信任、对革命斗争的支持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向往  ﹙2﹚关于石刻标语及绘画的研究张国新认为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整体性强,针对性强,通俗易懂,“记忆”丰富,并且内容包含多个方面:宣传中国共产党;宣传中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宣传苏维埃和建立苏维埃;宣传工农专政和巩固工农专政等等。

  陈岗认为川陕苏区时期,石刻标语记录了红军进行民生建设的伟大尝试:平分土地,满足农民要求;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禁烟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妇女解放,追求男女平等;普及农村教育,提高工农文化水平等这些举措,体现了中共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  蔡东洲和黄涓认为,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留下了数量众多、规模宏大的石刻为劳动者描绘出一幅以“建立民主政权”、“拥有生活保障”、“享有工作权益”为主题的解放蓝图这幅蓝图既是当时川陕苏区创建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现在加快革命老区建设的精神财富鄢永都从统战的角度论述了川陕苏区统战石刻标语的内容和作用  王泽指出红军画专指以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四方面军及川东北游击队为主要背景而创作的美术作品,并把川陕苏区的红军画总结概括为三种类型,认为川陕苏区的石刻是川陕军民在血与火的岁月里用血汗和智慧刻制而成,谱写了革命根据地斗争历史的光辉篇章  史占扬从马克思木刻画像、列宁画像、《红军画报》等方面着手,认为川陕红军的有些绘画作品虽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不尽人意,但画的内容却表现出革命战争时期文艺作品的特色,其创作风格具有时代的气息,并富有纯厚朴实之气韵  (二)政权建设研究  1. 民主政治与党执政实践的探讨。

唐敦教认为川陕苏区政治民主的实现促进了川陕苏区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大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川陕苏区的政治民主实施还处在一个初级水平上冯进认为川陕苏区基层村苏维埃的组织机构系统完善,其工作人员职责明确,任务分担,从而使得村苏维埃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川陕苏区党组织重视对政权组织的民主监督并建立制约机制,注意发挥群众团体对权力的监督作用  周铎认为,从川陕苏区历史过程看,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川陕苏区牢固树立为群众谋福利的宗旨并付诸实践,一切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 法制建设研究关于川陕苏区的法制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川陕苏区的立法概况、执行情况、特点及其经验教训等问题上杨波认为川陕苏区的法制建设中所颁布和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文献,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注意用法制防止官僚主义,注意用法制保护和团结知识分子及各种专门人才  王平元则从川陕苏区的立法概况和特点、法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司法制度和法制建设的教训等四个方面对川陕苏区法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叶亮认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建设有着始终围绕和服务于革命战争、立法权高度集中、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法制建设等特点,但同时存在着严重的“左”倾错误,且盲目照搬苏联经验,党内监督机制欠缺,部分法律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

  (三)经济建设研究  1. 川陕苏区货币的研究蒲龙提出川陕苏区钱币研究,必须从对它的标型、分类及其历史进程作“流水账”式的单向静态描述中走出来,要用新方法、新视角作理性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它作为人民革命钱币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这个内涵就是苏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表现出的革命性意义,这是研究川陕苏区钱币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巴家云分析了川陕苏区钱币的防伪措施和根据地货币购买力情况  孔路原概括川陕苏区金融体系的作用为:稳定根据地的金融,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发展,支持了革命战争;川陕苏维埃货币的发行流通,结束了川陕边区长期存在的币制紊乱现象;川陕苏维埃货币的发行流通,不仅是苏区建设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举措,在政治上还扩大了红色政权的影响  另外,关于川陕苏区货币始发时间,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认为苏区最早生产的是布币,时间大约是在 1933 年上半年;还有一种认为是以1933 年 11 月川陕省造币厂和石印局正式成立为标志;第三种则认为川陕省苏币开始发行时间为1933 年 6 月巴家云考证川陕苏币始发的时间,应在 1933 年 3 至 7 月之间  2. 财政和税收的研究黄传荣总结川陕苏维埃政府的经济来源有以下几点:一是缴获战利品,接收国民党物资,没收地主豪绅财产;二是发展农业生产,开办工厂;三是建立税收制度,增加苏维埃财政收入。

  赵洪贤总结川陕苏区的财政政策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强调集中统一;二是注意发展经济,开辟财源;三是厉行节省,打击贪污浪费;四是健全法制,加强监督;五是强调以人为本和加强财政宣传  项定才对川陕苏区工商税开征日期,工商税种、税率变化,税收的轻税重罚,“印花”税票的作用,计税货币多样化等五个具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进行了论证  张国先认为川陕苏区经济与税收相互促进,充裕的税收既保障了部队给养,还购买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及其它军事装备,为川陕红军北上抗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谭晓钟和王雅梅认为红四方面军被迫撤离川陕苏区的经济原因是因为张国焘推行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使川陕苏区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了经济凋敝、物资匮乏,甚至“民穷财尽”的状况  (四)文化建设研究  廖冲绪概述了川陕苏区的普通教育方针与政策,阐述了小学教育、贫农学校教育、中学教育以及专科学校教育的情况,并从教育性质和教育方针、知识分子、教育与政治等方面进行了历史反思  施诗然把川陕苏区宣传教育工作的整体情况归纳为四点:一是重视红军干部和战士的教育培训;二是对苏区工农大众普及义务教育;三是出版报刊杂志、印发学习材料和宣传资料,为宣传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武器;四是广泛组织军地结合的宣传队伍,多方式开展宣传。

  毕英涛总结川陕苏区文化社会建设的历史实践,主要有实行新的教育政策、精心编写教材、创办新型学校、建立文化宣传工作队、报纸宣传活跃、戏曲歌谣音乐生动感人等  关于川陕苏区文化教育事业的特点,张学林把其归纳为: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性;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多样性;文化教育与革命教育结合的时代性;各种教材展现川北陕南民间文化特色的地方性  李一民认为川陕苏区文教事业有着对民国旧式教育的反动、在苏区普及义务教育、突出干部教育、为革命事业培养人才及重视社会教育等特点  毕英涛则认为其特点主要是:意识形态色彩浓郁、军事色彩较浓、社会教育的补充作用明显和存在时间较短  刘静认为川陕苏区的教育思想的革命性,教育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