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考中央部委的注意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339895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6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想考中央部委的注意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想考中央部委的注意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想考中央部委的注意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想考中央部委的注意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想考中央部委的注意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想考中央部委的注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想考中央部委的注意(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事先声明:兄弟姐妹们:此文未必全对,但是有价值的我已经划线!由于他是 2007 年的考生,因此,2011 年国考未必完全还能适应,但是,其中所言有正确部分,刘源老师已经进行了标注 and 部分修改!祝各位成功!并在此,向作者表示感谢! 原文来自:http:/ 申论想高分,看下强人申论帖子,保你受益非浅! 一个川籍考生的申论心得贵州省纪委第一,湖北省发改委第二(转) 申论独门秘笈 笔试贵州省纪委第一,湖北省发改委第二 作者:qmhk在下在 07 贵州省考中报考贵州省纪委纪检监察岗(该职位报考比例2:2000),笔试总分第一,领先第二名 14 分,申论分第二。在随后的湖北省考中,亦斩获湖北省发改委

2、世行办(该职位报考比例 2:500)笔试总分第二的理想战果,申论分第一。现将个人的一点心得详述于下,不当处请朋友们不吝指正: 第一步,阅读材料 申论一般三个题目,分值比例 2:3:5(这里主要是说省考,国考题型比较灵活,间或夹有选择判断等。个别省考也有只出两个题目的。为便于阐述,下文分析均针对“2:3:5 结构”),答题应通盘考虑。 先通读所有材料,重点字句勾画出来。其中往往涵盖了材料反映的问题及各方的反应和解决的措施。所谓“申论解题在题中” ,全面耙梳材料是很重要的。全面耙梳就是你要把材料每一段的核心词句都勾出来。然后初步浓缩。几句话的,压到一句话;一句话的,压到一个词或词组。然后竖列排好并

3、编号。这样做好处有两个,一是你一眼看去就能对材料有个整体把握,多看两眼之后,整个材料就在你脑子里了,做题的时候就不用在卷子上翻来覆去的找寻,又耽搁时间又容易迷糊,效率效果双低;二是你立马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和材料中给出的对策就有一个直观的大体上的条理性把握,问题有六个,对策十条诸如此类。事实上这步完成后,三个题怎么做,你心里已经有个框架脉络了。 概括起来,这一步要依序完成如下几步:“通读材料、勾画重点句段、初步浓缩、排列编号”。 第一题 第一题一般是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或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求全面,准确,简洁,有条理(行文一定要简洁,这是基础性的要求。口水话是申论大忌)。返看刚编好号的竖列,拎出问题

4、部分,扩充成句。但,倘若就这样一条一条写上卷子,哪怕你总结得很全面,语言很简洁很准确,顶多及格分(我不是阅卷老师,这只是我的看法哈。下同)。因为“有条理”没体现出来。比如勾画出来十二条,经比较,有几条重合,于是成九条;二次归纳,九条可以归为三到四条;三到四条要写上卷子了,又有个顺序,分清主次,问题的严重性依次,问题由内而外依次,这体现逻辑性。“全面” 和“条理” 都有了,内在的逻辑顺序也理清排好了,就是表达的简洁准确,这就要考文字功夫了。平时扎实的文字训练很重要。由于第一题字数限制较少,所以可以不分段。段中行文体现出层次也是可以的。这是第一题。 举个例子,我们看 2006 年国考第一题: 题目

5、:如果你是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丁部长的谈话,呈领导阅。字数控制在 500 字以内(原题材料请自行搜索)。 作答 A: 2005 年 9 月 20 日, D 部长做客新华访谈,其谈话内容如下: 一、公共事件随着社会的推进和人数的增加,其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但它不是一般事件。目前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增加,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 二、建立国家总体应急预案是必要的,目前全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 三、应急预案本身就是一个工作原则、组织分工、任务分工以及协调机制,需要国家投入和社会机制结合。 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责任,突发事件后可以鼓励自愿团体或非政府组

6、织机构参与。 五、应对突发事件,应以大局为重,注重协调各方利益。 六、要引导公众关心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 七、国家要有一定的富裕财力,包括物质准备。 八、国家应通过公示的方式告知老百姓怎样应对这些事件。 评析:该回答语言简洁准确,列述全面,单条文字概括力强,但最致命的在于没有“二次归纳”,没有注意层次性、逻辑性和条理性,中上分怕是奢望了。 作答 B: D 部长的讲话内容涉及的问题较多。就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安全、健康发展的突发公共事件问题,D 部长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发公共事件,原因及应对的必要性。突发公共事件并不是一

7、般事件,如果应对及时,一般性事故就不会变成突发事件,其诱因有社会领域存在的各种矛盾,如失业、社会保障和福利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社会各阶层利益冲突及政府各部门没有明确有效的协调机制等等。此类事件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积极应对十分必要。 第二,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首先政府要有应对突发事件预案,能及时调动社会各部门应对;二是要有足够的物质储备来应对突发事件;三是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加大科技预防力度。 第三,政府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导。政府应注重协调社会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诱因,积极行使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同时注意经济手段不能直接用于突发公共事件中,并不是政府所有公共服务职能都可以市场化。

8、 我国现处于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峰期,虽然我国快速反应机制先进,但相关体制问题仍需要改进。 评析:此回答很好体现了“全面、准确、简洁、有条理” 的要求,体现了考生良好的综合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上佳作答。 比较一下作答 A、B ,作答 A 中第一点可以单列,第二、七、八点可以归为一点,第三、四、五、六点又可归为一点,分别对应作答B 中一、二、三点,然后加上开头结尾,答卷档次立马提升。 第二题 第二题和第三题跟第一题都有关联,而两题内部之间的关联更紧。所以强调三题通盘考虑。第二题一般是提对策,第三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议论文,实际上往往是对第二部分提出对策的加强。第二题提对策纲要,第三题详加论

9、述,要考虑到这点,第二题没必要也不应浓墨重彩。第二题字数一般限 300 到 400,要开门见山,套话少写或根本就不写。也不需要总结喊口号。这些留在第三题。 对策怎么提?有两个“往回看”:一是往回看材料,在前面勾画的句子里找出措施对策部分,这里面一般有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看法,也有普通民众的观点。都找出来。重新编号。数一下,八条。再浓缩一下,同类的归类,四条。二是往回看第一题。有什么样的问题就应有什么样的解决措施。一条问题对着一条措施。这样还可能发现一二条措施(这是完全可能的,材料中往往不能找到问题和对策的百分百对应。特别是难度相对较大的国考,材料多未经整理疏通)。加起来就是五六条了。有时候资料

10、中给出的对策并不多并不全面,这就需要从大脑库存里搬救兵。而且,即便有的材料给出的措施已经足够你整五六条出来,脑子里有妙点子还是可以拿出来,七八条再一综合,压缩的压缩,扩充的扩充,第二题就解决了。提对策是申论考试的主要部分,决定申论成败,一定要条理分明,逻辑性强,主次有序,一条一条的列述下来。一般来说至少要答四到五条(我一般习惯答六到七条)。三两条是很不好看的。个人经验总结:构建法规体系,加大执行力度,形成监督机制,加强宣传教育,这几条一般来说都要有,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套用。 还要注意到有些考试要求第二题甚至第一题都要写标题,或最好是写上标题。这就不能忽略。有些朋友提到格式问题,其实申论写作主要是

11、考查考生提出对策并用一般性文体加以论述的能力,对应用性公文格式的考查并不是重点,除了明确要求写一份向某上级部门汇报工作的报告之类,格式不需要特别关注。 有时候第二题和第三题的对策并不完全一致,条数上也有出入,我个人觉得这是正常的,因为短短两个把钟头里,不可能算无遗策,事先把什么都设计好。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一二题答完,笔头不断推进,感觉逐渐出来,更深刻的想法的涌现是完全可能的。我 07 年贵州省考,第二题提的八条对策,第三题写文章浓缩到六条,其中有两条还作了加工,个人认为确是文章结构的优化。有的朋友“透露” 说阅卷是一人负责阅一题,那么这就更不必担心因答题前后不一致而可能导致的丢分。

12、 下面进入重点,第三题。 审题、拟题目 申论第一题一般是“归纳材料反映的问题”,第二题一般是“提出你的对策措施”,要求都说得很明确了,第三题则是“ 根据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具有一定灵活性,因此审题要注意。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我认为最便当最稳妥最常规的做法是,以第二题提出的对策为框架,对第二题提出的条条详加论述,敷衍成文。但有的出题者为考察考生审题能力,会在出题语言中加入干扰因素,你不注意的话就绕进去了。比如 07 湖北省考食品安全问题,第三题“请你就材料中为什么各类食品安全问题总是在曝光之后才得到重视出发写一篇文章”(大意),很多考生留意到了“曝光”二字,纷纷从

13、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新闻监督立笔,我个人感觉怕是不大符合出题者的本意。个人觉得,出题者的意思还是在问你,怎样综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特别是加强源头治理,审查关口前移,别总是等到问题出来了,媒体曝光了,大家才一窝蜂的重视重视再重视。因为我们揣摩申论出题者本意,还是要考察应考者对于材料反映的问题的一个综合处理能力,否则人出了那么几大页材料,不考这,难道单单只为考你一新闻监督?若这样的话,那这出题者就太没水平了不是,考生一定要知道,党政机关来的都是堂堂之阵,忌讳的就是剑走偏锋,人问问题不会斜着问,考你也不会斜着考,自然,你回答也不应给人回一偏锋剑。也就是说,任何考试,揣摩出题者的意思都很重要,就像我们大学

14、里过英语四六级做阅读一样,你要揣摩考你那人究竟想考你哪一点,这个找准了,你就别管那些似是而非的跟你绕的圈子,直接给出他最想要的回答,就成了。 还有就是“自选角度” ,照很多申论辅导书的说法,有什么提措施,讲意义,从反面看,从侧面论述,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以小见大个人感觉很多说法华而不实,因为你写申论不是写高考作文,技巧什么的文采什么的独辟蹊径什么的这些统统不管用,有害无益,不是人家的评分点。像我上文说的,人最想考你的是你对于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的综合分析和处理能力,是对策,申论是申而论之,这个之是什么,就是策,对策,申论就是策论,核心一点,怎么解决问题。所以第三题尽管让你自选角度,其实就像面试时候

15、尽管对于你的着装没有硬性规定,但你的选择其实还是只有一项:男士西装女士套裙。就是这个道理。而且第三题在第二题的基础上充实、发展和延伸,本身也省事儿,因为有个现成的基础打好在那儿了,弃之不用反要另寻他途,岂非太傻? 所以以上讲的是审题和拟题目,自选角度到底选什么角度,核心就是要洞悉申论的本质,揣摩出题者的本意。至于拟题技巧方面,同样遵循这个原则,摒弃高考作文拟题目时一定要做到标新立异夺人眼球这个惯常思维,申论评分中没有文采这一条。什么疑问句,比拟句,引用古典诗词名人名言最好都不要,适得其反(这点正文行文也要注意)。看看人民日报上“理论” 版各地大员们的文章标题: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创新组

16、织设置模式,加强农村基层党建这种陈述语气、机关表述,不但对于标题,对于正文、对于开头结尾,也都是必须遵循的范则。 另,像浅谈、之我见、刍议之类标题,个人以为也是比较好的。 那么,有朋友自然会问到,摒弃文学色彩,变化的句式,引用名人诗词,我拿什么来抓人眼球呢?我拿什么来与众不同、拿什么来得高分呢? 下面我就详细回答你的问题。申论抓人眼球有它独有的一套,从骨架到血肉,从开头到结尾,表述上的粗与细,以及如何在惯常性的论述中显出耀目的特色开头 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这个是典型的八股。有时由中央最新精神引出,有时引用原文引出,视情况而定。有那么一两句即可,不要罗罗嗦嗦,引文过长切题太慢。 行文:表述上的由粗到细 根据以上论述,大家知道第三题的框架结构我已经布下了,那就是在第二题的对策基础上的充实、发展和延伸。那么对于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