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初三语文模拟练习题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83396851 上传时间:2021-06-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初三语文模拟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推荐)初三语文模拟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推荐)初三语文模拟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推荐)初三语文模拟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推荐)初三语文模拟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初三语文模拟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初三语文模拟练习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语文模拟练习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阻碍(z) 勉强(qing) 肆虐(s) 花团紧簇(jn)B.栖息(q) 阔绰(chu) 简陋(lu) 风尘仆仆(p)C.寻觅(m) 凝固(nng) 热衷(zng) 如视重负(sh)D.狼藉(j) 热忱(chn) 花瓣(bn) 棱角分明(l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玷污 诡秘 辨伪去妄 B嬉戏 嗔视 待才放旷 C幅射 旁骛 险象迭生 D沉湎 屏障 再劫难逃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2、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照节气而来的,。,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而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鹜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A. B. C. D. 4(3分)下面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悟空车迟国斗法(西游记) B张飞刮骨疗毒(三国演义) C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红楼梦) D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水浒传)5走近名著。(3分)(1)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写出对应的作品。(1分)雅乎夫舅舅的萨沙慈善的工匠格里戈里主人公私自染了桌布,遭

3、到暴打母亲去世后,主人公不得不出外谋生作品:(2)下面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B.水浒传中宋江因长得黑,有孝名,被人称为“孝义黑三郎“。C.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著作的主人公是奥斯特洛夫斯基。6.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12分)(1)我寄愁心与明月,。(2) ,江春入旧年。(3)士不可以不弘毅,。(4)关关雎鸠,。(5),蜡炬成灰泪始干。(6)夕阳西下,。(7)浮光跃金,。(8)落红不是无情物,。(9),病树前头万木春。(10)江山如此多娇,。(11)晏殊浣溪沙中表达惋惜和欣

4、慰交织的情感并深蕴着生活哲理的名句是:“,。”7.对王安石登飞来峰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A诗人借写登塔远望,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B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诗人登临之高。C在本诗中,“浮云”这一意象用来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D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怀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8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材料一】成语是浓缩的文化。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滴水藏海,折射历史的千姿百态。它以语言为承载,方寸之间传达着丰富的含义,是汉语词汇中的璀璨明珠。它深具历史性、知识性

5、和艺术性。 【材料二】许多成语出自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一鼓作气”语自经典文献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曲径通幽”语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材料三】 从“丝丝入扣”与古代纺织方法,到“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从“土崩瓦解”与古代制瓦技术,到“如法炮制”与古代中药制法;从“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到“以管窥天”与古代天文观测技术: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从中可以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1)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_(2)成语发展到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请从备

6、选成语中任选一个,依照所给句子的形式,仿写一句话。(2分) 【备选成语】锲而不舍 雪中送炭 不耻下问 众志成城 精益求精体现了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推进器。体现了一种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二、阅读理解(60分)(一)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

7、,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o),字季常。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宗:尊崇,敬仰。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矍(ju)然:惊奇注视的样子。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10.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过岐亭 能面

8、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_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俯 而 不 答仰 而 笑 呼余宿 其 家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_(二)阅读选文,完成1420题。(23分)门铃帕皮是个样子讨人喜欢的老头。一双蓝色的眼睛,虽然因年老而显得暗淡,却

9、从中透出一股温暖之情。他经常喜欢吹着口哨清理打扫店铺。不过,他私下里有时也悲伤。有一天,他一边干活,一边吹起了优美的旋律。外面,阳光温暖而明亮,天空也变得越发清澈。一阵微风吹来,店门上的铃铛叮铃铃地响了起来。这只铃铛能产生独一无二的、有魅力的回响,在这个家里已上百处了。老人非常珍惜这只铃铛,每天都要擦拭它。听到铃声,帕皮起身招呼客人。“你需要点什么,小姑娘?”帕皮的声音天性快活。“您好,先生。”小女孩说话几乎是低声耳语了。女孩样子天真可爱,说话羞羞答答。她用棕色的双眼看着帕皮,然后慢慢地扫了一眼整个房间,似乎在寻找某种特殊的东西。女孩腼腆地告诉老人:“我想买一件礼物,先生。”“好吗,咱们看看,

10、”帕皮说,“想给谁买呀?”“是给我外公买,但是不知道买什么。”帕皮开始提一些建议。“袖珍手表怎么样?这表完好无损,是我自己修理的。”他自豪地说。小女孩没有回答,然后走到门口,把门轻轻扭开,按了按门铃。看到女孩兴奋的微笑,帕皮似乎也容光焕发。“就是这个。”小女孩发出咯咯的笑声,“妈妈说外公喜欢听音乐。”就在这时,帕皮的表情变了。但害怕伤了女孩的心,老人告诉女孩说:“对不起,小姑娘,那东西不卖。也许你外公会喜欢这个小收音的。”为了让女孩能理解,帕皮告诉小女孩这个门铃如何在自己家里这些年以及不想卖的原因。小女孩抬头看了看老人,眼里含着一大滴泪珠,甜甜地说:“我想我懂了,谢谢您。”突然,帕皮想到自己除

11、了未住在一起的女儿,其余的家人都没了,即使女儿也有十年未见面了。他想,为什么不把门铃传给一个能和亲人分享的人呢?“等等,小姑娘。”就在女孩向门外走的时候,也就是正当老人将要最后一次听到铃响的时候,老人喊住了她,“我决定卖铃铛了。给你手绢,擤擤鼻涕。”小女孩拍起手来:“哦,谢谢您,先生,外公会非常高兴的。”“好啦,小姑娘,好啦。”帕皮帮了这个孩子,感觉很不错,然而,他知道自己会想那个门铃的。“你一定要替你外公保管好那个铃铛,也也替我保管好那个铃铛,好吗?”老人一丝不苟地又一次擦拭了铃铛,然后把它放进一个牛皮纸袋里。“哦,我保证。”小女孩说。她抬起头看了看帕皮,再一次小声问:“多少钱啊?”“哦,我

12、看一下,你想花多少钱?”帕皮笑着问道。女孩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零钱袋,然后举起来2元47分硬币,放在柜台上。对自己的大脑是否健全稍稍质疑后,帕皮说:“小姑娘,今天是你的幸运日,那个铃铛正好2元47分。”那天傍晚,帕皮准备关门的时候,发现自己在想那个门铃。他想到那个孩子,不知道她的外公是否喜欢她的礼物。当然,这样可爱的孩子买的任何东西他都会珍惜的。就在这时,帕皮觉得自己听到了铃声。他又一次质疑自己的大脑是否正常,然后朝门口走去。小女孩就站在门口,正在一边按门铃,一边甜甜地笑。帕皮慢步走向孩子时,有些困惑不解:“这是什么,小姑娘?你改变主意了吗?”“没有。”女孩咧嘴笑了,“妈妈说这是给您的。”帕皮还没来得及再说一句,孩子的母亲走了进来,忍住眼泪小声说:“你好,爸爸。”这一声“爸爸”让帕皮的眼中顿时噙满泪水。小女孩在一旁轻轻地说:“给你,外公。给你手绢,擤擤鼻涕。”(张希永翻译,有删改)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