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如何吸收借鉴先进文化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83387820 上传时间:2021-06-04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12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如何吸收借鉴先进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精选]如何吸收借鉴先进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精选]如何吸收借鉴先进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精选]如何吸收借鉴先进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精选]如何吸收借鉴先进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如何吸收借鉴先进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如何吸收借鉴先进文化(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明基,企 业 文 化,第三篇: 如何吸收借鉴先进文化,绪论:先进文化,一 何为先进文化,(一)有容乃大 (二)先进文化一定是包容性很强的文化。 从佛教文明进入中国, 可以鉴证中华民族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三)先进文化是多种文化先进成分融合在一起的文化,二 如何打造先进文化,(一)五种文化的融合的文化即,“五”化为“一” 化。 (二)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西方文化 和马克思思想文化融合。 (三)打造先进文化首先要吸收民族文化中的先进 成分;其次还要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先进成 分。,Click to edit company slogan .,Thank You !,第一节:吸收儒家

2、文化精髓,一 德治的管理之道,(一)“德治为上”是儒家管理之道的核心(德为管理的方法) 儒家的管理智慧可以用两个自来概括:“德治” 德治:1.以道德价值为导向的内在控制(关键是内容) 2.以礼义制度为规范的外在控制(可吸收西方的礼仪) (二)“任人尚德”的用人之道 (德为用人的标准) 1.大学“德者,本也;才者末也.” 2.“君子之德如风,所过者化”. (三)推崇德行不朽的做人境界(德为企业家修养的根本) 1.“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次之谓不朽.” 2.儒家的“德治”之道还体现在对生命价值得终极思考上.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二 “以和为贵”的待人之道,(一)天时、地利

3、、人和中的“以和为贵” (二)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1.和而不同(内方:有主见,有傲骨) 2.和而不流(外园:讲包容,无傲气)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和”论语子路君子之和,和于义 (三)“以和为贵”是一种管理艺术,更是安身立命之道 1.和为立命之道:即内方外园的做人范式 2.天人之间的和谐;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人与企业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事之间的和谐;人的内心情感与理智的和谐。,和的启示:,1.和是自然的法则 2.今天职业经理人要抵御两方面的诱惑: (1)一是做企业过程中市场经济必然内涵的利润最大法则的诱惑 (2)二是做人过程中刚性递进的财富占有欲的诱惑 儒家“欲理

4、和谐”的修身原则: 使我们在这些诱惑面前拥有一份定力, 为我们恪守一颗道义之心提供着诸多智慧的引导。 为此儒家的原则: (1)寡欲:不是禁欲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对欲望的一种淡薄态度。 是欲与理之间的平衡 (2)导欲:凭理性对生命的欲望的引导。“己为身之私欲也”朱熹四书章 句集注论语集注克己为仁。 (3)不使可欲:生命的欲望多姿多彩,一些欲望是通过后天学习才能成为 我们的欲望的,这些欲望除非是我们人生价值的追求。“不可使欲”方可聚 焦我们的生命。 天人间的和谐,人我之间的和谐,人自身内部理欲之间的和谐。,三 恪守“中庸”的处世之道,(一)中庸是和谐的艺术手段 1.即以中为用的意思。中庸是把

5、两个极端统一起来, 采取适度的中间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2.“过犹不及” “中只是一个恰好的道理”。 中庸之道还被后世儒家概括为世界的普遍规律。认为它不仅体现了 事务发展运行的规律,也构成了人们实践必须尊崇的普遍原则。 儒家价值观: 和(处事的原则) 儒家有行为方式:中庸(处世的方法) (二)极高明而道中庸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三)中庸是管理之道,也是修行之道 中庸即平衡以达到和谐的管理的境界。,解释:,惠而不费:给别人利益,对自己没有损失; 劳而不怨做事任劳,还要任怨; 欲而不贪有欲望,不过分贪求; 泰而不骄心胸宽大,不骄傲; 威而不猛有威德

6、,并不使人恐惧。,四 “正人正己”的修身之道,(一)“修己以安人” 1.人生治事的逻辑:由内到外。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修身之道的意义在于率先垂范的榜样效应 权威的零点公司调查500家企业的结果表明90以上 的管理者认为领导的行为方式对他们影响最大 (三)修身也是自我人生成功的心灵保障 以德律己是保护我们一生平安德护身符。,五 “由道而德”的教化之道,(一)有外在的 “道”向内在的“德”转化 孔子的管理之道概括为:“庶富教”三个步骤。 (二)由 “道”而 “德”的柔性管理 1.由道到德的过程是由外在的刚性到内在柔性的管理过程。 2.由道到德的管理过程缓慢,但是影响深远。 (三

7、)儒家教化之道的实践运用 松下公司用儒家道德哲学思想培养教育干部。将儒家中庸 中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干部研修的目标。 1.明德:竭尽全力身体力行实践商业道德 2.亲民:至诚无欺客户利益之上,和睦员工 3.至善:为实现完美的目标努力,小结:,(一)德做为管理的工具德做为用人的标准 (二)“和”为经营管理的重要价值观 (三)“中庸”为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 (四)“向内需求问题原因”的修身之道 (五)“庶富教(德)”的教化之道,第二节:吸收道家文化精髓,一 “道法自然”的管理之道(遵循规律),(一)由“天道”而“人道” 1.道是自然存在。人应该效法自然法则。 2.儒家讲的德是人本身的德行

8、道家讲的德在则然法则中提出德行,必定是自然的。 (二)“顺其自然而无为”的智慧 1.道法自然是宏大的管理哲学理念。 2.“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明),不为而成”。 (三)新道家对“道法自然”的阐释 第一、自然地对待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 第二、自然地对待他人(和平相处) 第三、自然地对待自己(摆脱物欲),二 “为而不争”的竞争心态(不对抗规律),(三)水利万物而不争(柔性的管理) 1.老子认为:自然的法则是“为而不争。” 2.为而不争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第一不勉强,不对抗规律第二 有志向,不求虚名(自解可能谬误)第三把握争何?不争何? (二) “为而不争”也是一种 “柔弱胜刚强”的韬略 1.“为而

9、不争”是一种柔弱之道:即不张狂、不刻意、不妄为 2.为而不争是中国人处世和成就大事的韬略。柔弱胜刚强是水的智慧。 3.“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三)“为而不争”的现代价值 该争的东西,要顺从规律;在争和不争之间保持平衡; 不争不该争的东西;不争面子;不争虚荣;在争与不争之间保持平衡; 学会不争,学会放弃,学会无为。,三 “虚其心”的治理之道(留有余地),(一)虚心是自我控制之道 道家主张:实不如虚。 管理之道首先是针对管理者自己的。刘永好 (二)虚心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德行 空卑,虚怀若谷。虚其心还是一种美德。 虚心,才能容事,有容乃大。“将以不能为能。” (三)虚心

10、更是一种由虚而静的治理手段 道家管理之真谛:虚而静 1.管理: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是以其善下,故为百谷王。 2.内控:以虚静之道,抵挡外物的诱惑,守持内心的安泰, 从追逐外在的贪欲的满足专项建立宁静恬淡的内心精神 世界, 返璞归真,保持淳厚的天性,从而求得精神上的提升。,四 “正言若反”的管理思维(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一)“正言若反”是阴阳相辅之道 1.“正言若反”世界是对立的,但是在对立的同时又构成互补。这当中既 有处世之道又有管理之道 2.攻守、进退、存亡、治乱、华实、厚薄、亲疏、利害、奇正、盈缺、 贵贱、尊卑等等。相对的大智若愚 (二) “正言若反”是崇尚变化之道 1.“反者道之动”

11、“反动”对立之间的转化,东方智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命题。事务发展一定朝着想法的方向运动。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三) “正言若反”还是和谐圆满之道 1.“正言若反”西方称之为太极智慧。做事作人,圆满的境界一定是阴阳 同统一的。要学会两级思维。 2.管理:恩威并使,刚柔兼济。,五 “清净为天下正”的管理目标,(一)清静是自然的本质 1.清静是自然的一个原则?老子认为世界是清静的。 2.生命是一种变化,但是生命的归宿是死亡,死是一种永远的清静 (二)“清静为正”智慧的实际应用 1.清静为正的智慧,是懂得管理之道从不强为。 2.熵(热力学第二定律) (三)以清静

12、之心做清静之事 1.清静作为道家管理的根本之道,那末做为主体的人品应该具备什么 样的呢品格?成功的管理者在品德上一定要效法自然。无主观自执 之心,是清净无为的,以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 2.清静之道,是无为的管理,创造宽松环境,让自觉员工有为,熵,1.定律内容: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是不可逆的。 2.生命是高度的有序,智慧是高度的有序, 在一个熵增的宇宙为什么会出现生命?会进化出智慧?(负熵) 。 热力学第二定律还揭示了:局部的有序是可能的,但必须以其他地方 的更大无序为代价。 人生存,就要能量,要食物,要以动植物的死亡(熵增)为代价。万物 生长靠太阳。动植物的有序又是以太阳核反应的衰竭(

13、熵增)或其他 形式的熵增为代价的,小结:,(一)遵循规律“道法自然” (二)不对抗规律“为而不争” (三)留有余地,不绝对“虚之心” (四)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反者道之之动” (五)把握生命周期规律“清净为天下正”,第三节:吸收佛家文化精髓,一 空观的生命境界,(一)空观的大千世界 1.三千大千世界 2.以空观之“空:变化无常” 3.世界并无永恒 (二)拥有空灵的人格 佛教自诞生以来就直刺人类的三个致命弱点: 1.贪欲(贪) 2.仇恨(嗔) 3.无知(痴) (三)不动心的把持力 1.把持:守持而不动心 2.惨悟空,因空而有灵性,因空而有定力 3.因空而达到无我的境界,二 诸法无我的伦理情怀,(

14、一)无我方可见世界的本质 1.佛教三法印说 一是.“诸行无常”,即世上万有,变化无常; 二是.“诸法无我” 三是.“涅槃寂静”,即不生不灭,超脱生死轮回的境界。 “三法印”中“诸法无我”最为重要,这是人生可以解脱的重要法门。 2.佛家认为:常人视“我”为永恒不变的主宰者,是妄见。无我才是真见。 人达不到空灵境界,归根结底是太执著于“我”,太执迷于“我”, 凡是以我为原则,以我为取舍标准,以我为最终目的。 (二)“无我”是关爱众生的德行 1.这种功德要求人不能凡事都从自我出发,要多考虑别人。 2.佛家强调一种众生情怀:每一个生灵都有存在的意义,要有护生的功德。 (三)无我还是快乐之道 无我即放下

15、,无我无烦恼,无我即快乐。一切烦恼皆有我生,三 不二真谛的处世智慧,(一)“自他不二”与普度众生的情怀 1.“自他不二”是揭示自己和他人关系的真谛。众生在物质生活和 思想意识上是平等的。 2.了悟“自他不二”的真谛就可以,视别人痛苦为自己痛苦, 视别人欢乐为自己欢乐。 (二)“苦乐不二”与学会体验快乐 1.“苦乐不二”是说苦乐关系可以转化:苦尽甜来;艰难困苦育汝 于成。 2.为人处世不论苦境、逆境、乐境、顺境,皆能处之泰然。 (三) “心法不二”与自性内省的觉悟 1.“心法不二”是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心即佛,佛即心。 2.一个人放下自心本有之法,心向外觅法,难免入于魔道。 无须向外求佛

16、,四 “四摄”“六度”的人格修炼,(一)“四摄”的人个修炼 1.利行摄:生活中处处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多做有利众生善事, 众生大喜,普渡众生 2.布施摄:以己财事分布于他人,戒贪婪。 3.爱语摄:指接人待物,处处站在关心他人的立场用爱的语言关怀感化对方。 4.同事摄 :指只要你生活在世界上,就的和大家一起共事, 共同生活,同甘共苦 (二)“六度”修行的基本内容 第一门功课:布施度悭(qian)贪 第二门功课:持戒度毁犯 第三门功课:忍辱度嗔(chen)恚(hui)恨 第四门功课:精进度懈怠 第五门功课:智慧度愚痴 第六门功课:禅定度散乱 (三)因修炼而达觉悟之境 内心由觉而悟 心必须自己觉悟之后,才可以自安。用忏悔洗净心灵。,五 敬畏因果的柔性管理,(一)因果是一种必然性 敬畏因果,播因结果 (二)“持戒”以种善因 以戒为师,持戒种善因 (三) “果报”之心的养成 只有缺乏智慧的人才不相信因果报应,小结:,(一)净化心灵“空观的生命境界” (二)追求人生的终极价值“无我” (三)平等关爱同理心“自他不二” (四)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四摄”“六度” (五)遵循“因果律”,第四节:吸收西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