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高考必备知识清单及热点预测汇编(精品)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83373216 上传时间:2021-06-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高考必备知识清单及热点预测汇编(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1届高考历史高考必备知识清单及热点预测汇编(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1届高考历史高考必备知识清单及热点预测汇编(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1届高考历史高考必备知识清单及热点预测汇编(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1届高考历史高考必备知识清单及热点预测汇编(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历史高考必备知识清单及热点预测汇编(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历史高考必备知识清单及热点预测汇编(精品)(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届高考历史高考必备知识清单及热点预测汇编(精品)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按专题史梳理(1)君主专制的发展演变 (2)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及内涵把握(3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及其评价。(4)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演变(5)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时间、地位、内容、原因。(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特点 (关注四大发明、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7)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分析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按通史及高考题号梳理。24题(先秦时期)(1)夏商西周: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的初步奠定,呈现出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的特征。2、国家组织形式:由松散的众邦的不平等联合走

2、向日益紧密的家国同构3、夏商西周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具有鲜明的精神文化特色: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原始宗教和神权支配,如祭祀、占卜、天命观、敬天与保民的关系、祖先崇拜、舞蹈与青铜器的神秘化。强调伦理道德,注重宗族的整体利益强调礼制,用之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礼”并不是周公首倡,周公只是按周代的社会秩序对礼制进行了适合于西周统治者需要的调整,在此之前有“夏礼”“殷礼”,并“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举行的各种集体活动的仪式上。民本思想。重视民情、民为邦本不是孔子的发明,亦不是周初才有。夏商周三代典籍中有许多重视民众的主张。这些朴素的民本思想,是三代政治格局维持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由“敬天保民”到春秋

3、时的“重民轻天”到战国的“仁政”“王道”“载舟覆舟”理论,具有一脉相承的轨迹。崇尚实际,具有现实功利色彩。4、甲骨文与青铜文明。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十分发达和成熟的文字,但不是最早的文字;青铜器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化学知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2)春秋战国时明:1、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郡县制最早开始出现。士阶层兴起并受到各诸侯国重用。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出现,小农经济兴起。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4、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文化:百家争鸣,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3、中国早期(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制度之间相对稳定并具有传承性地方分权、君权有限、贵族政治商之方国,周之封国,皆有较大独立性。三代王权亦有一个逐渐加强的趋势,春秋战国才逐渐走向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25题:(秦汉、魏晋时期)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时期,突出特征是“大一统”,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的战乱分裂时期,其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重点关注:1、汉初的统治体

5、现出以下特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刘邦虽然继承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但却在郡县制与封建制之间采取折中主义。庶民皇帝,布衣将相。无为而治,休养生息。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系列措施:削弱诸侯的势力(推恩令等);打击地方豪强和十三部刺史的设置;建立中朝制度;察举制度;取消郡国和地方铸钱的权利,统一币制;算缗和告缗;平准与均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西汉的治国思想: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表法里,霸王道杂之。4、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背景及实质) 5、魏晋门阀制度(原因、评价) 6、寒人掌机要概念。7、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 8、魏晋玄学。26题:(唐宋时期

6、)唐宋变革:政治上:贵族社会向官僚社会转变;三省制向一省制发展;科举制发展,门阀士族衰落,文官体制日益完善,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经济上:“不抑兼并”;“商业革命”;经济重心南移;富民阶层兴起;租佃关系发展。思想:儒学复兴;宋明理学;“重利”“功利”价值观;市民文化;四大发明。重点关注:理学兴起的原因及其与先秦儒学的关系;理学体现的时代精神:求理精神、主体精神、忧患精神、力行精神、求实精神、道德精神、兼容精神。宋代的文官政治 (学术热点) 台谏制度: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历史久远,从广义上可分为台官和谏官两大系统。到了宋代台谏合二为一。宋代台谏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完全脱离了相权的控制,成为皇帝直接控制下

7、监视百官的耳目,且以宰执为主要对象。宋代独特的台谏制度 ,对于巩固皇权 ,防止权移臣下起到了独特作用。但物极必反,由于宋代“不杀士大夫”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台谏官肆无忌惮,闻风滥劾 ,致使许多官吏忧谗畏讥,求全苟且,败坏了官场作风因,甚至给皇权造成了极大地制约,违背了皇帝的初衷。27题(明清时期)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阶段特征:政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明太祖废中书省设三司,权分六部,后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时内阁正式出现。清初机构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康熙

8、设南书房,实行密折制度,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经济: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 商帮出现,农产品商品化、区域特色,美洲新作物引进,白银货币。思想:承古萌新;在思想领域,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思想,但也产生了反封建进步思想;(李贽离经叛道、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顾炎武-经世致用、王夫之唯物主义。)在科技领域,中国虽仍在传统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则明显落 后于西方;在文学艺术领域,则开始出现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没落的小说和戏剧作品;图书编撰成就突出;西学东渐一度出现;文化专制进

9、一步发展。外交:西方殖民势力侵略,西学东渐,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中西差距逐步扩大。1、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明朝的内阁制度及首辅的权力问题、以及司礼太监与内阁的制约。2、经筵制度: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元、明、清三代沿袭。经筵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帝王教育制度,最终目的是革君心、正君心,是一种道德教育,是对皇权的制约。清朝的经筵制度既是其主动儒化、汉化的重要表现,强化了统治阶层对儒学、汉文化的高度认同,也赢得了汉族儒士大夫们的文化认同,实现了文化上的大一统,扩大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及其文明影响。3、了解清朝的边疆治理举措(国家统一问题)第二部分 近代中

10、国28题:晚清(1840-1912)1、千年变局下的晚清(时政热点)(1)社会性质(2)斗争性质(3)国内政局 (4)军事斗争(5)中央集权的弱化(6)经济结构的变动(7)朝贡体系的解体及“条约体系”(8)华夷观念的变化及向西方学的萌芽。2、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3、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4、甲午战争125周年(资本输出、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民族意识、政治变革)5、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热点) 清末新政1901-1912:背景:遏制革命。目的:树立革新形象,维护清朝统治。内容:奖励实业、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预备立宪。影响: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学传播;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加重百姓负

11、担,激化矛盾;造成立宪派投向革命;离心加速、自掘坟墓,加速了清朝的灭亡。29、30题:民国(1912-1949)1、民国前期(1912-1928北洋军阀统治)的阶段特征(自查笔记)2、民国初年的社会转型:“沉沦”与“进步”共生: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继续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进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力量的崛起,民族共和观念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传统与现代并存:东西文化激烈碰撞,社会生活各方面体现出新旧并存、中西融合的特点。中央权威的弱化,军阀混战、拥兵自重,各自为政,民国中央政权徒具空名。3、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特点: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近代西方

12、社会学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进步思想,具有中国化的资产阶级建国理论体系。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种族主义,其特点是:第一,民族主义只“反满”,不反帝国主义;第二,开始有意识地将“满洲政府”和“满洲人”作了区分,主张恢复汉人的国;第三,反满革命和推翻君主革命并存,“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第二个阶段是从五族共和到反对帝国主义。第三个阶段是国族主义。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明确地提出了民族主义对内和对外的两重含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虽然有大汉族主义的

13、缺陷,但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完整的发展的进行理解。4、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中的“激烈西化”思潮,树立正确的中西文化观;从“道路自信”的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学术热点、对照笔记与试题)。5、完整梳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时间、特征、原因),记忆理解民族工业的典型特征。6、中国共产党的探索1921-1927:建党,制定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1927-1937: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时间(活动中心:江西)1937-1945:国共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战(活动中西: 延安)19

14、45-1949解放战争,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5、共产党各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自查笔记)6、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一、打断中国的现代化、民主化进程;积累新的现代化因素(细节略,梳理抗日战争三大战场、客观评价国民党的抗战、认识中国抗战的国际国内意义。)7、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含义、特点、兴起原因、发展历程(要求史论结合进行论证)、评价)8、民主政体的探索:君主立宪制的设想:维新变法、清末新政;民族共和制的设想:辛亥革命;人民民主的设想:共产党一大、二大纲领,国共对峙时期的民主政权建设,抗战时“三三制”、建立联合政府的设想,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4

15、宪法。第三部分现代中国31题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阶段特征:1949 年1956 年:过渡时期政治:新中国成立并得到巩固,民主法制制度建立(1)政权巩固:全国大陆基本解放;1950-1952土改;19050-1953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 “五反”。(2)民主法制: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经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起步。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外交:打破西方国家封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6 年1966 年: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经济:1956年,中共八大;1958年提出了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现三年经济困难局面。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纠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