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古代部分)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83373210 上传时间:2021-06-0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1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古代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1届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古代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21届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古代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21届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古代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21届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古代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古代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古代部分)(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高三历史总复习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一、古代部分古代中国(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和外服(除商王直接统治以外的地方)制度。夏商的政治特点是王权具有神秘的色彩。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1)分封制含义: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初期封国:齐、鲁、燕、卫、宋

2、、晋等。作用: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序列。局限:诸侯国拥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王权力过大,容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瓦解:生产力发展,诸侯国的相对独立性,实力增强,分封制逐渐被破坏。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2)宗法制渊源: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宗

3、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3)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浓厚部族血缘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2)皇帝制度:“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皇帝独尊、皇

4、位世袭、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4)地方官制郡县制: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在地方分郡县两级,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郡县的长官(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对秦朝的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

5、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利用中外朝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朝(内朝)由亲信近臣组成,参与军国大事,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外朝是原来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成为政务的执行机构。设刺史监察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后利用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地方割据分裂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作用:巩固和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

6、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作用: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唐朝地方实行道、州、县制;唐中期以后在边境重镇设节度使,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平叛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分割相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地方权力。收精兵: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削实权:地方上设通判和实行文官制。制钱谷:设转运使,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政府控制。作用:巩固封建统治,加强了皇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强化;但是导致了“冗官”、“冗兵”

7、、“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造成了“积贫积弱”的现象。元朝:中央设中书省行使宰相的权力,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另设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总的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内阁,(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最后由皇帝裁定:“批红”。)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清朝:清初,议

8、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皇帝设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目的: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快捷。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是,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上,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对比: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

9、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5、选官制度的演化科举制的进步性: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中央政府掌握了选官权,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局限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6、监察制度的演化(1)发展过程:秦代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朝、元朝的御史台,明朝、清朝的都察院。

10、(2)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起源: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稻北粟”格局;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1)农业的发展: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的集体耕作,春秋战国以来,个体农耕出现,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发展阶段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农具水利灌溉基本模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骨、木集体劳动;经常迁徙商周时期石器锄耕(耜耕)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肥和治虫石、骨、木;青铜农具(少)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开

11、始使用和逐渐推广阶段)垄作法铁农具(发达地区)都江堰、郑国渠个体劳动;走向定居;小农经济汉代铁犁牛耕普及全国代田法、一年一熟为主耦犁 一牛挽犁铁农具数量大增, 曲柄锄、大镰、镂车漕渠、白渠、“井渠”(关中农民创造,适合干旱地区灌溉)王景治理黄河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大运河立井水车、筒车宋代稻麦轮作、一年两熟、一年三熟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原因生产力的发展(2)土地制度的演变:历史时期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奴隶社会(商周)井田制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西周盛行,春秋时期瓦解,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正式从法律上废除;瓦解原因:铁农具和

12、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北魏至唐中期实行均田制(土地公有制),明朝后期租佃制盛行。(3)古代农业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在明清时期暴露出保守性和落后性以及封闭

13、性。u 小农经济(1)形成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产生时间:春秋战国(3)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稳定性);自给自足(封闭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脆弱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落后性)。 (4)影响(地位):积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消极:非常脆弱;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妨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

14、济的发展。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劳动产量。原因及表现: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耕作技术的不断发展法。 水利设施不断完善。 农学知识理论不断积累和推广。u 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以农为本 u 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2、手工业的发展:(1)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2)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

15、,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3)主要成就:冶金业:青铜时代夏商周(如司母戊鼎);春秋时期开始冶生铁和钢;东汉:水排(杜诗),用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制瓷业:制陶业: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唐三彩(美术陶制品)。制瓷业:最早发明瓷器,东汉成熟,生产青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输往国外,唐代的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宋代出现瓷都(景德镇)、“瓷路”;元代出现了青花瓷、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期,;明朝有五彩瓷、斗彩瓷,清代有珐琅彩、粉彩等。纺织业:我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