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和例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83363396 上传时间:2021-06-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知识点和例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和例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和例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和例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知识点和例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知识点和例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知识点和例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高考语文知识点和例题高考语文知识点和例题 学习必须与实干相结合。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一些高考语文知识点和例题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高考语文知识点及课后练习题 一、题解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在墙上的斑点问世之前的1915年,伍尔夫发表了论现代小说一文,开始阐述意识流的基本观点。她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她的真实观和艺术观。她认为,小说创作不应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应追寻生活的内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就是生活现象在人们内心

2、深处引发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小说家的职责,就是要把这种内在的真实“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删除外部的杂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让我们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追踪这种模式,不论从表面上看来它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按照这种模式,每一个情景或细节都会在意识中留下痕迹”。墙上的斑点正是一篇实践了作者描绘内在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 二、心理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

3、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叙述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内心活动。这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绪。有人曾经指责伍尔夫的小说过分关注自我和内心,缺乏社会性。其实,当我们读到伍尔夫发出的“该死的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的心声时,读到她想像出的那个“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没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爱的世界”时,社会的“微尘”已然落

4、到了作者的心灵上,并且激起了回响与反应。这说明,不描写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能表现出社会性。这正如伍尔夫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小说就像一张蜘蛛网。也许只是极其轻微地黏附着,然而它还是四只脚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因此,从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 传统小说中也有心理描写,但那些心理描写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节或环境并为之服务的。意识流小说则将人物心理的意识流动作为独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体位置,表现出对传统小说的反叛性。 三、结构形式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夫小说的

5、独特结构形式。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具体地说,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

6、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

7、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在小说中,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内容,哪些是对内容的表达。意识流先驱人物亨利詹姆斯说:“针和线分离就不能缝衣,内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为艺术品。”墙上的斑点就是这样一篇内容与形式难以区分,内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内容的作品。 解题指导 一、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真实性,强调“内心真实”,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正的生活。文学作品就

8、应该“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想一想: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创作出来的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本题设题目的在使学生大致了解“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征。 伍尔夫强调“内心真实”,创造了意识流这种心理小说的样式。她认为,现代小说创作,不应像传统小说那样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是要描写生活的内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按照那些微尘坠落到人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这就是意识的流动。按照这种模式,先前传统小说中的外在现实、故事发生的场所、社会背景都不重

9、要了,最重要的是情景或细节在意识中留下痕迹。传统小说也有心理描写,但这些心理描写均服从于、服务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它是依附于人物、情节或环境的。而意识流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意识流动则是小说的中心,本身就是独立的事件,居于作品的主体位置。 二、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斑点”是“我”意识流动和转向的“结”,“我”通过这个“结”把众多互不关联的零碎思绪连成了一体。试分析小说的篇章结构,并探讨“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本篇小说是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的结构形式。课文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

10、个跳板或支点。作品的所有线索都从“斑点”出发,展开叙述,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好似一朵由多层花瓣围着花蕊的鲜花。是“斑点”把它们串连或叠加在一起了。“斑点”成了一个“结”,整个课文就是由对“斑点”的六次心理猜测连缀而成。在这里,通常所说的作为文学形式的结构与作为文学内容的作者、人物的心理活动浑然连成一体,形式与内容难以区分。 三、意识流小说家注重探索人的心灵世界,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处的奥秘。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时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跃性。按照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自拟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 设题意图是从写作角度学习“意识流”的创作方法,提高作

11、文能力。学生可选择一件有意味的心理流动事件,综合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暗示等手法进行写作。 同步练习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碳块上停留了一下。 B.它们是花了多少心血节衣缩食积蓄起来的啊! C.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兰西尔板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讥笑 D.我们的学者不过是那些蹲在洞穴和森林里熬药草、盘问地老鼠或记载星晨的语言的巫婆和隐士的后代 2.下列句子中,填线处依次填上哪一组词语最恰当 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_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 别的什么都不会有,只有_着光亮和黑

12、暗的空间,中间隔着一条条粗大的茎干,也许在更高处还有一些色彩不很清晰的淡淡的粉红色或蓝色的玫瑰花形状的斑块,随着时光的_,它会越来越清楚,越我也不知道怎么样 A.包含充塞流逝 B.蕴含充塞消逝 C.蕴含充实流逝 D.包含充塞消逝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此刻我四周全是挺有分量的家具,身上还穿着几件衣服,简直是奇迹。 B.假定镜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那个浪漫的形象和周围一片绿色的茂密森林再不复存在,只有其他的人看见那个人的外壳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浮浅、多么光秃、多么凸现啊! C.而上校本人关于就这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能否搜集到证据则感到愉快而达观。 D.她认为这条思路至多不

13、过白白浪费一些精力,或者会和现实发生一点冲突,因为谁又能对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妄加非议呢?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个世界里没有专家,没有教授,没有管家面孔的警察。 B.我体会到一种令人心满意足的现实感,把那两位大主教和那位大法官统统逐入虚无的幻境。 C.我希望碰上一条使人愉快的思路,同时这条思路也能间接地给我增添几分光彩,这最令人愉快的了。 D.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和湛蓝的花朵。 5.下列句子,从修辞角度上看,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头发飞扬,就像一匹赛马会上跑马的尾巴。 B.头朝下脚朝天地摔到在开满水仙花的草原上,就像一捆捆棕色纸袋被扔进邮局的输物管道一样。 C.在

14、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 D.树叶紧紧地合拢起来,对着月光射出的铁弹,什么弱点也不暴露,像一根空荡荡的桅杆竖立在整夜不停地滚动着的大地上。 6.下面一段话中,衔接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但是,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钉子留下的痕迹。我本来可以站起来,但是,即使我站起身来瞧瞧它,十之八9我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 A.它太大,太圆了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样发生的 B.它太圆了,太大了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样发生的 C.它太圆了,太大了由于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会有人知道它是怎样发生的 D.它太大,太圆了由于一旦

15、一件事发生以后,就会有人知道它是怎样发生的。 课内纵横 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 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我不敢肯定,不过它似乎投下一点淡淡的影子,使我觉得如果我用手指顺着墙壁摸过去,在某一点上会摸着一个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个平滑的古冢,就像南部丘陵草原地带的那些古冢,据说,它们要不是坟墓,就是宿营地。在两者之中,我倒宁愿它们是坟墓,我像多数英国人一样偏爱忧伤,并且认为在散步结束时想到草地下埋着白骨是很自然的事情一定有一部书写到过它。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这些白骨发掘出来,给它们起了名字我想知道古物收藏家会是什么样的人?多半准是些退役的上校,领着一伙上了年纪的工人爬到这儿的顶上,检查泥块和石头,和附近的牧师互相通信,牧师在早餐的时候拆开信件来看,觉得自己颇为重要,为了比较不同的箭镞,还需要作多次乡间旅行,到本州的首府去,这种旅行对于牧师和他们的老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