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五六单元复习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83360866 上传时间:2021-06-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五六单元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推荐)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五六单元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推荐)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五六单元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推荐)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五六单元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推荐)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五六单元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推荐)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五六单元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五六单元复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9课 三个太阳 “她重新审视着身旁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南极人”中“熟悉而陌生”是否矛盾?说说理由。不矛盾。“熟悉”指经过这几天的朝夕相处已彼此相互熟悉,“陌生”,是指在他们身上凝聚的那种民族胆略和气概,那种无穷无尽的南极精神。选文中画线句子能否改成“然而三天过去了,她连一张草图都没勾勒出来”?说说理由。不能。因为“然而一天过去了,两天、三天过去了”更能表现她每一天都在苦思冥想地构思,表现了构思这幅画的困难,改后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她将脸紧紧地贴在舷窗上,再一次俯瞰南极大地”“她在心底动情地呼喊着:南极!南极!南极!”这两句话表达了画家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女画家对南极生活的感慨和对南极的依依

2、不舍之情。_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感受到了“生命的美丽”?这份美丽来自顽强;这份美丽来自和谐;这份美丽来自奉献。 “但马上为这个念头而自责”中“这个念头”是指什么而言?为什么会自责呢?采一丛地衣留作纪念。这丛地衣需要几千年才能长到四五厘米高,如果“我”采 “这份美丽来自和谐,作者是怎样阐释这种和谐的?南极主人企鹅,与初来乍到的朋友一一人类,和谐相处,互敬互爱,共享天趣,共同诠释一个理念生命是平等的。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对描写人物起什么作用? 肆虐的暴风雪、艰苦的搏斗的场面。反衬了人物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 “头顶上挂着一颗星星,只有一颗,闪着莹莹蓝光。”“蓝莹莹的星也在望着她。”这两句话的深

3、刻含义是什么? 那颗星在风暴过后升起,隐喻着她战胜困难,硬是闯进了南极这块远离祖国的本该属于男子汉的领地。画家画的“三个太阳”分别代表什么?示例:“三个太阳”分别代表南极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当她坐在飞机上呼唤“南极”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她想对南极说些什么。示例:南极,你终于让我圆了伟大的梦想;南极,我终于理解了你的魅力;南极,我永远热爱你第20课 录音新闻“最后是一艘装有运载火箭的发射潜艇,它像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后,慢慢潜入水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你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将装有运载火箭的发射潜艇比作大鲸鱼,形象生动,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文段中出现多处混播的说明,你能谈谈

4、这些混播的作用吗? 这些混播将当时现场的有价值的声响直接传入听众的耳朵,使听众感受到强烈的现场气氛,也增强了真实性。第22课 新闻两篇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写出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作用是说明消息发得及时,内容真实可信。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_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不好。改后语气没有气势,缺乏感染力,不能很好地表现我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句中“不料”怎样理解?突出了战争形势发展迅速,国民党反动派的南京江阴防线面对势

5、如破竹的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如此不堪一击。 这段语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段特写了英国国旗和香港旗的降落以及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的升起,人们沸腾的盛况。第二段中加点的“缓缓”和第四段中加点的“徐徐”是同义词,能否互换,为什么?不能。“缓缓”表明香港政权的交接是以和平的外交方式并经过长时间才争取的。“徐徐”尽管也有“缓缓”的意思,但主要用于褒义的场合,而“缓缓”则是一个中性词,它既可以指上升,也可以指下降,“徐徐”则主要指上升。第23课 毛泽东词二首你是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

6、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同是运用环境烘托的写法,毛、陆两首词却是各有不同。毛词突出环境的严寒不畏严寒,塑造了梅花积极乐观寂寥荒寒的形象;陆词突出环境的寂寞凄凉,塑造了梅花饱受摧残的形象。同是借物抒怀,但两首词寄托的感情有别。毛词的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陆词的感情基调是充满信心低沉清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两句词,从空间上讲,“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词的上阕描写了壮丽的雪景,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其中静景有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动景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上阙中的“望”字统领写景句子,其统领作用到“欲与天公

7、试比高”一句,下阙中的“惜”字统领评论的句子,其统领作用到“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三旬词是对历代帝王功过的评述,你认为毛泽东对哪个英雄人物的批评更严厉一些?他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目的是什么?对成吉思汗的批评更严厉一些。 评古是为了颂今,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下文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10分别用一个词概括这两首词给你情感上的不同体味:积极乐观和低沉孤高。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顿强调了滚滚波涛一下子冰冻起来,表现了寒威之烈,变化之快。(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江山如此多娇”,你认为江山“娇”在哪里?不仅“娇”在“红装素裹”,还“娇”在长城、

8、大河与群山、高原的动静相映之美。第二十四课 古代诗词三首木兰是怎样的一个人?请你再列举出几个我国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木兰是一个勤劳、智慧、勇敢、坚强、爱国和不贪图功名利禄、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示例:穆桂英、梁红玉、佘太君、樊梨花。木兰诗结尾中产生了一个成语:扑朔迷离,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原指难辨兔的雌雄,后多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广为流传,大家纷纷赞美木兰,请你从“诚信”的角度来谈谈木兰从军。如果从“诚信”的角度看,木兰从军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冒名顶替从军在古代是欺君之罪,要满门抄斩,在现代也有失社会公德乃至触犯法律诗中对刈麦者的心理细加描绘“力尽不知热,但惜夏

9、日长”,难道他们真的不知热吗?请阐述你的看法。 不是“不知热”,而是没办法,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否则他们就交不起繁重的赋税,将来可能也会像那位贫妇人一样失掉自己的田地。家中没有田地,靠捡遗漏的麦穗“充饥肠”能维持多久?观刈麦中“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起什么作用? “秋”字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诗中写农民辛勤劳作与贫妇拾穗有什么目的?两者之间有没有联系?为什么? 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10、。这两幅画面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由于官府横征暴敛,沉重的赋税使得农民破产,沦为拾穗者;今日的割麦者同样面临着破产的危机,尽管“但惜夏日长”,今天辛勤劳作,但黑暗的社会、苛刻的统治,必然会逼迫他们,他们也会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句中作者感到惭愧的是什么?“不能忘”的又是什么?这两句诗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面对农夫和贫妇,诗人觉得自己“不事农桑”,却坐享“岁禄”,心中很觉惭愧。同时诗人也为自己在任上不能解决人民生活艰苦的问题感到惭愧,“不能忘”的是农夫在烈日下拼命劳作的场景和贫妇拾穗充饥的景况,流露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 “八百里分麾下

11、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沙场秋点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肃杀的秋风中,战士们正在接受检阅,准备出征。词人最后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为什么? 因为词人雄心再高,也只能跌回冷酷的现实,这一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十五 现代诗二首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对康桥浓烈的爱对康桥的无限依恋;“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做一条水草”,抒发了依恋、无奈;“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惆怅等复杂感情。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问,

12、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彩虹似的梦”究竟指的是什么?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彩虹似的梦”既可看作是诗人在剑桥大学短暂生活的化身,也可看作是对先哲的追思与怀想。结合语境,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的作用。 (1)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招摇”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2)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甘”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眷恋。第六、七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恋恋不舍的思想感情。 爱莲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3分)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