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2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3337444 上传时间:2021-06-03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9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2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2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2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2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2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2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2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新课导入:,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代表作:,文学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

2、园道古等; 史学名著石匮书。,背景介绍:,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它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识字:,zhn,gng,cu,ji,n,sng,hng dng,崇祯 更定 拏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3、/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整体感知:,课文解读:,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冰花,天

4、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公元1632年,晚上八时左右,撑(船),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

5、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三大杯酒,客居此地,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船夫,旧时对士人的尊称,词语积累:,一、一词多义,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这,判断动词,是,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古代夜间计时单位,还,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酒杯,见余大惊喜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非常,古今异义:,1.余住西湖,古义:我。 今义:剩下。,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古代罚酒用的酒杯

6、。 今义:白色。,3.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 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2.作者在介绍两位金陵人的时候有何特别之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表面上看似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知识链接: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13681420年)建

7、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思考:,思考:,1.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崇祯五年十二月 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2.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 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

8、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惆怅、感伤。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写法探究:,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写法探究

9、:,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写法探究:,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拓展延伸:,江 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较阅读,拓展延伸:,白描,烘托,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怀才不遇的孤独感,课堂总结:,课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风韵绰约、气象雄浑的江南湖山雪景图。突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怀,表达了淡淡的愁绪以及故国之思。,板书设计:,湖心亭看雪,看雪年月、地点和环境,亭中会客,西湖雪景,人生感慨,记叙 议论 抒情,谢谢各位的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