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挑战(1)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3324258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挑战(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挑战(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挑战(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挑战(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挑战(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挑战(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挑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挑战(1) 摘要:1对无粘结预应力筋腐蚀问题的调查和研究。2预应力砼结构抗震问题。3预应力砼技术在一些典型建筑工程使用的实例。4会议给我们的启示。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1.1对无粘结预应力筋腐蚀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由荷兰和美国工程师组成小组对一座建于80年代的二十八层使用无粘结筋楼盖进行了调查。在预应力筋曲线底部位置凿小洞并刮去塑料油脂,对预应力筋的腐蚀程度进行了调查,发现预应力筋从完全没有腐蚀到产生严重腐蚀的状态均存在。其结论为:(1)无粘结筋存在油脂干枯受腐蚀严重问题,主要原因是浇注砼时,端部密封不严使水渗入造成预应力筋腐蚀。(2)对这栋楼普遍调查表明,腐蚀最严重的

2、状态以最不利估计,不会超过预应力筋总数的10%.(3)由于楼盖计算安全度普遍很高,用三维空间结构分析的楼盖体系比按规范设计的预应力筋强度超过45%,还没有对结构安全性造成直接的急迫的危害。(4)无粘结筋的腐蚀问题依然是一个必需引起注意的普遍问题。1.2预应力的探伤问题(1)利用声纳技术检查预应力筋(无粘结和有粘结筋)的损伤情况。加拿大、英国、美国均已着手进行这项工作并取得重要成果。(2)灌浆饱和性的检查。德国SUSPA公司使用专门的“内窥镜”简易仪器进行探测,只要在检查部位打一个小洞用“内窥镜”可看到灌浆保满性。1.3有粘结预应力砼灌浆技术的改进。水灰比降到0.27-0.3,有很高的流动性和很

3、低的泌水率,并且不需要压力就能达到远比普通灌浆好的效果。该工作由荷兰水泥工业协会(VNC)研究完成。灌浆材料除水泥外另加入某些超塑性添加剂等材料1.4预应力技术新工艺介于先张拉法和后张拉法之间的工艺新的预应力工艺是在浇捣砼尚未凝固的时候施加预应力,砼在压力的情况下固结。这种施加预应力需要用特殊的可滑动的模板及能把压力传给砼的装置,该方法由乌克兰的工程师发明。该种方法可使同样配筋率情况下提高梁的承载力25-34%、柱的承载力75%.抗裂度不变。该方法已在重达30吨的桥梁构件中使用。1.5预应力砼路面技术应用越来越多的高等级路面使用砼,以其取代沥青路面,其重要特点是维修费用低。现在每年建造约有25

4、00KM的普通钢筋砼路面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接缝多使得车辆行驶不舒服。预应力砼可解决这个问题。使用预应力砼路面几百米才设置接缝(甚至不需要接缝)。同时预应力砼路面不开裂。使用对角线和曲线形预应力筋、锚固在预制的边梁上,使得连续浇砼得以进行。预制边梁可作为滑模,预应力筋可代替(甚至全部代替)普通钢筋。预应力砼路面有广阔发展前景。印度以每年10%的增长速度使用预应力砼路面。1.6预应力砼结构在建筑工程中进一步使用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预应力砼结构在桥梁建筑中取得更大成就和进展。相比之下,建筑领域应用的不够广泛。预应力砼结构能够体现建筑技术最主要的二个特征即使用灵活和经济合理性。但在很多国家由于技术、建筑、规

5、范和教育诸多原因,使得很多用预应力技术为更优方案的工程设计,没有采用预应力技术。这是很可惜的。专家呼吁,在建筑领域应在更多国家、地区、在更多工程使用预应力技术。1.7预应力砼技术在深基坑开挖、边坡稳定、大面积重荷载基础底板、高层建筑转换梁和转换板、加固工程、大型结构吊装就位等领域应用也很普遍,会议在这些方面展示了不少工程实例。2预应力砼结构抗震问题当前国际砼结构工程界对预应力砼结构抗震问题给予很大的重视。日本方面,在1995年神户大坂地震之后,结合砼结构(包括预应力砼结构)在地震中的实际表现进行了调查并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其它国家也作了不少研究工作,现就本次会议这方面的有关内容简介如下:(一)日本经验:预应力砼结构在日本大坂神户地震中的表现良好,题为预应力砼结构的动力性能对该地震区域100栋预应力砼结构进行调查和研究。文中指出,这100栋房子其中10栋是预制预应力砼结构,90栋是现浇预应力砼结构。100栋中,仅有一栋受到严重损坏,其余99栋状态非常好。作者将这100栋房子分为五类以现场的记录的地震波对这五种类型房子进行线性动力分析和非线性动力计算分析。计算分析结果和现场结构的地震反映表现类似,其结论是按照1981年日本建筑规范按强柱弱梁强度型的设计的预应力砼建筑抗震机理和性能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