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课件精编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3324145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课件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课件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课件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课件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课件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课件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课件精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课件精编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课件精编【导语】课件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化为准。好的课件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课件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就由为大家带来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课件精编,欢迎各位参考借鉴!【篇一】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课件精编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

2、中达到自悟自得。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

3、理解诗句的意思。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自由读。3、指名读。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

4、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3、师小结。【评点】该教学设计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

5、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篇二】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课件精编一、教材分析: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这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二、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

6、标:借助图片与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诗的意境。“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胸襟的宽大,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四、教具准备:挂图,词卡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教学设计: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诗)2、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齐读课题。4、解题:“登”:登上。“鹳雀”:一种鸟。“鹳雀楼”:楼名。“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5、介绍

7、鹳雀楼及写诗背景。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鹳。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雀楼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楼取了这个名字。楼高三层,是唐代游览胜地。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二、初读课文1、出示课文内容2、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行(1)出示课文挂图,设置情景: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出示:A、“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按照;顺从。“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2)在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白日)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

8、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语是“靠着”的意思?(依)引导学生理解“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尽”就是“完”的意思。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诗人还看到了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3)指名诗句的意思: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流向大海。2、学习三四行(1)谈话:看到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2)指读三四行,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3)诗句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4)看图体会,练习朗读3、练说全诗的意思四、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1、

9、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2、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4、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5、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3、找出下列诗句中的错别字,并

10、在括号内改正(1)、白日衣山尽。()(2)、黄河入海留。()(3)、欲究千里目,()(4)、更上一曾楼。()【篇三】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课件精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的诗人叫做

11、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3、指名读古诗,正音。三、理解诗句意思。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欲:想要。穷:尽。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四、指导朗读、背诵。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2、指名读,集体评议。3、同桌互背。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2、重点指导:入:与“人”的区别。穷:部首是“穴”(穴宝盖)。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