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城市养老院投资调研报告1

上传人:c****e 文档编号:183301489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2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渤海城市养老院投资调研报告1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环渤海城市养老院投资调研报告1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环渤海城市养老院投资调研报告1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环渤海城市养老院投资调研报告1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环渤海城市养老院投资调研报告1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渤海城市养老院投资调研报告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渤海城市养老院投资调研报告1(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渤海城市养老产业养老院调研分析报告调研报告说明本报告中所研究“城市养老机构”指区别于原有城市老年社会福利院(指:由国家出资举办、管理的为三无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而是由多种投资主体兴办、面向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院(指:专为接待自理老人或综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老年公寓(指:专供老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或老年住宅)、护老院(指:专为接待介助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及护养院(指:专为接待介护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本报告目标人群调查是对社区内居住的 55 周岁以上退休老年家庭进行上门走访、

2、面对面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内容包括老年人居住状况和生活状况、养老生活来源和困难情况、对养老院的服务需求和期望等。经过近两周的入户及组织活动调查,全面收集了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养老服务需求内容。本报告运用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管理学中宏观环境 PEST 分析法、行业竞争力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企业资源及生产链活动分析法,分别对不同类型养老机构的环境资源状况及运营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评价了各类养老机构的竞争状态;运用管理学中解释结构模型、行为分析法,对养老机构消费者需求特征、需求影响因素和需求行为进行分析,对养老机构需求市场进行了定性描述。目录我国养老服务业内涵与特点 3养老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4养老服务业

3、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5当前社会问题对养老设施客观需求与产业发展的影响 6从中国老龄人口比重细分老龄人口趋势 8养老机构的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9环渤海区域养老机构政策环境评估分析 10环渤海区域目标城市老年人口入住养老院特点 13环渤海城市养老机构总体格局及投资参考建议 14京津养老产业投资动态及专案研究 17环渤海城市养老设施消费需求研究 20环渤海城市养老院投资服务价格定位 27环渤海城市养老院投资市场定位及推广建议 29附件一 32我国养老服务业内涵与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老年服务一直以老年福利保障的面目出现,并由政府及机关单位主导。老年福利保障主要集中在城镇行政及企事业单位,农村一般只

4、实行 “五保”集中供养。计划经济条件下,不存在规范化的养老服务产业。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结构多元化及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迅速成长,使得老年服务逐渐由事业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老龄人口迅速增多,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促进了养老服务业的兴起。到目前为止,我国养老服务业无论作为一个概念、还是作为一种实际产业,都处于发展完善之中。养老服务是一个很宽泛的产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特定商品和服务的行业,包括老年公寓、医疗、旅游、保健、生活照料、教育、中介服务以及各种特殊用品等诸多方面。与少儿和成年群体比较,老年群体有很大不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层次化十分明显。老年服务必须考虑老龄人口的差异性,老年产品生产

5、要贯彻求实创新的理念,不断推出适销对路、价廉物美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来吸引老年人消费。归纳起来看,老年服务业是以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为目的,以开发老年消费市场为途径,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为目标,集生产、经营、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从发展趋势看,养老服务业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目前,一些地区老年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趋势明显,正在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市场经济进程中。由于传统养老服务机构以国家“直办、直管、直属”为特点,完全依靠国家投入,对政府依赖性过大,生存能力较差,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老年服务需求。现在,不少地方逐步对已建的国有福利性、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改革,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建

6、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服务,正在从单纯供养模式向供养、教育、医疗、康复一体化和服务经营一体化模式转变。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养老服务业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养老服务机构与相关设施仍以国家和集体投入为主。现有养老服务、老年文化体育消费基本定位在福利性、公益性范畴,大多数养老设施主要集中在民政部门主管范围之内,最具代表性的是遍布城乡的各类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等机构及相关设施,并由国家及各级财政支持。二是非公有制养老服务发展较快。改革开放初期,各地非公有制养老机构所占比例很小,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少数地区已占相当比例,其中一些单项指标超过公有制养老机构。相对国营与集体养老服务机构而言,

7、受市场利益驱动,非公有制养老服务起点较高,一般服务质量较好,收费合理,社会反映较好,竞争力较强。但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讲,养老服务业利润不高,参与者仍不多。国营、集体所办养老机构经济压力较小,因而竞争意识不强。但由于有政府支持,目前在集中供养方面仍起着主力军作用。三是养老服务投资模式不断创新。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开始老年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探索,出现一些新的经营模式,如国办民营、个体、合伙、股份、合资等投资、经营模式。有的地方对国家、集体投入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改革,采用福利性投资、产业化经营的办法,经营者自负盈亏,获得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养老产业发展的新阶段一、服务对象的变化。随着社会的

8、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养老社会福利从“三无”人群向生活有困难的人群递增。由于社会发展的速度、工作强度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人们希望能从繁重的家庭负担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这意味着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已从有困难的群体向有需求的群体转变。二、社会领域的成长。在供给主体上,运用非国有资产兴办的民政福利服务机构增多,其份额已经占供给量的大部分。在资源上,社会资源渠道不断拓宽,资源的数量份额也在扩大,仅福利彩票筹集的资源就已超过政府财政对民政社会福利服务的投入。这意味着因资金短缺不能惠及的群体,由于社会领域的迅速增长,而成为被保障的可能。三、市场因素的引入。院舍服务的自费收养业务,虽然其收费水平不一

9、定达到成本价格,服务机构也不是营利机构,但自费入住实质上是一种购买,是市场机制。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民办福利服务机构,都是建立在收费服务基础上的。上述变化,给社会福利带来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个人可以从市场购自己所需要的服务;二是为家庭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当家庭照顾力量不足或暂时不充足时,可以利用市场机制而获得所需要的服务;三是为社会领域的成长提供了新的空间。非营利部门可以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运作,从中获得更多的资源,以弥补社会资源的不足。经济发展决定着某一阶段的社会福利发展水平,没有雄厚的财力与基金的积累,整体养老产业不可能得到发展,养老产业的发展也要主动去适应经济的发展,任何超越和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

10、模式都不能可持续发展。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于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经过 30 年的努力,我国在人口控制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从另一方面看,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矛盾与问题日益突出。人口老龄化是指一定区域老龄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总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按国际通用标准,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10%以上,或 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7%以上,便可以称为老龄化社会。据统计,目前我国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11%,占全球老龄人口的,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上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每 1

11、0 个年轻人赡养 1 个老年人,现在这一比例已经达到 3 比 1。越来越多的家庭将逐步出现 4 个老年人、1 对夫妇和 1 个孩子的所谓 “4-2-1”格局,家庭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照料的资源越来越少,老年人照料将更多地求助于社会。按照国际惯例及市场经济要求,发展养老服务业成为必然选择。据统计,2006 年初,全国城乡共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 39500 多个,总床位 149.7 万多张,其中农村乡镇敬老院及福利院 29680 多个,总床位 89.5 万多张。目前,这一数量虽有所增加,但与庞大的老年群体相比,远不能满足老年服务需要。由于在理念、政策、财力及

12、运作等方面存在差距,各地养老服务业发展极不平衡,与老龄人口增长速度与服务要求相比差距较大。20002050 年劳动负担系数变动趋势预测:用“社会总抚养比”( )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来说明。“社会抚养比”从建国后 30 多年年均 60%多降至 50%,进入本世纪又降至 45%,“社会抚养”有所减轻;2010 年可降到 40%的最低值,到 2020 年“社会抚养比”会回升到 45%的“看好水平”。但同期的“老年抚养比”却由 8%升至 12%、14%与 18%,从而使劳动人群承担的社会抚养义务由“少儿”向“老年”方向倾斜。2020 年后,特别是 2030 年后,虽然“社会抚养比”和 20 世纪

13、末的 50%相差不大,可庞大的老年人群和日益老化的劳动力,必然引发经济效益下降,并产生“社会抚养”艰难等问题。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缓慢有着深层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体制性障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养老服务的投资主体与经营模式发生变化,投资主体由国家、集体单一投资变为国家、集体、企业、社团、个人、外资等多元化投入,经营模式由原来单纯国营转变为国办民营、民办公助、私营、股份制、合资经营等多种形式。但国家对养老机构的政策仍定位在福利性、非营利性范畴,这就使许多非公有制养老机构难以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有的地方甚至不公正地对待民办养老机构,给其发展带来很大困难。二是传统观念影响

14、。长期形成的福利化养老认识误区,影响了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进程。长期的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维模式,简单地把养老服务看成是政府的事,单纯地依赖政府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同时,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影响养老服务市场的形成。一些老年人的收入虽然逐步增加,但重积累、轻消费,重子女、轻自己的传统观念难以更新,直接影响老年人消费增长。三是缺乏宏观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国家对养老服务业还没有系统化的、宏观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尤其在市场培育和开发方面,缺乏相关产业规划指导,使养老服务业处于自主、无序、盲目发展状态。再加上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增加了相关企业或个人创业的难度。不少省市对发展养老服务业还

15、没有列上议事日程,存在观望思想。养老机构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没有科学规范的评估体系,大多数老年机构的管理和服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化或专业化的技术培训。各级政府扶持养老服务业不得力,重公办、轻民办,公办养老机构受到地方政府大力支持,而民办养老机构往往处处受卡,举步维艰。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必将严重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受经济收入、传统观念、资源配置、政策制约等诸多因素影响,养老服务业发展仍十分缓慢,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所产生的多种需要。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开始涉及老年基本生活保障及日常服务的少数领域,只有集中供养居住发展较快,

16、但总体水平不高,区域之间不平衡。当前社会问题对养老设施客观需求与产业发展的影响(一)选择家庭养老的老人比重下降。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家庭养老。之所以发生养老模式转变,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对劳动力的年轻化需求,留守在家中的只有老年人,“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住房制度的改革带动人们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年轻人成家后大多拥有自己的住房,在一些老旧小区里居住的老年人家庭数量与居住在新建小区里的小家庭数量形成鲜明的对照。第三,家庭养老资源减少。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子女处于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只有竞争才能生存。如果专心照料老人,必定会影响竞争力而成为竞争的失败者。竞争失败者既难以养活自己,更养活不了老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