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度

上传人:ja****ee 文档编号:183300576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度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度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度(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检测(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斑斓ln 阴晦hu 诘难ji 恪尽职守k B.睿智ru 田圃p 恣睢z 吹毛求疵cC.陨落yn 诓骗kung 旁骛w 根深蒂固d D.汲取j 腆着din 栈桥jin 强聒不舍gu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干瘪惘然涕泗横流吹毛求疵B.步履馈赠融会贯通断壁残垣C.杀戳蓬篙怀古伤今言简意赅D.拮据阔绰孜孜不倦味同嚼蜡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6月1日“限塑令”实施后,导致

2、使用有偿塑料袋的成本提高。B同学们假日旅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C把百年奥运圣火首次传递到地球之巅,标志着中国各族人民倾力办好奥运会的巨大热情。D优秀的诗篇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1)强调以史为鉴,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历史教训,更好地开辟未来。(2)中国政府和人民历来坚持向前看,一贯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3)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4)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积极评价。(5)实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完全符合历史潮流和两国人民愿望,也是亚洲和国际社会的殷切

3、期盼。(6)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政府和日本领导人多次在历史问题上表明态度,公开承认侵略并对受害国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7)我们衷心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3)(6)(4)(1)(2)(5)(7).(6)(4)(3)(7)(2)(1)(5).(5)(3)(2)(1)(6)(4)(7) .(2)(1)(6)(4)(7)(3)(5)5.名著阅读。(3分)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 斯威夫特的 以清新的文字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它讲述的是英国船医 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 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6仿照例句句式,续写对“博大”一词的理解。

4、(2分)博大是一种心胸,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般心怀天下的心胸;博大是一种豪情,是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般慷慨激昂的豪情;博大是 。7.填空。(7分) ,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抒发作者对祖国真诚的爱的句子是“_ _ _?_ _。”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 _ _ ,_ _。”小大之狱, ,必以情。(曹刿论战)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诗经)第二部分 :文段阅读(50)(一)阅读孟子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812题。(14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5、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 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分) 通 解释 9、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屋舍俨然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故患有所不辟也且人患志之不立C.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进亦忧,退亦忧D、 同舍生皆被绮绣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10、根据文段内容填

6、空。(4分)选段中,作者将比作鱼,将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这个词含义相同。11、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翻译: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翻译: 12、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2分) 答: (二)阅读文段,完成13-16题。(11分)齐有南北官道,洿下者里余,雨多行潦,行者不便,则傍西踏人田行。行数日而成路,田家苦之,断以横墙

7、,十步一堵,堵数十焉。行者避墙更西踏田逾广,数日又成路。田家无计,乃蹲田边,且骂且泣,欲止欲讼,而无如多人何也。或告之曰:“墙之所断已成弃地矣,胡不仆墙而使之通,犹得省于墙之更西者乎?”予笑曰:“更有奇法,以筑墙之土垫道,则道平矣。道平,人皆由道,又不省于道之西者乎,安用墙为?”越数日而道成,道旁无一人迹矣。【注释】洿下:低洼的地方。:行潦:道路中的积水。13、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打“ / ”,错误的打“”)(4分)(1)田家苦之,断以横墙 苦:痛苦( )(2)田家无计,乃蹲田边 计:办法( )(3)且骂且泣,欲止欲讼 止:停止( )(4)胡不仆墙而使之通 仆:推倒( )

8、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A、而无如多人何也 学而不思则罔B、墙之所断已成弃地矣 属予作文以记之C、以筑墙之土垫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又不省于道之西者乎 皆以美于徐公1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越数日而道成,道旁无一人迹矣。译文: 16、 这则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请简要回答。(3分) (三)访兰( 13分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

9、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怎

10、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

11、形中毁了它。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大贡献了。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选文有改动)17. 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1分)18. 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答:19. 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2分)答:20. 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答:21. 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2分)。A. 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B. 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C. 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D. 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答:选项是( )理由是: 22. 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2分)答:23. 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答: (四)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9分 )冯 云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