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市高二年级2014

上传人:ja****ee 文档编号:183299472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韶关市高二年级2014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东韶关市高二年级2014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东韶关市高二年级2014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东韶关市高二年级2014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东韶关市高二年级2014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韶关市高二年级20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韶关市高二年级2014(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韶关市高二年级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语文检测题第卷 阅读题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已经置身“微时代”,不仅艺术作品本身发生着变化,整个审美系统也因此发生了嬗变。近期大卫霍克尼来华办展,这位善于描绘日常生活的当代油画大师,七八年前居然开始用手机画画。他说用手机绘画并不是向技术投降,因为手机不过是个艺术媒介,可以让画画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艺术家顺应了技术潮流,使绘画回归生活。然而谁会用手机来绘画呢?当然更多的是普通大众。这就是当今“生活美学”的两个面向:一方面,艺术家的创作日渐融入生活,另一方面,大众的日

2、常生活愈来愈审美化。显然,“生活美学”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媒介技术的普及。在自媒体时代,人们的审美方式变得既小(微博被压缩到140个字符)且快(网络传播的翻新率被提升)又即时(微信让大众即时分享)。这种技术特性是把双刃剑,既让审美得以民主化的播散与普及,也使审美变得愈加“虚薄化”。因此有人悲叹,艺术已经被“祛魅”:艺术的光环消失了。我倒觉得不必如此悲观,如果“祛魅”的结果是人人都可能成为生活艺术家,这不正是审美教育的初衷所在?人们要把自己的生活打造成艺术化的生活,他们本来就有这样的权利和潜力,现在更加具备了条件。人们既是欣赏者,也是创作者,他们像艺术家创作艺术那样去塑造自己的生活,而且在生活当中

3、对自己进行了审美教育。微时代的“审美教育”明显不同于传统审美教育。在美术馆与音乐厅里,艺术品与观众或听众之间形成了等差关系,艺术品高高在上,充当老师,受众则好似学生。区别于这种“园丁教育”模式,生活美学走的是“平等教育”之路,人们与文化对象形成了既开放又对话的动态关联,而非来自他人的等级教育。在美术馆与音乐厅度过的“审美时间”,往往是日常生活的中断,审美结束后还要回到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微时代的美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美育,从日常生活到审美、再从审美到日常生活,都是延续而贯通的。日常生活是大众的常态,在其中进行的美育才是长久之计。在微时代,人们越来越接近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实现大众的“

4、审美人权”,进而将人人都塑造成生活的艺术家。审美作为一种权利,其实现一方面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公众的审美体验水平,通过审美创造与公众之间的良性循环,才能逐渐累积成为社会的“审美财富”,从而为广大的公众所共享。如果没有相应的审美素质的人群,即便提供再多的审美品,人们也未必能够参与其中。而培育民众的“审美文明”的基本素养,则有赖于借助新技术推动“生活美育”全面深入的展开。换言之,微时代“生活美学”所造就的大众的审美生活,不仅带来了“文明素养”,更在于实现了“文化人权”。因此,艺术并未终结,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民主化时代。(人民日报刘悦笛 2015年5月12日 14

5、版,有删减)1下面对“微时代的审美嬗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时代能让艺术家的创作日渐融入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愈来愈审美化。B在微时代,人们已经实现了大众的“审美人权”,人人都塑造成为了生活的艺术家。C在微时代,借助新技术能“生活美育”全面深入展开,也能培育民众的“审美文明”的基本素养。D微时代的美育从日常生活到审美、再从审美到日常生活,延续而贯通。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油画大师大卫霍克尼认为手机绘画可以让绘画回到我们的生活。B媒体的艺术特性使审美得以民主化的播散与普及,同时更加“虚薄化”。C人们具有权利、潜力和条件把自己的生活打造成艺术化的生活。D作者认为

6、艺术被“袪魅”的结果是人人都能成为生活艺术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像艺术家那样去塑造自己的生活,而且在生活当中对自己进行了审美教育。B微时代的“审美教育”与传统审美教育不同在于生活美学走的是“平等教育”之路。C微时代实现了大众的审美教育,只要提供更多的审美品,人们都能进行审美。D微时代的“生活美学”是一种大众化的、自我的、终身化的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长久之计。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顺宗,名浚,小字耶鲁斡,道宗长子,母宣懿皇后萧氏。幼而能言,好学知书。道宗尝曰:“此子聪慧,殆天授欤!”六岁,封梁王。明

7、年,从上猎,矢连发三中。上顾左右曰:“朕祖宗以来,骑射绝人,威震天下。是儿虽幼,不坠其风。”后遇十鹿,射获其九。帝喜,设宴。八岁,立为皇太子。及母后被害,太子有忧色。耶律乙辛为北院枢密使,常不自安。会护卫萧忽古谋害乙辛,事觉,下狱。副点检萧十三谓乙辛曰:“臣民心属太子,公非阀阅,一日若立,吾辈措身何地!” 乃与同知北院宣徽事萧特里特谋构陷太子,阴令右护卫太保耶律查剌诬告都宫使耶律撒剌、知院萧速撒、护卫萧忽古谋废立。诏按无迹,不治。乙辛复令牌印郎君萧讹都斡等言:“查剌前告非妄,臣实与谋,欲杀耶律乙辛等,然后立太子。臣若不言,恐事发连坐。”帝信之,幽太子于别室,以耶律燕哥鞫按。太子具陈枉状曰:“吾

8、为储副,尚何所求?公当为我辨之。”燕哥乃乙辛之党,易其言为款伏。上大怒,废太子为庶人。将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车遣卫士阖其扉徙于上京囚圜堵中。乙辛寻遣达鲁古、撒八往害之,太子年方二十,上京留守萧挞得绐以疾薨闻。上哀之,命有司葬龙门山。欲召其妃,乙辛阴遣人杀之。帝后知其冤,悔恨无及,谥曰昭怀太子,以天子礼改葬玉峰山。乾统初,追尊大孝顺圣皇帝,庙号顺宗,妃萧氏贞顺皇后。一子,延禧,即天祚皇帝。【注】阀阅:有功业的世家 鞫按:审理考核 (选自辽史列传第二,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诏按无迹,不治 迹:证据B臣实与谋 与:参与C太子具陈枉状日 具:详尽D上京留守萧挞得

9、绐以疾薨闻 绐:上报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车遣卫士阖其扉徙于上京囚圜堵中B将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车遣卫士阖其扉徙于上京囚圜堵中C将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车遣卫士阖其扉徙于上京囚圜堵中D将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车遣卫士阖其扉徙于上京囚圜堵中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子的母亲宣懿皇后萧氏被害致死后,太子的境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B耶鲁斡因为知书好学和擅长骑射,令道宗十分喜爱,被立为太子。C副点检萧十三和耶律燕哥的话促使耶律乙辛产生了陷害太子的想法。D道宗最后知道太子是无罪的,以天子礼改葬太子并追尊皇帝庙号,可见其悔意。7将

10、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朕祖宗以来,骑射绝人,威震天下。是儿虽幼,不坠其风。(5分)臣民心属太子,公非阀阅,一日若立,吾辈措身何地!(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诉衷情陆游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注】九重城:指京城。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8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l)

11、月明星稀, 。 ,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3)劝学中用雕刻做比,从正面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荀子劝学)乙 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人与树刘国芳有时候看一棵树,觉得,那树像一个人。有一棵柿子树,就像一个人。柿子树像一个老人。柿子树的皮肤是褐黑色的,枝丫是弯曲的,柿子树给人的感觉粗而斑

12、驳,像一个老人皱皱巴巴的脸;或者,一个老人皱皱巴巴的脸像斑斑驳驳的柿子树。柿子树在旷野里一站,就站出一树的沧桑。这也像一个老人,老人历尽岁月的磨难,脸上写满了沧桑。老人住在离柿子树不远的地方,老人出门,总要从柿子树跟前走过。老人真的把柿子树当成一个人了,见了柿子树,老人总说:“你也老了!”老人不仅跟柿子树说这句话,柿子结果的时候,老人说:“你还能结果呀。”柿子熟了的时候,老人说:“柿子熟了。”柿子落了的时候,老人说:“你身上没有柿子了。”柿子树听了老人的话。一般不作声,但柿子树会把枝叶摇响,那是柿子树的笑声。有时候,柿子树也觉得自己像个人。有一个女人,牵着一个孩子从树下走过,那是柿子熟透了的时

13、候,孩子见了满树的柿子,就跟女人说:“妈妈,摘柿子给我吃。”女人说:“别人的柿子树,怎么能摘?”柿子树听懂了他们的话,柿子树摇摇身子,把两个熟透了的柿子摇落在地。孩子见了,欢天喜地捡起来吃,还说:“妈妈,这柿子真甜。” 柿子树也听懂了这话,它又摇了摇枝叶,仍笑。有几个孩子,在柿子熟了的时候爬上树去摘柿子。一直往高处爬,但后来孩子一脚踩空,从树上往下跌。柿子树伸出的枝丫托住了孩子。孩子没有掉下去,就说:“幸亏这根枝丫。”柿子树在心里说:“是我用手托住了你。”有调皮的孩子,总拉着或扯着柿子树的枝丫,要把柿子树的枝丫折断。但这些孩子往往折不断。孩子折不断,就说:“怎么折不断呀。”柿子树在心里说:“我

14、怎么会让你把我的手折断呢?” 一天老人要出远门,老人走到柿子树下时,站了下来,然后老人跟柿子树说:“还是你好,可以站在这里不动,我老了,走不动了,真想像你这样站着不动。”柿子树在心里跟老人说:“我其实想走,不但想走,还想飞哩,不然,我为什么要一个劲地往上长,但我飞不起来,我的根拉着我。” 老人好像听到了柿子树的声音,老人说:“不走更好,不像我们,走来走去还不是为了生计,我们人类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名驱,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不同,你一直站在这里。任何事情也诱惑不了你,要是我们人类能像你这样淡泊就好了。”老人说着,走了。但老人回来后,却发现柿子树被人砍了。老人失声大叫起来,老人说:

15、“谁砍了你呢?他们为什么要砍了你?” 柿子树在心里说:“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砍我?也许是嫌我老了。”柿子树又说:“我真不想让人砍呀,我还能结果,结很多很多的果。”柿子树还说:“可惜我不能走,我要是能走。他们就砍不到我了。”说着,柿子树流泪了。 老人眨眨眼,也流泪了。 (1)下面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中,柿子树有两重象征意义,一是象征善良的人,二是象征容易遭到人们破坏的美好的事物。B小说使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柿子树人的动作、语言、心理,柿子树跟老人聊天,帮小孩摇柿子。读起来都让人感到亲切自然。C老人喜欢与柿子树对话,老人与柿子树就好像两个同生共死、相依为命的老人,他们相互了解,相互帮助。D最后一段,老人“眨眨眼,也流泪了”。老人流泪完全是因为心爱的柿子树被砍,自己失去了一个朋友,所以十分悲伤。E这篇小说构思精巧,语言精炼。作者直抒胸臆,避免含蓄。在简简单单的事件和平平淡淡的对话中,自有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感。 (2)小说开头反复说柿子树和老人很相似,他们的相似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分条概括。(6分)(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