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2019

上传人:ja****ee 文档编号:183298405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徐汇区2019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上海市徐汇区2019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上海市徐汇区2019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上海市徐汇区2019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上海市徐汇区2019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海市徐汇区201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徐汇区2019(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徐汇区2019-2020学年高三4月双基诊断语文试题一、句子默写1按要求填空。(1)锦江春色来天地,_。(杜甫登楼)(2)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3)伤心秦汉经行处,_。(张养浩_潼关怀古)(4)_,万钟于我何加焉?(二章)(5)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_。(荀子劝学)(6)“家住吴门,_。”出自北宋词人的苏幕遮燎沉香。(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梦境时,尤显时空变幻倏忽之妙的两句是:“_,_”。(8)琵琶行中,“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9)王昌龄的边塞诗具有雄浑苍茫的意境,比如,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又如,从军行中“_,_。

2、”二、选择题2下列成语使用正确一项是()。A寒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大家从睡梦中吹醒,让人不寒而栗。B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言献策。C昨天下午,千人团队游览了日月潭,领略了巧夺天工的宝岛风光。D为了使铁路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克服了重重困难。3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这两个字涵义极广。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

3、知其和,也是感受。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ABCD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列子中讲过一个九方皋相马的故事,两千多年来,魅力不减。故事说的是,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请伯乐引荐一个相马人。伯乐说,他的子侄辈皆是才干一般的人,找往常的良马还能够,只需看看体形、表面、筋肉、骨架就行,而千里马则不同,这种马身形若有若无,跑起来尘土和脚印皆无,一般人辨认不出。他有个一同担柴的朋友,名九方皋者,足当此任。三个月后,传来音讯,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命人去一看,原来是一匹黑色的

4、公马。秦穆公不悦,说此人连马的公母、颜色都分不清,焉能找到千里马?伯乐一听却大喜,说,神乎其技也,我望尘莫及。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判,当咱们对文学译著进行赏识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求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九方皋相马的要诀在于专心于马的精气神,而不锱铢必较于体形、表面之类。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判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取得的启示是判别译著的好坏,就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仅仅看译著的句子词汇是

5、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可是极力传达,努力做到活灵活现,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进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镇定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闪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例如某个句子译得不够准确,某个词语译得不够恰当,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许多

6、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由于有风格的存在。汉王充说“良工必有不巧。”魏曹植说“世人著作,不能无病。”唐韦庄说“左太冲十年三赋,未必无瑕;刘穆之一日百函,焉能尽丽。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我国古人衡文时的基本态度,也契合九方皋的相马经历,即采取了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度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翰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其“鉴赏家”如此,不正是衡诗评文的九方皋一类的人吗?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判家,前者面临的是想象力对

7、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临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假如让一位文学翻译批判家谈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心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能够纠正和防止,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异译作,正如批判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舒畅显示出他的才思浩瀚,千言万语,宛如怒涛飞跃,一放而出。”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判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著作全体的美。钱锺书谈艺录引陆放翁句“大巧谢雕刻”“琢雕自是

8、文章病”,方虚谷句“丽之极,工之极,非所以言诗”,等等,皆是声明此意。全体的美并不必定建立在细节的准确之上,有时分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因小失大了。当然,细节的过错仍然是过错,当它危及全体的美的时分,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郭宏安风格乃文学之大体)4第段空格处应填入的成语是( )。A抉瑕掩瑜B瑕瑜互见C瑕不掩瑜D瑜不掩瑕5根据上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一项()。A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能将原作风格传达得铢两悉称。B诸多优秀作品因为具有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的精气神,所以虽然有些瑕疵,但也不害其成为名著。C译作整体之

9、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时不必关注细节上是否完美。D文学翻译批评家应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精气神”上,独具只眼,发现其整体之美,否则就丧失了创造力。6有人认为第段的引用有堆砌之嫌,请你对此发表看法。7概括全文的思路。四、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10、。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

11、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

12、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

13、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14、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8第段集中刻画了国文老师的形象,分析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9赏析第段画线部分“咬牙切齿”一词的表达效果。10第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除了使表达形象生动之外,还起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赏析。11文章结尾段文字平淡却意蕴丰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秋晚归故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