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二地理课程教学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83289895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二地理课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课标高二地理课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课标高二地理课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课标高二地理课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课标高二地理课程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二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二地理课程教学设计(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新课标高二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新课标高二地理课程教学设计 高二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在对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可谓是学生们第一次完全自己把握、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接下来是关于新课标高二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新课标高二地理课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3、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

2、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4、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和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流通领域中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以及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交通运输对于沟通各地区联系、保障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大西南地区是我国腹地广阔、资源密集、发展潜力的地区,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交通不

3、畅是诸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区位条件 1、相对位置 大西南地区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两区一市。 2、经济地理位置 属于我国边疆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相邻,毗邻国家经济比较落后。 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 为我国战略大后方,具有国际区位优势; 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该区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使得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增加。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1、自然条件: 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受地形地势影响,区内气候多样,差异很大。有亚热带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

4、等。 区内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河流众多,但航运条件差。 2、资源条件 (1)西南地区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分析 西南区(不包括西藏)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23.3%,人均超过全国19.2%,潜在价值高。其中,农林和矿产资源约各占一半,利于工农业协调发展。 (2)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而且地域组合好。钒、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适宜于发展成为钢铁、有色金属、原材料生产基地。 (3)能源资源: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70%;四川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广西北部湾油气资源前景看好。 (4)农林资源:四川盆地物产富饶,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横断山

5、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基地。本区生物资源和物种资源居全国首位。 三、社会经济条件 1、本区地处西部地带的内陆边疆,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2、新中国成立后,本区发展变化很大,现已建立起钢铁、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区域经济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和规模。 3、本区交通运输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及对策 交通运输是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学生阅读最后一自然段,结合现

6、实谈感想。 作业布置: 举例说明西南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讨论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大西南应怎样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新课标高二地理课程教学设计2 【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材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该节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7、 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

8、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板书】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 资源调查、环

9、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获取管理分析应用RSGPSGIS区域地理 自然灾害防御检测国土开发规划 【板书】二、遥感(RS) 1.概念: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关键装置传感器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工作原理: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4、特点(优点): 精度高

10、、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讲解)在区域地理研究中,遥感已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传统的工作方法经常是从点、线实地观测入手,逐渐过渡到面上的分析研究。运用遥感技术,则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讲解)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 5、应用范围:资源调

11、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讲解)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 案例介绍: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

12、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地位。 阅读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点拨: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

13、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新课标高二地理课程教学设计3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 2、分类: (1)按形成和来源分类: 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热、核能。 来自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术状况分类: 常规能源:被人类利用多年,现在仍大规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沼气;或过去利用过,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风能。 (3)按性质

14、分类: 可再生能源:使用后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生物能、风能等。 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地质作用在亿万年中形成的,开采以后,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二、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滥采、滥用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甚至枯竭,废弃物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污2、解决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勘探,跨区域调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展矿区土地复垦等。 三、世界能源问题 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地区差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以俄罗斯、中国、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为代表。南半球常规能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亚等。从总体上来说,发展中国家能源的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而发达国家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以核能为例,美国发电总量,法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核能所占比例。我国核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营水平明显提高,核电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给的国家为数甚少,主要有俄罗斯、加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