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衬托与对比【基础资料】

上传人:8** 文档编号:183271941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衬托与对比【基础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诗歌鉴赏:衬托与对比【基础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诗歌鉴赏:衬托与对比【基础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诗歌鉴赏:衬托与对比【基础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诗歌鉴赏:衬托与对比【基础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衬托与对比【基础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衬托与对比【基础资料】(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苍松优选,2,苍松优选,诗歌鉴赏易混表达技巧之 衬托与对比,3,苍松优选,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区分对比、衬托两 种艺术手法 2.能够规范此类题型的答题步骤,4,苍松优选,衬托,诗歌创作中,为了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分为:正衬: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如: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乐景衬 哀情,5,苍松优选,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6,苍松优选,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

2、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7,苍松优选,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对比,8,苍松优选,定义辨析:,同:对比、衬托都有两种事物 异:两种事物地位不同,区别: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两者主次分明。被衬托的事 (主体)可以不出现,而且双方类属于可以不同,如以及景衬情,以动衬静。 对比是通过双方强烈的反差,共同突出主题或思想,两者不分主次。对比用来对比的双方都要出现,而且双方类属相同。,9,苍松优选,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方法:,、找出用于对比(衬托)的双方,、分析双方关系(突出

3、一方是衬托,不分主次;造成强烈反差的是对比),3、注意双方隐现、类属。,10,苍松优选,课堂练习,找出下列诗句属于对比衬托的中的哪一种?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衬托,对比,衬托,衬托,对比,11,苍松优选,12,苍松优选,13,苍松优选,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4、?,结合方法: 1、找出双方: 2、分析关系: 3、注意双方注意双方隐现、类属:,梅花形象、冰雪、桃李,14,苍松优选,答:本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 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答题步骤: 1、点明诗歌用了什么手法,是对比还是衬托。 2、结合诗句阐释:用什么和什么做对比,用 什么正衬(或反衬)什么。 3、通过对比或是衬托,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15,苍松优选,练习巩固(分组合作,任选题,说出判断手法的思路和答案) 画眉鸟 宋 欧阳修

5、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这首诗最突出艺术手法是什么?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6,苍松优选,画眉鸟 宋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答: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 (步骤一)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 (步骤二)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步骤三),17,苍松优选,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18,苍松优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