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儿童发展》整理资料

缌蕤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68.98KB
约43页
文档ID:183258919
《儿童发展》整理资料_第1页
1/43

儿童发展第1章 绪论第1节 儿童发展的界定1.“儿童”的概念儿童通常指的是0-18岁的个体 将“儿童”划分为出生前期(受孕到出生)、婴幼儿期(0-2岁)、儿童前期(2-6岁)、儿童中期(6-11岁)、青少年期(11-18岁)2. 儿童发展中的“发展”按照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个体发展即个体从出生经成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心理和生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个体发展是身心发展的统一并非所有变化都是发展,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一, 必须是出现在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变化; 二, 必须按照一定的生物程序出现; 三, 这种变化必须是稳定持久的生理发展:指生物体各部及各种器官、组织的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的心理从发生、发展到死亡的持续的规律性变化过程一般从心理种系发展和心理个体发展两方面进行研究前者指从动物到人类的种系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后者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既是个体自身成熟的过程, 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3. 青少年期——儿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11、12岁-17、18岁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4.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①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方向性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视觉)、颞叶(听觉) 、顶叶(阅读) 、额叶(行为控制、意志)动作: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加减乘除②个体身心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再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④身心发展存在关键期(敏感期)关键期是指人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给予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概念来源于动物习性学家斯波丁提出的“印刻”现象,洛伦兹也发现类似现象⑤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正常儿童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个体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的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第2节 儿童发展的研究方法1. 基本原则实践性、客观性、教育性、一般与个别相结合原则2. 研究方法心理发展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研究设计:①横断设计又称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观察和实验,以考察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省时省力,能较快获得不同年龄的心理发展资料缺点:人为联结性: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受到组群效应的影响:不同时代的群体由于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的差异②纵向设计又称追踪研究设计,指每隔一定时间去考察同一组被试,以取得其心理发展变化的连续性资料优点: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研究,不仅能查明某一群体的发展模式,还能进一步考察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稳定性缺点:费时费力,被试容易丢失,对被试的重复测量可能会使其感到厌倦、成为“测验通”追踪时间过长也可能出现年代群效应。

③ 群组交叉设计又称聚合交叉设计,指同时对间隔一定年龄的多组儿童进行相对较短时间的追踪研究;避开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缺点,同时又取两者所长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访谈法、文化研究法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儿童发展》的意义1.有助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运用儿童认知发展特点, 提高教学效果2.有助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将来把握儿童个性发展特点, 提高教学效果3.有助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将来利用儿童发展的相关知识, 解决儿童的心理困扰4.帮助教师结合教育实践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一、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指个体从出生到青春期结束这一段时间内的认知、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出现的连续和系统性的变化儿童期是个体一生中生理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人类绝大部分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都是在这一段时期内发要完成的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儿童心理发展涉及认知、人格、社会性等多个方面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必然会产生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儿童通过大脑对外界或体内信息的加工, 引起儿童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心理活动。

在对待不同事物和个体时,儿童表现出不同行为风格、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以及儿童在社会互动过程中, 与其他个体建立的各种联系, 对不同对象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这些心理现象和行为均是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二)儿童心理发展影响因素的交融作用天性和教养对儿童心理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天遗传素质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而后天环境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个体心理的发展对于某一种具体的心理特质来说,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可能并非完全相同, 对于身高、体重以及容貌等生理特征, 遗传所起的作用可能大于环境, 而对于情绪调控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 就现有的研究来看, 似乎环境所起的作用更多一些而对于认知能力、人格特质等心理机能来说, 遗传和环境可能起着交互影响的作用, 很难分清楚谁起着更重要的影响作用三)儿童心理发展速率的非同步性心理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个体从出生开始, 有认知、情绪、气质等方面的发展速度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2、 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1)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1.自然成熟 高尔顿 优生学指个体按照来自父本和母本的遗传物质(遗传基因)预先设定好的生物程序的发展2、 学习或适应自然成熟只是遗传信息提供给我们的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

这个程序在特定时间段运行后, 能否持久地保留下来还需要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去学习和适应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内容自然成熟和后天学习是促成儿童心理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所谓的实质是指事物或事件的实在内容在生物程序预先设定的发展阶段, 儿童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 使得认知、社会情绪等心理机能逐渐内化的过程际上就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一)阶段论与连续论阶段论心理学家倾向用不同的发展阶段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埃里克森(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的实质心理发展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即有机体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基本生命过程儿童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2.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将儿童组织和加工环境信息的基本方式命名为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最基本单位是图式,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是儿童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图式会随着和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程度的加深而种类增加,内容丰富,从简单到复杂、从外部的行为到内部的思维、从无逻辑到有逻辑 调整图式的两种方式①同化指个体以自己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去理解新事物、吸收新经验的过程 受原有图式的影响,能促进图式范围的扩大,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②顺应指儿童原有的图式无法理解所遇到的新事物或新事件时, 根据新信息去打破或改变原有图式的过程改造原有图式,形成新的图式,使得图式发生质的变化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顺应以及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来发展和丰富图式的过程3.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①临床法 基础: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②临床法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小实验、安排合理灵活的谈话、采用自然性质的观察具有新颖严密的分析工具、不限制被试的反应、研究对象数量相对较少4.心理发展的阶段(根据思维发展的本质特点)(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思维的萌芽阶段,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外部世界①反射练习时期(0~1个月) 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吮吸、抓握、哭喊、呼吸、咳嗽、大小便以及整个身体的移动等②习惯动作时期(1~4、4.5个月)大量的重复性动作:反复地抓握和松开、吸吮手指、移动头部、发出声音等。

③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5 ~ 9个月)智慧动作的萌芽:目的性动作的出现如拉响铃铛、抓握或击打拨浪鼓等④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时期(9~11、12个月)智慧动作的出现:明显的智力动作开始出现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通过动作的组合和协调实现预定的目的拉成人的手,把手移向够不着的玩具方向、要成人揭开盖着物体的布⑤感知运动智力时期(11、12个月 ~ 1.5岁) 通过尝试而发现解决问题新方法⑥感知运动智力的综合时期(1.5 ~ 2岁) 开始摆脱感知运动模式而向表象智慧模式迈进,如模仿成人的一些行为该阶段的一个重要发展成果:客体永久性的形成,要在8个月以后(2)前运算阶段(2~7岁)开始逐步用语言、符号来表征事物或事件基本特征:以表象或形象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性、泛灵论、刻板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化(三山实验)(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初步的逻辑思维阶段,建立了守恒概念和可逆性概念守恒性:物体的本质特征不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可逆:心理上的逆转或相反操作群集结构,通过群集运算,掌握能分类、序列、关系、传递、数量、空间、时间和速度等逻辑概念(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抽象逻辑思维阶段(1)假设演绎推理 钟单摆振动实验(2)逻辑思维 隐喻;四元群结构(3)可逆与补偿(4)思维的灵活性(5)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 对自己的观点格外关注,喜欢科幻、演绎完美和乌托邦(三)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发展阶段(根据儿童社会情绪发展划分)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把个体的发展分为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出生至12个月、18个月)、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8个月~3岁)、主动性对内疚感(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40岁)、繁衍感对停滞(40~65岁)、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这八个阶段*人格渐成说: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要经历几个固定不变的阶段。

在每个阶段内,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从本能到自我、从家庭到社会、从青春期到一生、从悲观到乐观埃里克森同意弗洛伊德的大部分观点,但他认为对儿童发展影响较大的不是本能欲望而是文化和环境第二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创始者弗洛伊德,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发展的心理性欲理论(一)心理性欲理论的主要观点1人类天生就有两种基本的本能: 生的本能和死亡的本能该理论认为人类所有的活动都受生物本能的驱动, 人类天生就有两种基本的本能: 一种是生的本能, 该本能驱使个体进行一些维持生命的活动, 吃、喝和性活动的满足是生本能所追求的; 另一种是死亡的本能, 死亡本能是一种破坏力, 它以攻击、破坏、自虐等方式进行表达人类的大部分心理活动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 表现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