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语文模拟测验及答案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83252425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语文模拟测验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三一语文模拟测验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三一语文模拟测验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三一语文模拟测验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三一语文模拟测验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一语文模拟测验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语文模拟测验及答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 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

2、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

3、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 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丶”(点)

4、。 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各美其美 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

5、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

6、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

7、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3.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3分)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4. 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

8、的,对宝钗有害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

9、”,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

10、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5. 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

11、”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3分)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6.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6分) 7.人物的复杂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和评价的可能,上面材料中所分析的宝钗就是一个复杂性人物。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红岩这六部作品中

12、任选一个人物(宝钗除外),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复杂性的理解。(8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夫毁誉是非不可定矣。以汉高之略而陈平之谋,毁之则疏,誉之则亲。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知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所听必悖矣。何以知其然耶? 吕氏春秋云:邾之故,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之君曰:“不若以组。”邾君曰:“善!”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公息忌因令其家皆为组。人有伤之者曰:“公息忌所以欲用组者,其家为甲裳多以组也。”邾君不悦,于是乎止,无以组。邾君有所尤也。邾之故为甲以组而便也,公息忌虽多为组何伤?以组不

13、便,公息忌虽无以为组亦何益?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也。凡听言不可不察。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尽啜之。文侯曰:“乐羊以我故,食其子之肉。”堵师赞曰:“其子且食之,其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从城上视牛如羊,视羊如豚,所居高也。窥面于盘水则圆,于杯则亏,面形不变,其故有所圆有所亏者,所自窥之异也。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庸讵知世之所自窥我者乎?是知天下是非无所定也。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是非者,孰是孰非哉? 夫忘家殉国,则以为“不怀其亲,安能爱君?”卫公子开方、吴起、

14、乐羊三人是也。若私其亲,则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则忘其身”。穰苴杀庄贾是也。故传曰:“欲加之罪,能无辞乎?”审是非者,则事情得也。 (节选自反经?忠疑) 【注】邾,古国名。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毁之则疏,誉之则亲 毁:破坏 B.多有所尤,所听必悖矣 悖:谬误 C.人有伤之者曰 伤:中伤 D.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也 累:妨碍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何以知其然耶 其谁不食 B.为甲裳以帛 乐羊以我故 C.不若以组 若私其亲 D.于杯则亏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

15、一项是(3分) A.令官为甲必以组 (邾君)命有关的官吏制作甲裳一定要用丝带连缀 B.窥面于盘水则圆 在盘子里放上水,看自己的面影,(面部)就是圆形完整的 C.所自窥之异也 自己能看出水中面影的区别罢了 D.临军约束则忘其亲 指挥军队时就该忘掉自己的父母 11.下列诗句阐释的哲理和作者的观点“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13.本文对“听言”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选择其中的一点谈谈给你的启示。(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7题。 桃源行 王安石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注】望夷宫:秦国宫名。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 重华:指传说中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