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2011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模拟测验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83250610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山区2011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模拟测验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宝山区2011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模拟测验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宝山区2011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模拟测验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宝山区2011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模拟测验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宝山区2011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模拟测验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宝山区2011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模拟测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山区2011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模拟测验(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宝山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清楚。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题(16分)语言是无须保卫的邹启宇 中国绝大多数人世世代代讲汉语,长期以来没有感受到汉语有危机。前些年,有人说现在中国人的汉语退步了,英语学多了,祖国的汉语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要起而保卫汉语。后来不仅汉语要保卫,似乎汉语方言也要保卫了。2005年,有人说上海话要消失

2、了,孩子不会说上海话了,于是一时间掀起了一股“保卫上海话”的小浪潮,最近,广州有人又无中生有地制造有关当局“推普废粤”之说,提出岭南文化垂危,号召保卫粤语。其实,这些耸人听闻的说法都与语言本身的发展无关。 一些语言因为负载着更多的社会经济文化内涵,使用的人多,就更为强势;一些语言人们渐渐少用,通行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甚至逐渐消失,需要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加以保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自然现象。 比如满语,它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清兵入关后,清朝朝廷的语言和公文既用汉语汉文,又用满语满文,自乾隆时代中期以后,各地满族逐渐以汉语为母语,在朝廷中满语也越来越少使用;满文通行更少,渐渐专用于官方的

3、一部分记录,到了今天,只有黑龙江少数9镇的老人和部分语言学家还能使用满语,能听能说的不到两百人。 过去有人说中国“一穷二白”。“白”指的是中国文化、教育落后,文盲多。其实这只说到一面,另一面是以汉语文为栽体的文化是极其博大精深的。浩瀚的四库全书也只能包含它的一部分,还“白”吗?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元代和清代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一个统治中国97年,一个统治中国268年,时间也不能说短,但立国以后也不得不以汉语汉文作为官方的通行语言文字。 那么,人数较少的民族,他们的语言是否必然会被排挤而不得不消失呢?不然,比如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汉语通行的范围日益扩大,傣族中青年能讲普通话的越来越多。但

4、汉语的通行只不过扩大了傣族群众的活动范围,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傣语并不因此削弱,那里的傣族互相之间照样讲西双版纳傣话。最后一任“召片领”(西双版纳傣王)刀世勋先生不仅精通傣文化,而且熟悉汉文化,能用流利的傣汉两种语言讲课,带研究生,用两种文字撰写著作。这种情况,正是因为在西双版纳傣语和至少使用了700年的傣叻文中,蕴藏着丰富的具有特殊价值的傣文化,它并不因汉文化的传播以及它同汉文化的密切交流而被替代或受到削弱。 有人说,我们的青年学生英语学多了,要少学英语,多学汉语。这个话我赞成一半,就是我们的青年学生一定要学好汉语文,起码,口语要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站起来能侃侃而谈,最好是说得头头是道,不要

5、以后当干部离开稿子就讲不了话:书面表达要条理清晰,基本上没有病句错字。虽然如此,英语仍然是要下功夫学好的。举一个例,如果电脑是中国人发明的,如果互联网是中国人发明的,那现在全世界都在学汉语。然而不是,电脑和互联网是使用英语的人们发明的。你不懂英语就掌握不好现代信息技术,必然使自己在世界上信息不对称,据统计,2008年,全世界的信息量67%来自美国和西欧。互联网中的资料,87%是英文的,全球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技会议录索引( ISTP)中,80%以上的检索资料是英文的,美国和西欧许多信息公司靠高价卖数据库发财,而这些数据库都是英文的。你不学英语,不努

6、力学好英语,怎么知己知彼,怎么取得世界上大量先进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发展我们的国家?语言是无须“保卫”的。我不担心汉语会在同外界交流中削弱,而且我坚信汉语中普遍应用的普通话必然会在国内外进一步推广。如果你真想保卫某种语言, 保卫某种方言,办法其实很简单,你努力增加它的社会经济文化载荷量,使它更丰富,使它更优美,让更多的人来使用它吧。1某种语言能够得到发展的关键因素是:_ (2分)2对第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在结构上,这段文字承接上文最后一句,又引出下文的论述。B这段文字将两类不同的语言作对比,阐述了语言兴衰的规律。C这段文字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它是全文立论的主要依据。D. 作者

7、认为只有趋于消失的语言才能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保卫它。3第段先谈学好汉语文的道理,然后再论述要努力学好英语的必要性,结合语境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4第段方框内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A还是 B不是 C甚至 D或者5第段列举傣族人之间依旧用傣语交流及刀世勋先生精通傣汉两种语言的事例,其作用是:_ 。(2分)6.联系全文,概括其中作者就“汉语危机”问题所发表的见解。(3分)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7-12题(20分)心头一杯冷咖啡陈 思鼓浪屿是厦门人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窗前的一抹明月光,是他们永远还不完的旧。因为鼓浪屿是绝无仅有的音乐之岛,它与它的音乐,使厦门从滚滚红尘中跃升仙境

8、。鼓浪屿被称为“音乐之岛”,一方面是因为小岛诞生了无数音乐大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培育天才的音乐土壤之深厚:面积不足1.87平方公里的地域,竟聚集了500余家钢琴,钢琴密度居全国之最。 500架钢琴,不是500架神龛。比起鼓浪屿人对待电器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乐器们却像不时走访的穷朋友,彼此知根知底,礼数就马马虎虎了。这音乐,是如此日常化。它是贴着生命攀援起伏的藤蔓,它是闽南人见惯不惊的稀粥咸鸭蛋。 50年代,祖父不惜血本专辟40元购“曼陀铃”一把,寄回家供年轻的父亲消遣。父亲闲暇时,与弹奏手风琴的大伯父、拉小提琴的二伯父与同样拉提琴的邻居叔叔组成四重奏。父亲后来又短暂沉迷口琴与小提琴若

9、干年,不想以此糊口,亦不求技艺精进,那把口琴与提琴最后也不知所踪。到了我这一代,好乐之风不减,对音乐却无任何形式上的敬畏。小提琴的琴弓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每次授琴,只要老师迟到,琴弓就是男孩子们互相砍杀时手握的十八般兵器;每次老师告状,父亲抓起琴弓一顿臭揍,它又瞬间变成家法。在这些音乐之外的奋力挥动中,马尾做的弓毛一根根地掉落下来,岁月飞逝。在别的地方,音乐是被供奉起来的;而在这里,音乐是贴肉长的,音乐从未作为急功近利的谋生手段。几代人的音乐教育,都是无心插柳式的。听天由命,有的最终长成参天巨木,大多数人永远是路边随手捋的一把青草。教会曾经承担了音乐在岛上的撒播任务。非要引经据典的话,黄河

10、钢琴曲改编者殷承宗,出生于基督教家庭,替父亲的大太太刷皮鞋、整理房间,赚到了两美元。一美元买了琴谱,另一美元则用来跟外国牧师太太学习识谱。许斐平音乐天赋的展露,源于教堂司琴手的母亲张秀峦某次因故缺席。当时才5岁的他手脚并用爬上琴凳,竟无需翻看琴谱,将所有圣诗无误演奏至终场。歌唱家兼医生的林俊卿,祖父林温人是厦门竹树脚礼拜堂的创办人,母亲廖翠绸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本人5岁就能演唱整部闽南圣诗,担任儿童唱诗班的领唱。即使是我读过基督教小学的祖母,在接近九十高龄依然可以眯着白内障的眼睛,翻看歌谱。不用专业、系统的音乐教育,基督教家庭、教堂、礼拜与圣诗,就是上一代岛民的音乐必修课。我们这一代人的音乐教育

11、,离不开鼓浪屿的那所音乐学校。旧址是荒凉的鸡山路上一座旧教堂。全部由笨重粗砺的花岗岩砌成,墙壁斑驳厚达一米,门窗颇有大和风范,采光极差,蛛网遍布的厕所修在主楼之外。校门两边是基督教会的基地,时常野猫出没。当时条件看似简陋,其实遭际却颇离奇。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是在殷承宗、殷承典兄弟的祖宅(准确的说是客厅地板)进行的。当时厦门音乐学校校长是殷承典先生。他是著名音乐家殷承宗的二哥,也是这一音乐脉络在岛上的留守男士。鸡山路上,有他的殷家祖屋,全部闽南花岗岩石砌成,冬暖夏凉,卓妍异色,有幽森的门户、阁楼与狭窄望不到尽头的木梯。尤记当初,校长打开音响,塞进录像带或唱片,给一众孩子讲解动物狂欢节、天鹅湖,

12、胡桃夹子等名曲名刷。他激情澎湃,我们都坐在地上,或玩,或打瞌睡。这是封存了提琴的我对童年的追忆,还是对曾经生我养我的海岛的最后一点致敬?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座岛屿被迅速卷入了厦门的整体发展战略。历任政府,总有一些莫名的政策,以鼓浪屿作为招徕资本的金字招牌。今天的鼓浪屿每天接待越来越多的陌生游人,再也没有以往的风情,对于本土居民来说,老房子年久失修,加上医院搬迁,人口老化,学校因为收不到足够的学生而一间间撤销。小岛越发不适合居住,同学、师长纷纷搬走。喧嚣,压倒了琴声终于有一天,厦门人开始纷纷抱怨:“鼓浪屿不再像当年的鼓浪屿了。”音乐正在从岛上全面退潮。以此为代表的鼓浪屿黄金时代的衰败,已然无法挽回。无论厦门人承认与否,现在的鼓浪屿只是我们心头的一杯冷咖啡,韵味不再。即便你在回忆里,把它热了又热。7第段开头:“到了我这一代,好乐之风不减,对音乐却无任何形式上的敬畏。”从下文找出“我”这一代对音乐并不敬畏的具体表现。(1)_ _;(2) 。(2分)8第段“喧嚣,压倒了琴声”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9分析结尾句的表达作用。(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