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士、硕士、博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83250190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学士、硕士、博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学士、硕士、博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学士、硕士、博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学士、硕士、博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学士、硕士、博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学士、硕士、博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学士、硕士、博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论学士、硕士、博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程斯辉 王娟娟雅斯贝尔斯曾说:“当社会发生根本变革时,教育也要随之而变;而变革的尝试首先是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追问。”1高等教育目标是培养对象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高等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切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制约着高等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模式的选择与构成以及培养成果的质量及其评价。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培养出学士学位获得者(以下简称“学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出硕士学位获得者(以下简称“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得者(以下简称“博士”),这是高等教育目标最简明和直接的规定,但是何谓学

2、士?何谓硕士?何谓博士?他们内在的品质有何规定性?我们认为这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辨明的大问题。一、现行高等教育目标表述及其问题我国现行国家法律政策文件中对于教育目标的表述经历了“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公民”等几个阶段.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大多还是集中于“专门人才上.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规中它被表述为:学士: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

3、论文答辩,成绩合格;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较显著的创造性成果。各高校在制定本校的培养工作方案或实施细则的过程中,对于培养目标的表述也多集中定位于“人才,如“骨干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为主等。纵观这些表述,可以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目标中有关学士、硕士和博士的规格要求还存在以下问题: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文档为个人

4、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1. 重外在轻内在从高等教育目标的具体内涵要求看,存在着重外在轻内在的倾向。我国现行的学位条例虽然对学位的分类和授予条件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但是,这一规定只是简单地将“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并没有对其应具有的内涵标准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诠释.“学位暂行实施办法中也只是对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进行了总体上的划分,并无对学位本身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2而各高校在制定本校的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时,一般都是从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外语水平、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等维度进行具体的要求划分。粗略来看,这七个维度基本上涵盖了一个“上过大学的人所应该具有的能力和水平.但是,“上过

5、大学”并不等同于“受过高等教育”。“上大学”主要是指一个人获得了学历身份,“受过高等教育”则主要是指一个人获得了素质身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既是“求知识”的人,更应是“求智慧”之人,是能够“转识成智”之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既是有学问、有智慧、有资历的人,更应是有德性、有品位、有教养之人3。忽略了内在智慧发展和良好品性形成的内涵体系不仅不能全面地解释一个人经历过高等教育之后发生的变化,也容易导致高等教育目标的“单向度性。科学而合理的内涵标准体系应是一个涵盖内在和外在指标的立体体系,是一个能够将客观的外化的指标规范转化为学生内心法则的体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

6、业用途2。 重量化轻质性从高等教育目标的具体衡量标准看,存在着重量化轻质性的倾向.例如,有学者将“学位”概念理解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受教育质量的一种标志”,认为授予学位“是国家或高等学校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通过授予一定称号来表明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等级”4。这样,“学位”往往沦为学生个人在学术、专业技术、受教育、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水平”、“程度”、“等级”等的标识,“尤其是在追求高学历的社会,学位往往是社会评价、筛选和聘用人的一种有效工具”5,甚至于有的学校还建立了系列的“学位授予科研成果量化指标体系”6,规定学位申请者必须在指定级别的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学位论文必须达到相

7、应的字数要求,等等。我们并不否认这些规定在保障学位授予质量上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僵硬的量化规定在实践中往往被学生异化:为了应付发表论文的要求,采取“剪刀+糨糊”模式进行剽窃,导致“学术垃圾越来越多。其实“学位代表的不仅是对通过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所达到的学术水平的认可,也是对通过专门知识学习和专门技能训练相结合所达到的专业技术水平、知识能力等级的认可”7,更应该是对学生受教育后内在品质、品位、品格的认可.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 重结果轻过程从高等教育目标的时间指向上看,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部分学者认为,“学位是授予个人的一种学术称号或荣誉性称号,

8、表示其受教育的程度或在某一学科领域里已达到的水平,或是表彰其在某一领域中所做出的贡献。”8这种理解将学位定位于一种终结性的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在某一阶段、某一学科、某一领域内业已形成的结果、达到的水平、获得的荣誉进行总结。与此相对应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也被割裂成一个个单独的阶段,自成体系。我们认为,学位只应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经历的过程性评价。早在30多年前,“贝雷森通过调查就发现,美国55%的研究生院院长、45的教师和40%的刚获得学位者认为博士论文应当被更多地看作训练的手段,而不是对知识的原创性贡献”9。学位一方面只是国家给予学位获得者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学术水平的客观标志,

9、表明学生在该学习阶段具备了学位授予的基本条件,而远远不能代表学生取得了最高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获得学位还是学生进行下一阶段学习的起点,是学生进入更高阶段学习的基础性前提。针对当前高等教育目标中出现的过于外化、过于量化、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我们认为,必须回归其本源问题,对高等教育目标的本质内涵进行追问,即追问到底何谓学士,何谓硕士,何谓博士,解答一个受过本科教育的人、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所应具有的内在品质问题,以引领本科生教育、硕士生教育、博士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二、学士的内在品质及其修炼学士,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学之士、学者.仪礼丧服中记载有:“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二是指官名。南北朝以

10、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唐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明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转为词臣之荣衔。清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余如故.末期仍增设翰林院学士一官.内阁亦设学士及侍读学士,掌内阁之章奏.清末设典礼院,亦置学士10.我们认为,对于“学士的理解一方面要定位于“在学之士”,这是从过程上把握的;从结果上讲,学士应该是具有独立生存本领的人,把握了共同生活经验的人,理解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人。1。学习独立生存的本领“在学之士”即本科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独立生存的本领,使自己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11、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各种形态所掩盖着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1 本科生在学期间必须掌握独立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实际工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便在社会中能够立足谋生,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因此“学士教育重在让学生适应这个世界,而不是把学生限定于特定的专业,或者简单地指向创新、创造和培养天才.具有自食其力的意识与基本能力,是作为个体的“学士”生存于世的基础。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无论怎样增加学生在学校受教育期间的知识学习容量,都无法满足其未来发展的需要,学习将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学校再也不是一

12、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因此,除了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掌握之外,本科生的生存本领学习更应该是一种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的获得。“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的人,审美观已得到锻炼、判断能力已形成、洞察力已变得敏锐的人,虽然不会一蹴而就便成为一名律师、辩护人、演说家、政治家、内科医生、店主、商人、工程师、化学家、地质学家或文物工作者,但是他所处的智能状态可以使他马上就可以去从事我所说的这些科学和职业中的任何一种,他也可以根据他的趣味和独特才能来选择自己所从事的科学或职业,而且能够泰然处之、优雅得体,多才多艺并确保成功。”12这种本领的学习主要在于培养“学士”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健康人格,能够不断

13、增进个体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使之具有应对不确定性未来的能力,即“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13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2.学会共同生活的经验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人作为社会的人得到充分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形式教育使命都可以归结为“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基于共同准则的社会联系”13。因此,作为“在学之士的本科生除了学习

14、独立生存的本领,还应该学会共同生活的经验,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而和谐的关系。“对于个体来说,学会共同生活要求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各种社会生活中去,充分理解人类的多样性、相似性与相互依存性,直面共同生活中我与你、竞争和合作、可能与现实等诸多矛盾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理解、宽容、尊重、沟通、协商来调整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最终实现具有个体意义和人类文明意义的共同生活。14 本科生的另一重要任务是要学会关心、观察和理解他人的生活经验,学会与他人沟通以及和睦相处。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海德格尔认为关心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做事时的严肃考虑,是一种深刻的怜悯、担心、忧

15、患和痛苦情感.因此,“学士”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15。沟通、参与和合作是“学士”教育所要养成的态度和能力的重点,它要求“在学之士”学会与人的和睦共处。阿尔温托夫勒说:“第三次浪潮越来越需要的是那些敢于负责,懂得自己的工作怎样同别人配合,能承担更大任务,能迅速适应已经变化的情况,以及能敏感地与周围人协调一致的男女。16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7意思是用“中和”之道,建立人类共同的生活信念,以实现人类社会与天地万物的整体和谐。“中和”之道反映在“学士”教育上的要求则是:发展应变能力,以适应政治的、经济

16、的和社会的、文化的、科技的各方面人类活动中的迅速变革;发展成为公民的能力,参与并再创造广义的政治生活和公共机构活动;保障和促进所有人和各领域的人权,包括生存权、自由权、自由保障权、劳动权、社会及家庭福利权;认识和促进根植于地方、国家和世界的优秀传统的一致性得到强化,并为着共同利益将这些传统发扬光大;学习多样化的语言,以便自我理解、理解他人,以便更有能力构建包含不同文化的“我们”18。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3。追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士”教育除了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以何为生”的经验之外,还需引导个体思考“为何而生。正如卡西尔所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19作为人,除了“活着”之外,还必须不断地追问“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学之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