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模拟测验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83237273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与人生模拟测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哲学与人生模拟测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哲学与人生模拟测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哲学与人生模拟测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哲学与人生模拟测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与人生模拟测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与人生模拟测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哲学与人生前六课测试题1、下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 ) A、妄自菲薄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量力而行2、新事物的出现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 ) 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B、强大和完善的 C、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3、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 )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4、“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

2、能实现。”这种说法 ( )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规律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5、人们常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 ( ) A、“本质”和“现象” B、“现象”和“本质”C、“客观”和“主观” D 、“主观” 和“客观”6.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 A.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B.天体运动 C.自然变化 D.人类活动 7.人生发展同样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句话是说( )A.人的发展有时是前进的,有时是倒退的 B.人生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曲折发展过程C.人生发展

3、只有上升,没有下降 D.人生发展复杂多变,只有成功不能失败。8,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是: ( )A.前进新与曲折性 B.顺境和逆境 C.前进与落后 D.进步与后退 9、“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10.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指: A.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C.事物之间或者事物内部相互依存关系 D.事物之间相互排斥的关系11. 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

4、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因为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这种认识:( )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12. 下列不能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成语典故的有( )A.唇亡齿寒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刻舟求剑13、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14“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 客

5、观实际 B. 客观规律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15.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哲学中 ( )A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B因果联系C本质联系D整体与部分的联系16、新事物是指()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的形式的事物C、最新出现,又最受欢迎的事物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17.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A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C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18、孟子说“天时

6、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19、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这一事实表明(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20、成语“守株待兔”的哲学寓意主要在于( ) 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C、不能把事物的部分当作整体 D、不能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规律21、老母鸡和电孵箱都能将发育良好的鸡蛋孵出小鸡,却不能用石子孵出小鸡,从哲

7、学观点上说明(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C、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D、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22、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23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 )A夸大了物质运动 B否认了相对静止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24、我国战国时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

8、十年就不收。郡守李治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接变害为利B、人们可以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C、人们可以把成功的经验作为指导行动的向导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5、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被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目前,我国每天 要用掉各种塑料袋20亿个以上,塑料袋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这表明 ( )A、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B、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互相转

9、化D、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前进 26、孙子兵法“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观点表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27、“欲速则不达”说明()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比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8、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总是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内因29宋代

10、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30、“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是运动的B、事物是变法发展的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D、规律是可以认识的31、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11、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32、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运用辩证法观点看这首小诗,我们领悟到( )A、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部分影响着整体,制约着整体功能的发挥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33、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客观决定主观,主 观反映客观1、人生条件的选择性,意味着个人的人生选择只能

12、根据( AB )A客观实际 B自身实际 C随心所欲 D无所作为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B运动时有规律的 C规律是客观的 D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条件而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方式3、关于自觉能动性说法正确的是( ACD )A人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B动物也有自觉能动性C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人的目的的变化D创造出许许多多世界本没有的东西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 )A联系是普遍的 B联系的普遍性通过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出来C事物的联系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D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多是主观的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点

13、( AB )A事物处于永恒发展过程中 B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C用静止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6、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其( ACD )A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B是否成熟完善C有没有远大的生命力 D有没有远大的发展前途7、关于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A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B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顺境与逆境是人生发展中的两种机遇8、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要( AB )A懂得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把握适度原则C判断一个事物是处在量变状态,还是处在质变状态,关键要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D“过犹不及”“矫枉过正”多是错误的9、解决矛盾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