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高三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模拟测验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83237037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山市高三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模拟测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东省中山市高三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模拟测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东省中山市高三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模拟测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东省中山市高三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模拟测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东省中山市高三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模拟测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中山市高三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模拟测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山市高三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模拟测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中山市高三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甲骨文有以形表意的特征。图1中的“城”字中间的方形小框,表示城四周的城墙, 表示城楼,为士兵守护之意;“邦”字下边的“田”字,代指疆域土地,上半部分的象形符号,是标示疆界范围的界标。从这两个字的结构和含义可以看出,“城邦”的含义和主要功能是 A一定区域范围内统治管理中心B具有对外防御能力的军事基地 C强化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中心 D土地和军队是国家财富的来源2. 清代考据学家章学

2、诚校雠通义(雠,ch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 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A有教无类B学在官府 C私学兴起D百家争鸣3. 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 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 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4. 在隋朝及唐初,御史台只管揭发,并且只要根据传闻即可奏劾。开元之后,在纠举之前,往往要“推覆理尽,然后弹之”。这说明 A唐朝开元之后监察重证据推演 B捕风捉影是当时监察的

3、特征 C弹劾皇帝是监察官的主要职责 D唐监察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5. 古代有位思想家提出“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老子 B李贽 C朱熹 D王阳明6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科目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说明科举制度越来越受重视 B是社会底层乐于接受的选官制度 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D从历代科目变化可看出用人取向7 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

4、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A“进化论”为社会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 B晚晴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变化不大 C变革救亡图存为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8. 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多变”的典型,经常处在“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的状态。除梁启超外,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很多人均是“多变”的代表,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在本质上体现了 A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 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剧烈 C西方文化冲击日益深入 D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绝境9 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

5、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 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 位对付、抵抗的工具。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 A虎门销烟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D中国抗战10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曾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 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 对他的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赞扬了“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精神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

6、原则C肯定“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主张在民主法治原则下捍卫国家主权11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从“精英革命”转向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最早的是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 C北伐战争D抗日战争12.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 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上述转变主要

7、是由于 A甲午中日战争 B五四新文化运动 C全面抗日战争 D中华民国成立13谭嗣同在仁学中指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以下说法不符合材料的是: A“秦政”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儒家思想是秦朝制度的思想基础 C“荀学”指儒家思想道德体系 D谭嗣同反对专制主义与儒家思想14副总理李先念说:“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B三年自然灾害 C三大改造中存在着的左倾冒

8、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15.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写到“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A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 支持联合国的工作16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历史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A农村率先改革,城市改革处试点期B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束缚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7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

9、信”。这说明 A罗马法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法律B罗马法在近代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运用 C罗马法内容包罗万象且条理明晰D罗马法的某些理念具有普世性的意义18有一种文学流派,它反传统、反理性,代表作如老人与海、等待戈多。如果请你给这类作品配插图,插图的美术风格应与下列哪部作品类似: A干草堆 B自由引导人民 C日出印象 D向日葵19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下列各项中,最先对这种认识造成冲击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20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

10、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21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更有甚者还将总统告上法庭,1935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判决认为 “非常形势并未创立或扩大宪法权力。总统制定行业法规的权力是违宪的。”部分新政措施被取消。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作为抨击理由的是 A兴建田纳西水利工程B颁布紧急银行法 C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D销毁过剩农产品22. 19世纪初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

11、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并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这种“批判”的“主义”应该是 A人文主义 B自由主义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23某西方学者说:“1945年的和平从一个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应该是指 A世界经济发展趋向体系化制度化B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 C欧美殖民主义势力的彻底退出 D美苏两国之间冲突与对抗的加剧24下表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某段时间外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总值变化(单位:万两),请根据此表判断,X至Y这段

12、时间应该是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X年输入总值90000350096005202800Y年输入总值24000000011000000049001500 A18951912 B19141919 C19271937 D1945194925. 20世纪90年代,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新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既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经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 B. 苏联的解体使世界冲突的形式发生改变 C“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不同文化的国家更容易产生冲突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使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13、3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17分)现代化是近代以来波及全球的一种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它既是人类社会谋求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各国文明演进的方向。 材料一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以1820世纪的史实加以论证。(5分)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而后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美国革命的首创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而后又通过革命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政治民主化。摘自马克垚等世界文明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17-18世纪,英、美两国在推动本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有哪些政体的首创?(2分)列举两个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