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大学生网络心理及调试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83235298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大学生网络心理及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六章大学生网络心理及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六章大学生网络心理及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六章大学生网络心理及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六章大学生网络心理及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大学生网络心理及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大学生网络心理及调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第六章 大学生网络心理及调试第一节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互联网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在中国生存了十六年。根据2009年12月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在中国3.84亿网民中,有50。7的网民是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这个群体已经接近2亿,既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也是使用网络应用较为活跃的群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10年4月)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大学生群体较高的网络使用普及率,会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才。同时,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使用心理和行为也会对网络文化的发展和走向都有着重

2、要的影响。一、互联网在大学生网民中的普及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4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是中国网民最活跃的群体之一,该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 互联网应用在大学生网民中的普及率类别分类别大学生普及率信息获取搜索引擎84.3网络新闻88。9网络娱乐网络音乐94.6%网络视频85。4%网络文学53.8%网络游戏67.1%交流沟通拥有博客76。3即时通信88.7社交网站60.7%电子邮件81。4%论坛/BBS50。4商务交易网络购物43。1网上支付40。1网上银行38。9%据上列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有非常活跃的表现,其中搜索引擎、网络新闻使用率分别

3、达到84.3%和88。9,网络音乐和视频使用率分别达到94.6%和85。4%,即时通信和电子邮件使用率分别达到88.7和81.4%;在网民使用相对较浅的商务类应用上,大学生网民群体网购比例为43.1%,使用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比例也分别达到40。1%和38.9。由于3G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使手机上网的青少年网民数量迅速增长.2009年,有85。7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有87.3的大学生使用手机在线聊天服务。很多高职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上课时埋头玩手机、聊QQ,无心听课。互联网是信息的海洋,它不仅仅是人们表现自我的空间,更是人们为学习、工作、生活提取各种有用信息

4、。现代大学生开通的手机上网包月套餐,即可以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又可以降低通信成本。对于大学生群体,互联网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欲望,拓展了他们学习知识的平台和视野,青年人充沛的精力得到释放,有利于个性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新经济时代到来,靠了解当今社会发展动态来更新观念、了解世界、发展和完善自我。计算机网络的巨大贡献是肯定的,合理利用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当代大学生心理稍未完全成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是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独立后的个性张扬和心理断乳期后的人格解放,不免有些迷茫、孤独、胆怯、紧张、焦虑。他们改变了高中时期快节奏的状况,时间概念开始放松,

5、学业负担减轻,伴随而来的是心理的孤寂,精神的迷茫,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对时尚的追求和青春期成长的困扰。于是开始上网打发时间,甚至一味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二、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因素 (1) 身心疾病网络成瘾症是随着网络电脑不断地深入到千家万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心理疾病。一份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几乎有75的被调查者有网络成瘾的倾向。过度使用网络常常会导致学生出现情绪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在心理方面,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力减退,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情绪低落。在躯体方面,会出现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网时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

6、厌食、体重下降。在行为方面,会出现品行障碍,产生攻击性行为,甚至导致“情感冷漠症、“双重人格”,引发心理障碍等.对于身心发展均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成瘾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个性形成、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东西,从而改变大学生的人生之路。随着互联网使用人数的迅速攀升,网络成瘾症的危害还严重影响到身体健康。如“网络综合症的蔓延、诱发“电脑眼病综合症”和电磁污染对身体的慢性侵害;长期玩游戏的学生目不转睛盯着荧屏,使眼睛过度疲劳,轻者引起近视,重者导致视网膜脱离,造成视力严重障碍而突发暴盲,即暂时性或永久性失明;还有“鼠标手”、颈椎病 、腰椎劳损等病症。 (2)厌学情绪 当大学生面对现实与梦想的冲突,

7、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坐标时,一部分学生就开始“触网。随着其上网时间不断延长,记忆力开始下降,对学习也逐渐产生厌烦感,而对于上网的渴望却逐渐加深。大学生与中学生比较,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自主权”。有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已尝试过电脑游戏,甚至到着迷的程度,但迫于学业和家长的压力而不得不收敛其行为,上大学后自由了,可到网吧玩或聊个通宵.有的学生描述,在网上虚拟空间内打游戏很有成就感,可以互动,很有趣、很刺激,没有包袱,没有压力。不少网吧为迎合学生的需要,不断增设种类繁多的新奇游戏,使玩游戏者乐此不疲,一次一次的强化,许多学生逐渐把网络游戏作为逃避问题的手段。俗话说玩物丧志,似乎在这些学生的言行中得到印证

8、。随着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加重,这些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更加严重,其表现为逃课上网,导致学业的荒废。(3)信息污染 大学生思想活跃,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行为易受影响。网络中的垃圾文化的传播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使其价值取向多元化,从而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网络是一个宝库,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泛滥着色情、暴力、盗窃、诈骗等。大学生若沉湎于这些信息垃圾中,给其心身健康造成极大伤害,轻者耽误学习,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项调查表明,在被抽取的三千名中国大中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可见“网络黄潮”、“色情文化”

9、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极大的摧残.此外,网络犯罪手段多种多样,散步谣言或恶意诽谤也随处可见.网络上“篡改福娃头像、“凤姐征婚”、“马诺拜金女”等低级文化也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文化导向和价值取向。 (4)思维能力减弱很多学生过多地依赖网络,将使亲自阅读书本、亲身实践、面对面交流弱化。因为网上提供的知识是有限的,它只给出“何时”、“何地”、“何事”等基本信息,这些都是结果,无法代替人们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必然造成思维能力减弱、自学能力降低.而且,网上获得的知识是一种“快餐文化”模式,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知识更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声像多维一体化和高度图像化等特点,其结果造成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10、、表达能力、抽象能力和阅读能力下降,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5)人际关系淡化 网络文化把世界联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个体只要进入网络,就进入了“人-机人”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沉溺于虚拟空间,与亲属、同学、老师之间的感情联络就会淡化,与现实中的生活也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极易导致情绪紧张、孤僻、冷漠以及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有着鲜明的个性,进入大学后渴望交友,希望别人理解自己,但同时又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闭锁真情,在这样的矛盾心理

11、状态下,诸多学生走向网络,网络的开放性满足了大学生渴望交流的内心需求。但是,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交流时可以不为言词的不妥负责或感到难为情。在网上还可以隐蔽真相和真心,可与他人自由平等地交谈各种话题,还可以体会一呼百应的成就感。但网络交往并没有使上网者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融洽地与同学相处,反而更加封闭,对大学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漠不关心,进取意识减弱,性格孤僻,与周围同学关系紧张。第二节 高职生网络心理 一、高职学生积极的上网心理: 1、强烈的求知欲。互联网以其信息快、内容新、手段先进等优势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他们的特别关注和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欲望.

12、 2、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与自我实现欲望.网络平等自由的氛围适应了当代社会中对自由、平等呼声最高的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种种现实社会的限制都消失了,只要参与进来,任何人都是互联网的“主人”,都可以在网上按自己的意愿和口味,虚拟社会,做自己想做的事.3、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源,各种文化、思想、观念都可以在这里争鸣.这就为高职学生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的文化、观念提供了平台。 二、高职学生消极的上网心理: 1、猎奇心理。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是猎奇,追求感官刺激,追寻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了解,通过正当渠道难以获得的奇、艳事物或信息,并借以获得感官刺激。他们往往会出于好

13、奇或冲动的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 2、排遣寂寞心理.大部分高职学生选择读高职院校是出于无奈,他们无法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于是一进校就开始觉得生活无聊,失去动力,迷恋网络。他们希望在网络中找到依靠和思想寄托,很多学生因此开始玩开心网,偷菜,抢车位的游戏,以期在每天的虚拟劳作中找到寄托,排遣寂寞. 3、发泄情绪心理.在互联网上,大学生们可以比在学校里、家庭里更随便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抒发自己的爱与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必担心会受到限制或承担责任.平时对学校不敢提、无处提的意见可以贴到BBS上去,平时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则可以在聊天室里尽情抒发。 4、逃避现实的解脱心理。大部分学生在大学

14、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危机,诸如学习上的、感情上的、人际关系上的.同时,复杂的社会生活也会使思想相对不成熟的青年学生感到难以应对。但遗憾的是,部分学生在现实中受挫时,往往愿意到虚幻的网络空间去倾诉,互联网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寻求自我解脱的一个良好的渠道和环境。 5、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强烈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个显著特征,虚拟的网络可以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的一个理想王国。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享受到网络特有的平等、自由、成功、刺激的感觉,学习与就业的压力、社会与家长的希望造成的心理上压抑与孤独,在网络上一扫而光;他们可以突破社会及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匡正与评价,轻松地实现从小梦想成为的侠客、

15、富翁,可以在模拟战争中指挥千军万马搏杀疆场。部分大学生上网为了玩游戏,在游戏获胜后有一种成就感.这是因为网络游戏能够部分在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要。 6、焦虑心理。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担心自己的知识更新赶不上网络的发展,被新技术淘汰,而产生心理焦虑;另一方面,网络通道拥挤,传输速度缓慢,网上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与隐匿性、内容庞杂无序、良莠不齐的内容、访问速度太慢等缺陷,使大学生上网者无所适从,连连“碰壁”之下产生焦虑心理。 7、自卑心理.自卑是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因而用失败衡量自己及未来的一种心理体验,它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这种心理常见于那些初次尝试的大学生,当他们怀着兴奋与好奇的心理来到网上,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网络知识和检索技能,操作不熟练,英语水平有限,与身旁那些操作娴熟、进出自如的用户相比,差距甚远。在羡慕的同时会产生出某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初始的兴奋、喜悦之情自然被自卑心理所代替。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第三节 高职生的网络心理障碍及其调适一、 高职生网络心理障碍 网络心理障碍是指因无节制地上网导致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其表现症状为:开始是精神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