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普通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考试模拟测验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83235075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市普通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考试模拟测验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贵阳市普通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考试模拟测验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贵阳市普通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考试模拟测验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贵阳市普通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考试模拟测验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贵阳市普通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考试模拟测验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阳市普通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考试模拟测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市普通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考试模拟测验(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阳市普通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考试试卷高 三 语 文 2014.1本试题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与本试卷一并交回。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民国老课本受追捧的背后:对传统文化礼仪的渴望中国青年报2011年最后一期“冰点”特稿,刊发了教育学者王丽一篇关于民国小学国语课本的文章。她在文章中对民国小学国语课本作如下描述“透过那一帧帧工笔线描的插图、一行行竖排的繁体字、一篇篇隽永的课文,作为一名语文教材编

2、写者,我仿佛重新发现了汉语的美,呼吸到来自那个年代的一股清新蓬勃的气息。并且,这三套老课本也解开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民国时期不少人念完小学之后,便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安身立命?”和前一段时间兴起的“民国热”一样,很多人对民国时期的教育也颇感兴趣,因为在那个文化大家辈出的年代里,由这些大家主持并践行的民国教育,同样是成绩斐然,而践行这种修身、齐家教育的媒介平台民国国语课本尤其值得研究。因为个人爱好和家庭教育考虑,笔者也曾通过网络购买到三种不同版本的民国时期小学国语课本,仔细研读完,感觉和教育学者王丽的描述大致无二。民国老课本的魅力首先在于它的清新自然,这表现在它的纸张、装帧、选材、绘画

3、以及讲道理的水到渠成,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插画,都讲求发自内心的情感流泻,看不出半点刻意说教的痕迹,这一点殊为难得。而对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化,则是在一个个诙谐、清新、而又充满温情的小故事里实现,没有半点戾气和争斗的内容。这对于学生谦恭温良性格的养成尤为有益。民国老课本给笔者感受很深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经世致用,无论是课本里的修身内容,还是一些日常生活常识的介绍,又或者是对学生思想的启发,都带着一种自然而然的“入世”之气,却又感受不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渗透其间,基本上都是传统农商社会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常识。大道理很少见,大的话语气场更难遇,从头到尾都是生活本真的形态描述,读来亲切,接受起来

4、更觉可信。诚如教育专家们所感悟的那样,透过这样的课文,我们能看到那个年代活泼多姿的校园生活,看到在这样的校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心性和日后走上社会的能力。而一个人的心性和日后走上社会的能力才是我们让孩子求学之根本,反观现在的中小学教材当中,对于传统道德的刻板说教以及各种看似繁荣课堂气氛实则还是透着说教的课程编排,笔者只能羡慕那个时代的孩子们,他们在天真烂漫的年龄时段,学习了一套符合他们心智、不掺杂太多“外力”因素的课本,心灵由此涤荡,心智由此开启,心性由此培育,正如这套课本“本书编辑宗旨”第三条中写的那样:“本书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文体。用词力求正确,造句力求精密,务

5、期与标准语相吻合,堪为儿童说话、作文的模范。”欣赏“民国范”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礼仪的尊重和渴望,而对民国老课本的怀念和赞赏则是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某些方面的不理想的表态,如何能将现代公民的特性和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凝结在一套教材里对孩子施加影响,对教育部门来说是个难题,但更是责任。1下列有关“民国老课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国老课本讲究形式美,主要表现在纸张、装帧、编排、插图等方面。B民国老课本在道德教化方面不是空洞说教,而是在一个个诙谐、清新又充满温情的小故事里实现。C民国老课本注重经世致用,即注重培养学生做人,启发学生思想,使他们具备生活技能。D民国老课本不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全

6、是传统农商社会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常识。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经过对民国老课本的研究,终于解开了“民国时期不少人念完小学就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安身立命”的疑问。B民国时期文化大家辈出,他们主持并践行民国教育,做出了突出成绩,这是人们对民国教育感兴趣的一个原因。C一些教育家通过民国老课本,感受到那时活泼多姿的校园生活及关注孩子的心性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特点。D在小学教育阶段,民国的孩子们心灵得到涤荡,心智得到开发,心性得到培养,因此,他们生活得天真烂漫。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一个人的心性和将来走上社会的能力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而现在中小学的课程编排在这方面

7、做得远远不够。B当今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往往对传统道德进行刻板说教,太过注重华而不实的课堂气氛。C怀念民国老课本,既是对传统文化礼仪的尊重与渴望,又是对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满。D将现代公民的特性和传统文化完美结合起来,是当今教育部门的难题和责任。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吏。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诣公车门,见州吏始欲求通。慈问曰:“君欲通章耶?”吏曰:“然。”问:“章安在?”曰:“车上。”慈曰:“章题署得无误

8、耶?取来视之。”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因为取章,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吏踊跃大呼,言:“人坏我章!”慈将至车间,与语曰:“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吾亦无因得败之,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岂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无事俱就刑辟。”吏言:“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慈答曰:“初受郡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今还,亦恐以此见谴怒,故俱欲去尔。”吏然慈言,即日俱去。慈既与出城,因遁还通郡章。州家闻之,更遣吏通章,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复见理,州受其短。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

9、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融曰:“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卿意虽壮,无乃实难乎?”慈对曰:“昔府君倾意于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来必有益也。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耶?事已急矣,愿府君无疑。”融乃然之。于是严行蓐食,须明,便带鞬摄弓上马,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外围下左右人并惊骇,兵马互出。慈引马

10、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毕,径入门。明晨复如此,围下人或起或卧。慈复植的,射之毕,复入门。明晨复出如此,无复起者,于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比贼觉知,慈行已过,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遂到平原,说备曰:“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事毕,还启其母,母曰:“我喜

11、汝有以报孔北海也。”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郡与州有隙 矛盾B是为吉凶祸福等耳 等待C至汝行后,赡恤殷勤 供给D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 竖立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太史慈“用意太过”和“分灾共患”行为的一项是(3分)A晨夜取道,到洛阳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B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耶C慈既与出城,因遁还通郡章于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D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史慈年少时非常爱学习,在东莱郡做奏曹吏,为解决州郡的矛盾纠纷,他主动请缨,用计谋与州吏周旋,为郡守

12、赢得尊严。B在施巧计解决了州郡的纠纷后,太史慈出了名,可也招来州府的怨恨,为避免州府报复,太史慈逃到了辽东。C孔融听说了太史慈的事情,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就多次派人探访他的母亲,并送给她丰厚的礼物,当孔融受困时,太史母就让儿子前往救助。D太史慈用计迷惑麻痹敌人,寻机冲出敌围,来到平原劝说刘备救援孔融,刘备毫不犹豫派遣精兵三千人随太史慈前往救援。7将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因为取章,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5分)(2)须明,便带鞬摄弓上马,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89题。白云歌送刘十六归

13、山李白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注】女萝衣,屈原九歌山鬼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女萝衣”即代指山鬼。8、这首诗在修辞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5分)9、“白云”在本诗中有什么作用?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陶渊明桃花源记)(3)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题中选定其

14、中一道大题做答。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石 片少年泉站在深冬的寒风中,向探出村口的一条蜿蜒的小路呆呆地望着。那条小路的尽端,被绵延起伏的大山吞掉了。泉恨自己。恨自己的目光不肯拐个弯儿。要是目光能沿着小路弯曲,一直延伸到大山之外的县医院就好了。他就会知道,老师的病治好了没有。如果老师的病好了,就能用目光把老师接回来,接进这大山里的小村子,接进小村子东端那所只有二十几个学生的小学校里来。老师临走前说过,等她的病治好了,她一定会回来的。学校里的孩子们都站在操场

15、上,眼巴巴地瞅着躺在牛车上的老师渐渐远去。泉站在孩子们的最前面,他是班长。学校里只有三个年级: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三个年级的学生只有一个老师,也只有一个班长。到了明年,他们就会升高一个年级。仍然只有三个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山村里学龄儿童很少,每隔两年才招收一次新生,还往往连十个学生都招不到。这是一个很偏远的山村。这里的大人们没有办法让他们的孩子到大山外面去上学。当小村里终于出现了第一位老师的时候,泉高兴得跳了起来。很多孩子也都高兴得跳了起来。老师是个女的,扎着两条大辫子,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真好看。老师说话的声音真好听,唱起歌来更好听。大人们说,老师是山外的一个高中毕业生,自愿到大山里来的。载着老师的牛车慢腾腾地挪过了山脚,泉流了泪。泉身后的二十几个孩子也都流了泪。泉相信,老师一定会回来的。那些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