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规则裁判法考试模拟测验及答案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83235048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篮球规则裁判法考试模拟测验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篮球规则裁判法考试模拟测验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篮球规则裁判法考试模拟测验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篮球规则裁判法考试模拟测验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篮球规则裁判法考试模拟测验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篮球规则裁判法考试模拟测验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篮球规则裁判法考试模拟测验及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填空题(每空分,共30分) 、国际篮联的正式比赛场地,球场尺寸长28米,宽15米,球场的丈量是从界限的内沿量起。 、球场长边的界线叫边线,短边的界线叫端线。所有界线宽5厘米。 、罚球线长3.60米,罚球线的外沿距端线的内沿5.80米。 、先在距两边线各1.25米处从端线引出两条平行于边线的直线,再以篮圈的中心垂直线与地面的交点为圆心,以6.25米为半径画弧与两直线相交,即画出了三分线。 、篮板的尺寸为横宽1.80米,竖高1.05米,篮板下沿距地面2.90米。 、篮圈的内径最小为45厘米,最大为45.7厘米。圈材的直径最小为 1.6 厘米, 最大为2.0厘米。篮圈内沿距篮板面的最近距离为15

2、厘米。篮圈上沿距地面3.05米。 、球的圆周不得小于74.9厘米,不得大于78厘米。重量不得少于567克,不得多于650克。 、球队要使用4-15的号码,同队队员不得使用重复号码。 、国际篮联的一场正式比赛可分成4节,每节10分钟。 10、在所有的决胜期中,球队按下半时或第四节进攻方向的相同球篮继续比赛。二、是非判断题(判断每小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填写“”,错误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填写“”。每题分,共20分) 、防守队员面对对手,双脚以正常的跨立姿势着地(双脚之间的距离与身高成比例),双臂上举就是建立了合法的防守位置。 () 、3在后场运球后将球传向位于前场的5,球碰到5后又弹回了后场

3、,3在与对方抢球中首先接触了球。裁判员判队球回后场违例。 () 、比赛过程中记录员将队的一个三分球记成了两分,下半时结束后双方打成平局(错误比分)。主裁判员认为已不能再纠正,双方必须进行决胜期比赛。决胜期结束后队告负。 () 、队犯规,5在端线后掷界外球。为躲避队的封堵,5从篮架左侧跑到右侧将球掷入场内。裁判员判5掷界外球违例。 () 、1接球后跳投,跳起时球脱手。1不等球落地重新拿到球,并运球突破过防守他的1上篮得分。 () 、5将球传向B6时A5将球封挡在地面上,双方在争抢过程中B6将A5推到,裁判员判B6推人犯规。此犯规是队第三节比赛的第次犯规。裁判员判给A5两次罚球。 ( ) 、在比赛

4、的最后两分钟里,队教练员请求暂停。当队投球中篮得分并停止了比赛计时钟时,记录员允许了队教练员的暂停请求。 ( ) 、2溜底线后背对球篮接球停步。接球时左脚着地,然后跳起转身面对球篮双脚同时着地。落地后利用跨步假动作和交叉步突破绕过对手上篮投中,裁判员判2走步违例,得分无效。 ( ) 、4对4犯规4获得两次罚球,4打4被裁判员罚出场外,4获得两罚一掷。裁判员判4的两罚与4的两罚相抵消,由队掷界外球继续比赛。 () 10、1对1犯规队获得掷界外球权;2技术犯规,队获两次罚球;队教练员又技术犯规,队获两罚一掷。裁判员取消了队第一次掷球权,由队罚球两次,双方不站位;再由队罚球两次,双方同样不站位,队罚

5、球后,再由队在边线的中点处掷界外球继续比赛。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编排出7个队单循环比赛的轮次表,并简述编排的方法。2、计算出下列各队比赛的积分并依照规则规定排出比赛名次。队名ABCDE积分相 互 间名次胜负得失分率A020787094808960B200729761786962C7078977276817271D8094786181766572E6089626971727265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绘图说明两人制裁判员的半场区域分工及配合。2、试述违例与犯规的宣判程序。3、试述如何确定中枢脚。篮球规则裁判法考试试题答案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6、7个队单循环比赛的轮次表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第六轮第七轮1-02-73-64-51-70-62-53-41-67-50-42-31-56-47-30-21-45-36-27-01-34-25-06-71-23-04-75-6单循环比赛场数和轮次的计算方法:比赛场数的计算:比赛场次=(队数*(队数-1)/2比赛轮数的计算:在循环法的比赛中,各队都参加完一场比赛为一轮。当参赛的队为单数时,比赛的轮数等于队数。当参赛的队数为双数时,比赛的轮数等于队数减一。不论参赛队数是奇数或偶数,均按偶数编排。如果参赛队数是奇数,可在队数后加一个“”,使其成为偶数,碰到“”的队为轮空。在编排时,把队数平均

7、分为左、右各一半,左一半号数由序号1依次向下排,右一半号数按数序依次自下向上排,然后用横线相连,即构成比赛的第一轮。从第二轮开始,固定轮转编排如图。以左边第一号固定不动,逆时针转动,逐一排出。2、 各队比赛的积分并依照规则规定排出比赛名次。名ABCDE积分相 互 间名次胜负得失分率A020078702948028960261.0112B200272971617816962260.8743C7078197722768117271261.0511D8094178612817626572160.8394E6089162691717217265255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追踪裁判:、

8、的三分区 前导裁判:、区三分线以里的区域 为共管区 两裁判员的配合:当球在追踪区域时,由追踪裁判负责球及球周围的情况;前导裁判负责无球区及3秒违例。当球在前导区域时,由前导裁判负责球及球周围的情况;追踪裁判负责无球区及3秒违例。球在区共管区时,二人共同观察。2、(1)违例的宣判程序 每当发生违例时,负责此场比赛的裁判员应: A、立即鸣一次哨并同时举手在空中,伸开手掌、手指并拢,以停止比赛计时钟; B、清楚地指出违例的类型,例如做出带球走的手势; C、接着,用同一手臂更加清楚地指出比赛的方向; D、在所有情况下,裁判员要递交球。(2)犯规的宣判程序 每当发生一起犯规时,负责此比赛的裁判员应: A

9、、鸣一次哨和同时举直手臂并握拳,以停止比赛计时钟; B、用一直臂、手掌朝向地面指向队员的腰部,确实使队员知道他已被登记了犯规, 在有争议的情况下,指出在何处罚球,罚几次; C、移向记录台,占据一个使记录员能看清楚和对裁判员无障碍的位置,大约6-8米; D、用很清楚和较慢的手势报告犯规队员的号码,让手势保持几秒钟是必要的,这 对记录员登记正确的号码是不可缺少的; E、接着,指出犯规的类型; F、用指出罚球次数或随后的比赛方向来完成联络的程序; G、完成手势后,两位裁判员交换位置。3、确定中枢脚:(1)、双脚着地接住球的队员可用任意一脚作为中枢脚。一脚抬起的瞬间,另一脚成为中枢脚。(2)、在移动中

10、或运球中接住球的队员可按下述要求停步:A、如果一脚正触及地面:l 另一脚一触及地面,原先那只脚就成为中枢脚。l 队员可跳起那只脚并双脚同时落地,则哪只脚都不是中枢脚。B、如果双脚离地并且队员:l 双脚同时落地,则任一脚都可以是中枢脚。一脚抬起的瞬间,则另一脚成为中枢脚。l 两脚分先后落地,则先触及地面的脚是中枢脚。l 一脚落地,队员可跳起那只脚并双脚同时落地,则哪只脚都不是中枢脚。篮球规则与裁判法作为篮球运动技术发展的指导性法规,可为组织、裁判篮球比赛提供客观统一的依据,更是开展及参与欣赏篮球运动竞赛的重要条件。由于篮球运动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较好的参与性,现已成为青少年学生体育课堂内外最喜爱的

11、运动形式之一,同时也是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喜爱篮球运动但对于篮球规则相关知识学习相对滞后,导致学生在篮球比赛中技术动作运用不规范,在比赛中时常出现不尊重裁判、不尊重对手、甚至不尊重队友的现象,这样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在校际学校篮球比赛中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校篮球运动的开展、普及和校园秩序的正常维持。为此,开设篮球规则与裁判法选修课,目的在于普及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守法意识,提高学生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观察、判断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战术运用水平,提高学生对篮球项目的欣赏能力;使

12、学生更好的组织和参与篮球比赛;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丰富和提高校园体育文化质量。篮球规则与裁判法课程属于实践类体育课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发展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介绍篮球运动的起源和篮球规则的起源,介绍各种违例和犯规,使学生掌握和使用规范正确的各种判罚手势,熟悉掌握记录台工作,熟练掌握两人制裁判的跑位、分工与配合,熟练掌握篮球竞赛的组织与编排方法,具备播音和解说篮球比赛的能力,具备组织基层篮球比赛和担任裁判的能力(篮球三级裁判员水平)。通过篮球裁判课的学习,提高学生速度、耐力、灵活性、协调性等多种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观察、判断和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协作、积极、机智、果断、沉着、冷静的品质和精神。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