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1)课件

上传人:石磨 文档编号:183195845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肾综合征出血热(1)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肾综合征出血热(1)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肾综合征出血热(1)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肾综合征出血热(1)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肾综合征出血热(1)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肾综合征出血热(1)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肾综合征出血热(1)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肾综合征出血热(1),1,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肾综合征出血热(1),2,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肾综合征出血(WHO),1982,背景,肾综合征出血热(1),3,HFRS病例分布30多个国家,疫源地分布70多个国家,是世界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高发国家 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俄边境交界地区及纳维亚国家最早发现本例 1932年Churilov最早对俄国发生的病例从临床

2、上作了概述 1934年 芬兰、瑞典及挪威发生流行性肾病(NE)流行,其后在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及南斯拉夫先后发生NE流行 1938年起进行全面综合性调查研究 1940年Smorodintsev等证明本病由病毒所引起 1951年 朝鲜的美军等外国军队中流行本病。后延伸到南大部分地区 1955年秋冬季,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及陕西秦岭北坡山区发生暴发流行 1956年,我国将该病定为法定报告及重点防治传染病 我国大陆31个省市中有28个省市有本病疫区 台湾、香港证实有家鼠型EHF发生,在家鼠中查见带病毒鼠,表明亦存在本病疫区 从1984年开始,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HFRS监测网络,设置

3、了48个监测点 1991年调整为41个HFRS监测点,背景,肾综合征出血热(1),4,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 为负性单链RNA病毒,由大(L)、中(M)、小(S)三个片段组成: S基因编码核蛋白,是主要结构蛋白,感染后抗体出现早,可用于早期诊断 M基因编码膜蛋白,其中含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诱生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 L基因编码RNA多聚酶 HFRSV对外环境抵抗力不强,420相对稳定,不耐热、不耐酸,5630分钟和PH 50以下可灭活,对紫外线、乙醚、75%酒精、05%碘酊均敏感,病原学特点,肾综合征出血热(1),5,依据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至少可分为13型,公认的有

4、以下5型 型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野鼠型) 型汉城病毒(Seoul virus,家鼠型) 型普马拿病毒(Puumala virus,棕背平型) 型希望山病毒(Prospect hill virus,田鼠型) 型辛诺柏病毒(sin nombre virus, 鹿鼠型) 临床症状:重 轻 型 型 型,病原学特点,肾综合征出血热(1),6,(一)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国内外-170多种脊椎动物自然感染汉坦病毒。 我国-53种动物携带本病毒。 主要为啮齿类: 如黑线姬鼠、 大林姬鼠、 褐家鼠 其他动物如猫、狗、家兔等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流行病学特点,肾综合征出血热(1),7,(二)传播途

5、径,流行病学特点,肾综合征出血热(1),8,(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区隐形感染率可达3.5%-4.3%。 人在感染2周后可产生中和抗体,从而获得免疫力。,流行病学特点,肾综合征出血热(1),9,(四)流行特征空间分布 全球分布情况:,流行病学特点,肾综合征出血热(1),10,(四)流行特征空间分布,流行病学特点,肾综合征出血热(1),11,(四)流行特征时间分布 四季均能发病,但有明显的高峰季节。,流行病学特点,肾综合征出血热(1),12,(四)流行特征人群分布 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有关,一般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高。 姬鼠型和家鼠型HFRS发病人群分布有明显不同 姬鼠型疫区

6、 男性青壮年农民发病最多,男性约占2/3左右 1660岁年龄组人群占发病数的90%左右 农民发病占80%左右 家鼠型 发病性别、年龄及职业别的差别较小,流行病学特点,肾综合征出血热(1),13,型变态反应 、型变态反应 细胞因子及介质作用,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作用,免疫损伤作用,发热,休克,出血,肾衰,小血管,肾综合征出血热(1),14,临床表现,446天,一般为714天,以两周多见,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肾综合征出血热(1),15,临床表现,本病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主征,以及发热、低压,少尿、多尿与恢复期等五期临床过程。,肾综合征出血热(1),16,发热:

7、 稽留热和弛张热,37天 全身中毒症状: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胃肠、神经-精神症状 毛细血管损伤 充血:“三红”:酒醉貌、结膜、口腔软腭和咽部粘膜充血 出血:腋下和胸背部搔抓样或条索点状瘀点,黏膜腔道出血,DIC 渗出性水肿:球结膜水肿、腹水 肾损害 尿蛋白、管型,发热期,肾综合征出血热(1),17,眼结膜出血,胸部皮肤搔抓出血,口腔黏膜出血,鼻腔粘膜出血,肾综合征出血热(1),18,血容量下降: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脑供血不足 长期灌流不足:DIC、脑水肿、ARDS、急性肾衰竭,低血压休克期,(第46天 ,持续13天),肾综合征出血热(1),19,尿毒症 酸中毒 水电解质紊乱

8、:高血钾、低血钠、低血钙 高血容量综合征:蓄积组织间隙的液体大量回入血循环和输液过量、过快 静脉充盈,收缩压,脉压,脸部胀满,心率 肺水肿,少尿期,(第58天,持续25天),24h尿400ml为少尿, 50ml为无尿。,肾综合征出血热(1),20,继发性休克 低钠、低钾 继发感染,多尿期,(第914天,持续1天数月),移行期:尿量400-2000 ml 多尿早期:尿量2000 ml 多尿晚期:尿量3000 ml-8000 ml,肾综合征出血热(1),21,少数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 损、垂体功能减退,恢复期,(尿量恢复为2000ml以下),肾综合征出血热(1),22,临床分型,肾综合征

9、出血热(1),23,并发症,1、出血 1 皮肤粘膜出血 2 胃肠道出血 3 颅内出血 4 腹膜后出血和腹腔出血 5 泌尿道出血,肾综合征出血热(1),24,并发症,2、继发感染 是HFRS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的继发感染可危及生命。可发生于病程各期,以少尿期和多尿期最为常见。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最多见,约占70%以上,其次为尿路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深部浓肿和败血症等。感染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或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偶可并发霉菌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1),25,并发症,3、肺部并发症 原发性肺水肿 尿毒症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继发性肺

10、感染 心源性肺水肿,肾综合征出血热(1),26,血常规:感染WBC、Plt; 血液浓缩RBC、HGB ; 尿常规:尿蛋白+; 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可见巨大融合细胞; 血气分析:呼吸性碱中毒(发热期)代谢性酸中毒(少尿期); 电解质: Na、Cl、Ca均 ,早期K后期; 肾功能:BUN、Cr 均; 凝血功能:BPC,DIC时可见凝血功能障碍,PT延长; 免疫学检查: 特异性抗体:IgM 1 20; IgG 1 40,一周后滴度上升4倍; 特异性抗原:汉坦病毒抗原 EHFVAg(早期患者的血清、白细胞、尿沉渣细胞 均可检出) B超检查:肾脏肿大,肾皮质回声增强,实验室检查,肾综合征出血热(1),

11、27,诊断,鉴别诊断:发热、休克、少尿、出血、腹痛,肾综合征出血热(1),28,早期:抗病毒治疗; 中晚期:对症支持治疗。 “三早一就”: 早发现 早期休息 早期治疗 就近治疗,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1),29,发热期:病毒作用感染中毒症状、血浆外渗,治疗,忌: 发汗退热药,肾综合征出血热(1),30,低血压休克期 血容量下降,循环障碍脏器灌注不足,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1),31,少尿期: 水钠储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尿毒症,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1),32,多尿期:继发休克、低钾、低钠,继发感染,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1),33,恢复期 补充营养 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1),34,并发症治疗,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1),35,(一)疫情监测:新疫区的不断扩大,应做好鼠密度、鼠带病毒率、易感人群等检测工作。 (二)防鼠灭鼠: (三)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物的污染。 (四)疫苗注射:我国研制的沙鼠肾细胞疫苗和地鼠肾细胞疫苗每次1ml,共三次,保护率可达88%-94%,一年后应加强注射。,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1),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