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8)-自考题库

上传人:ja****ee 文档编号:183175660 上传时间:2021-05-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年4月“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8)-自考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06年4月“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8)-自考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06年4月“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8)-自考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06年4月“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8)-自考题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06年4月“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8)-自考题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6年4月“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8)-自考题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年4月“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8)-自考题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6年4月“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8) 1,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1)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孕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其中以法兰克福学派影响最大。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马尔库塞; 阿道尔。立足现行体制之外,分析它的矛盾与弊端,給予无情的批判,使人们认清传播现实的不合理,最终否定它。 (2)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勃兴时期。除法兰克福学派外,还出现A,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心:默多克,戈尔丁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派”。B,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代表人威廉斯,霍尔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学派”。 (3)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传人哈貝马斯

2、最著名。 2,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的基本内涵。 以霍克海默的观点:批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代名词。批判理论把自己置于既定的社会秩序之外,旨在推翻现存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作为一种否定的理论出现的。传统理论把自己置身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是以肯定面目出现的。 第二节 内涵透视 一、基本概念 1,传播与意识形态研究;2,传播与垄断控制;3,大众文化;4,文化工业。5,霍克海默; 6,物化;7,文化霸权理论;8,异化; 二、重点题 1,批判学派涉及的领域。 (1) 传播与意识形态;(2)传播与垄断控制;(3)传播与大众文化; 2,大众传播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众传媒传

3、播的大量信息中,都包含着特定的意识形态要素。 3,控制的命题是批判性研究的一条主线。 在传播研究中,批判学派最关心的是“谁”在控制传播和“为什么传播”,关注的是传播者,也就是“控制”。传统学派最关心的是“如何传播”和怎样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关注的是受众和传播效果。 4,异化和批判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分析的关系。 “异化”来源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思想。指一种社会现象,人的物质生产及其产品变成了脱离生产者,同生产者相对立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统治生产者。在异化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完全丧失,受到由自己创造却便成为异己的物质与精神力量的奴役。 批判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同整个社会的异化统治相一致,构成异化体系

4、的一个组成部分。大众文化是只是异化劳动的延伸。社会大众同样受到异己的精神力量和物质产品的奴役。 第二节 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区别 1,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的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别研究。 传统学派的特征 批判学派的特征 经验的 批判的 定量的 思辨的 功能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的 具体实证的 广泛联系的 注重传播效果 注重控制分析 肯定现状 否定现状 关注“如何传播” 关注“谁”在控制 2,传播学批判学派和传统学派的根本差异。 (1) 不同学者对两大学派的不同看法。普尔,英国广播大学“大众传播与社会”小组,史密斯的观点。 (2) 两派的根本分歧,表现在态度取向的差异。 (3) 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传

5、统学派: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批判学派:继承卢卡奇的“总体性”的方法:总体不等于部分简单之和,总体包含着部分所没有的东西。用总体眼光审视传播。 3,如何评价两个学派的优缺点。 学 派 基本特征 优点 缺点 传统学派 注重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出发点与着眼点结合传播实践。研究方法经验色彩浓。 研究成果直接用来指导传播实践。 对现存社会以及传播体制持非批判的肯定态度。 批判学派 对现存的社会持无情批判否定的态度。 注重传播及传播体制的阶级性,强调传播与社会的联系,站得视角较高。 忽视或根本就无视对传播自身规律的探讨,远离传播实践。 第十三章 高新科技对传播的影响 学习建议 本章内容相对独立,是

6、属于专题性的论述。是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高新科技改变传播面貌的概述。着重探讨了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本章需要记忆的基本概念较多,而需要理解的知识相对较少,难度也不大。 数字化形式的信息存储和传输 高新科技与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经济的体系 有关行业的组合 整体化与分子化 冲击与挑战 本章知识脉络 信息高新科技对大众传播的冲击 发展与机遇 基本界限的模糊化 信息高新科技对传播理论的影响 传媒职业规范与准则 “推”的技术出现 一、基本概念 1,数字化;2,数字化技术;3,数字化产品;4,比特;5,整体化与分子化;6,电脑网络;7,因特网;8,“黑客”;9,“推”技术。 二、重点题 1,

7、高新技术发展产生的数字化技术的特征。 (1) 人在社会的信息存储,传输越来越多地通过数字化的形式进行; (2) 世界经济体系变成依靠电脑联网支撑,人类智慧互联的数字化经济体系。 (3) 与信息技术和传播有关的行业正在进行组合,共同进入数字市场,其行业间界限一定程度下被打破。 (4) 是全球范围内出现既整体又分子化的趋势。 2,信息高新技术对大中传播造成的冲击。 (1) 带给传统大众传媒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2) 对大众传播事业的社会管理的挑战。 3,信息高新科技对传播理论的影响。 (1) 电子媒介与印刷媒介之间的特点和运作方式上的区别模糊化; (2)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在信息流通形式方面的界

8、限模糊; (3) 点对面传播与点对点船舶之间的界限模糊化; (4) 大众传媒从业人员与受众之间的角色区别以及在信息把关方面的界限模糊化 4,电脑联网业与传统的大众传媒业的区别。 (1) 在用途上; (2) 在信息流通方式上; (3) 在反馈环节上; (4) 从信息容量上看; (5) 从传播参与者的角色扮演来看。 5,电脑联网业与大众传媒发展的关系。 (1) 冲击与挑战;A,最先受到挑战的是报纸;B,广播受到挑战;C,电视受到挑战;D,对大众传播事业的社会管理的挑战。 (2) 提供新机遇:A,为大众传媒利用网络改进自身工作和谋求发展提供新条件;B,大众传媒可以成为网络信息内容的提供者;C,国际互联网的作用巨大。 6,电脑联网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条件的现状。 (1) 在报刊业。(2)广播电视业;(3)报刊,广电传媒上网后,增加信息服务;(4)传媒上网,可以覆盖全球。 7,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推”技术的作用引发的思考。 (1) 人们使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2) 探讨“推”技术出现的驱动因素; (3) 网络信息传播系统仿效电视模式; (4) “推”技术是否关系到互联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 (5) 我国学者注意到“推”技术帮助优选信息的技术手段可用作网络管理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