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下)-自考题库

上传人:ja****ee 文档编号:183175253 上传时间:2021-05-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7年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下)-自考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07年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下)-自考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07年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下)-自考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07年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下)-自考题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07年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下)-自考题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07年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下)-自考题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年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下)-自考题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7年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下); 尽管外报本身就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一种表现,但客观上也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如:; 一、带来了近代报刊,体现了民主观念。它由私人或团体主办,有独立的撰稿人,记者、编辑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 二、介绍西方文化,开拓读者视野。; 三、促进中国人自办报刊,推动了中国报刊的发展。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带到中国,使中国认识到近代报刊的社会作用,还培养和锻炼了中国人,为以后自办报刊打下了基础。; 四、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 1、林则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

2、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报刊的先声。; 2、洪仁玕的新闻思想:一、“设新闻馆”;二、准卖新闻篇;三、“兴新闻官”有相对独立性;四“只需实写”主张新闻必须真实。; 3、王韬:专论如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提出:; 一、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二、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言论自由,准许民间办报。; 四、强调记者的素质和文风。; 王韬的这些新闻观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后的康梁等人影响很大。; 4、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有篇名为日报的论文,提出报纸可以“通民隐”、“达民情”,是新闻法制思想的萌

3、芽。; 5、林则徐、洪仁玕江、王韬、郑观应,对为什么要办报和如何办报等问题分别作了阐述,他们的报刊观点冲破了历史上民不议政的传统的封建观念,表现出要求政治改革、言论出版自由和实行民主政治的思想,同时也反映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是近代中国新闻理论的奠基人。; 国人早期自办的报刊:; 6、近代国人最早进行办报活动的:林则徐。将重要的信息和言论译成中文,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抄报朝廷,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这种翻译材料后来汇集成册,称为澳门新闻纸,是我国最早的译报。相当于现在的参考消息。但不公开发行。; 7、1873年8月8日,艾小梅在汉口创办了昭文新报,是中国人

4、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8、1874年6月容闳出版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容闳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之一。; 9、1884年4月,述报在广州创刊,这是中国人在广州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是我国较早的石印报纸之一。; 10、循环日报:在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1874年在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主编的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1959年最后停刊。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立言”强调变法自强为其思想内容的特色。; 11、王韬:1857年参加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六合丛谈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74年2月

5、4日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治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以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影响极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12、从1895年到1898年间,全国出版的报刊达120种,80以上是中国人办的,它们遍及全国许多城市,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是在维新变法时期); 13、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独资创办,梁启超、麦孟华分别负责编辑和出版发行,职能: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宣传必须维新变法。京师强学会成立以

6、后,1895年12月16日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由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编,这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从内容到形式,中外纪闻都是万国公报的发展。1896年初,在李鸿章的策动下,被迫停刊。; 14、强学报:1896年元月12日创刊,由康有为的学生徐勤、何树龄主编。强学报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更浓。首先、采用孔子纪年而不用清朝的年号;其次、它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第三、它明确提出“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第四,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强学报的第三期还未来得及发行就被迫停刊。; 15、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历史意义:; 首先、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从王韬

7、就开始的变法维新宣传已经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 其次、维新派三家报纸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统治的言禁,开创了民议朝政的局面,拉开了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 第三、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骨干,为维新派以后的办报活动的全国展开打下了基础。; 16、梁启超: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在舆论界初露锋芒。1896年3月主持时务报笔政,并参与了湘报的筹办和撰稿工作,戊戌政变后逃记亡日本。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又在檀香山创办了新中国报,辛亥革命后回国。又创办了庸言等报刊。梁启超从1895年办万国公报开始,到1922年解放与改造停刊脱离报界,一共27年,在这27年中,他亲自创办或主编的报刊有11种,是中

8、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17、时务报:影响深远。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总编辑。; 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曾在时务报上连载。特点:; 一、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 二、他的新闻思想的代表作是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了“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三、时务报和梁启超以及以梁启超的作品为代表的“时务文体”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 四、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7年10月时务报遂完全落入汪康年之手,变成了洋务派的喉舌。; 18、维新派其他报刊:知新报由康有为策划,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

9、,徐勤任总撰述,1901年2月自动停刊,是国内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也是维新派在华南的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知新报特色:一、敢言时务报所不敢言者;二、以沟通中外信息、传播西方科技知识作为重要内容。是当时国内惟一的同封建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报刊。; 19、湖南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湘学新报1897年4月在长沙创刊。半年后改名为湘学报。; 20、湘报:1898年3月7日,由唐才常任主编。湘报已具有近代报纸的性质,它除报道各地维新运动的动态外,还发表大量政论,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宣传民权、平等学说等变法维新主张,其激烈程度超过时务报、知新报和湘学报。湘报卓有成效的宣传影响深远,除唐才常外,还要归

10、功于主要撰稿人谭嗣同。; 21、在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国闻报,它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主要创办人是严复。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在国闻汇编上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严复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 国闻报的特点:; 首先,它以“通外情为要务”。特别重视外国报刊、书籍的翻译介绍工作。大量译载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外电、外报的消息和评论。; 其次,讲究办报的策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戊戌政变发生后,许多报刊都被查封,国闻报还能顶压力,如实的报道了谭嗣同“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视死如归”殉难的新闻。; 第三,消

11、息迅速,稿源茂盛。连续报道了胶州湾事件。; 22、第一次办报高潮的中国特色:; 第一、与外报相反的发展线路。外国人办报是由远到近,由沿海到内地。国人办报是由内地到沿海,由中国而外国。; 第二、与外报相比,国人所办的这些报刊均属政治家办报。; 第三、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 第四、品种多样。如1896年清末著名小说家李伯元在上海创办的指南报,是我国最早的消闲小报;1897年罗振玉等在上海创办的农学报、黄澄源在上海主编的算学报是我国最早的专业性科技报刊;1898年康同薇、李惠仙等在上海创办的女学报是我国最早的妇女主编、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 第五、办报与办学会、办学堂相配合。; 维新派的报刊思想

12、:; 23、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报馆应“纵民开设”,强调报刊的政治作用。; 24、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一文中把报纸的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还把报刊比做人的耳目、喉舌。; 25、谭嗣同对办报有独到的见解。一报纸要“日新”。二报纸就是民史国口。三报纸是维新变法的舆论工具。; 26、陈炽认为报纸是“国之利器、不可假人”,吴恒炜认为报纸是“天下之枢铃,万民之喉舌”,严复认为报纸的功能应“以通外情为要务”,“以通下情为要义”。; 27、维新派的报刊思想是他们的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康有为的“通时务”、“知新政”是和变法维新相连的,梁启超的“去塞求通”也是想用资本主义思想去“通”开封建主义思想之

13、“塞”,谭嗣同的“民史”、“国口”,更有民主民权和言论自由的色彩,这一切都反映着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和经济利益,属于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范畴。但是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物和封建思想、封建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闻思想又是在“托古改制”的旗号下进行的。总之这一切都是为了皇上,为了朝廷,与欧洲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言论自由的新闻思想比较,显然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 28、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作用极大,表现在:; 第一、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第三、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维新派的报刊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作出的主

14、要贡献还有:; 第一、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第二、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第三、创造了报刊新文体,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 29、“时务文体”: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用梁启超的话来说:1、纵笔所至,略不捡束。2、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笔峰常带感情。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 30、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在中国办起了新民丛报,他的报刊政论在原来的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也更加减少,人称“新民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