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牛津创新手册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83167382 上传时间:2021-05-31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86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牛津创新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精选]牛津创新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精选]牛津创新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精选]牛津创新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精选]牛津创新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牛津创新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牛津创新手册(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牛津创新手册,第一部分 创新的形成 第二章 创新型企业 威廉拉佐尼克 William Lazonick,彭罗斯:没有涉及时间和空间的普遍真理,是不可能概括出经济事件的特征的。,第一节 引言,本章结构 第二节 创新型企业的社会环境:以创新型企业理论为基础,推导出“创新型企业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 英国工业区:关注创新能力的区域聚集,即“马歇尔工业区” 第四节 美国经理制企业:美成长轨迹与分析 第五节 日本的挑战:日本模式里的创新型企业 第六节 新经济模式:美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 第七节 了解创新型企业:理论建议,第二节 创新型企业的社会环境,一、企业的三种基本活动 1、目标市场确定,企业选择了能够增

2、强自身竞争力的技术后,便会制定战略。 2、企业为获得未来能带来利润的市场而需对技术改进进行投资时,便会进行财务管理。 3、企业整合资源以将资源转变成可出售产品时,便会进行组织构建。 结论:(1)战略、财务和组织并不一定能形成创新,但能够支持创新的过程 (2)三种活动的类型和对创新过程的支持会随产业活动、制度环境和时间点的不同而不断发生改变。,第二节 创新型企业的社会环境,二、战略、财务和组织对创新过程的支持 1、创新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学习如何能以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产品的方式改进技术并投入市场 2、创新的特点(OSullivan) 不确定性:对改变技术和进入市场过程中需要学习的内容只有实践的人

3、才会了解战略的支持 累积性:并非一次性完成,今天的学习结果可为明天奠定基础财务的支持 集体性:需要不同技能的人进行合作,无法单独完成组织的支持,第二节 创新型企业的社会环境,三、创新型企业理论的演进 1、最优化型企业 (20世纪)最优化型企业:在既有的技术能力和市场价格(包括投入和产出)下寻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 (1)后人运用马歇尔的观点构建了经济学教科书中关于最优化型企业的坚实理论 (2)马歇尔对最优化型企业遭遇瓶颈的解释:“富不过三代”,第二节 创新型企业的社会环境,三、创新型企业理论的演进 1、最优化型企业 (20世纪)最优化型企业:在既有的技术能力和市场价格(包括投入和产出)下寻求利润最

4、大化的企业 (1)后人运用马歇尔的观点构建了经济学教科书中关于最优化型企业的坚实理论 (2)马歇尔对最优化型企业遭遇瓶颈的解释:“富不过三代” 2、创新型企业: 通过改进技术及市场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或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并借此讲自己与行业竞争者区别开来历史性变革(即一种资源配置的模式,Lazonick,2002),第二节 创新型企业的社会环境,三、创新型企业理论的演进 3、熊彼特的研究:创新的主体从个人到企业(集体) (1)熊彼特认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通过对生产资源进行“新的组合”,破坏了“由当时环境决定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动”,并由此认为创新型企业可以对最优化型企业提出挑战,并因此推动经济发

5、展。 (2)1911年首次出版经济发展理论期间认为:创新型企业是非凡人物的创业成果,同马歇尔 (3)1942年首次出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期间认为:创新型企业是大企业的“创造性破坏”活动,创新的系统化和合理化使得创新更为可靠有效。,第二节 创新型企业的社会环境,三、创新型企业理论的演进 4、“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 (1)1959年企业成长理论首次出版Edith Penrose:现代法人企业是一个管理着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集合的组织。人们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劳务,此时他们不仅是独立的个人,还是致力于学习如何最佳利用企业生产性资源的团队中的成员。创新性经验的积累使企业能够克服“管理的局限”,在积累

6、经验中发掘生产机会,而在最优化型企业理论中,这一局限会招致成本的提高并阻碍企业发展“基于资源”企业观的理论基础 (2)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基本观点:关注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而其竞争者难以仿制的宝贵资源 未解释:为什么某些企业能获得这些资源而其他企业不能,这些企业是如何获得这些资源的,这些资源究竟为什么珍贵且不可仿制。,第二节 创新型企业的社会环境,三、创新型企业理论的演进 5、“基于组织”的企业理论 理查德纳尔逊和西德尼温特:大企业的持续发展以组织的能力为基础, 以隐性知识为特征,植根于日常活动之中 Bruce Kogut, Udo Zander,1996:企业是代表协调和学习社会知识的组织。 强调

7、企业理论中的集体因素。 未解决:什么人能够并且愿意进行战略性投资以便促成创新? 这些战略决策者如何争取到必须的资金? 他们如何动员企业管理层及业务人员通力合作以实现创新战略?,第二节 创新型企业的社会环境,四、创新型企业的社会环境 1、战略控制决定了战略决策者如何选择建立“资产地位” 2、财务状况决定了企业是否有可利用的资源沿着“进化之路”进行持续投资直到积累起的创新能力足以获得经济上的回报 3、组织行为决定了企业的激励机制,激励个人行为和能力向集体学习转化,第二节 创新型企业的社会环境,四、创新型企业的社会环境 1、创新的核心问题:技能基础(skill base) 2、战略控制决定了战略决策

8、者如何选择建立“资产地位” 3、财务状况决定了企业是否有可利用的资源沿着“进化之路”进行持续投资直到积累起的创新能力足以获得经济上的回报 4、组织行为决定了企业的激励机制,激励个人行为和能力向集体学习转化,第三节 英国工业区,一、背景 1、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国家 2、19世纪后期,英国工业区积累了巨大的生产能力,技术工人通过在职学徒制度传授技能,“手艺不再神秘而是无处不在”(马歇尔) 3、材料标准化和机械自动化初级水平,熟练的技术工人起着关键作用。,第三节 英国工业区,二、英国工业区创新集聚的特点(马歇尔式工业区) 1、技术工人作为机器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在某一特定区域

9、内是创新的主要来源 2、技能形成的地域性和在职性是促使工业区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 (1)工业区里,产品需求旺盛时,常常出现技术工人自己创建的新专业化生产企业 (2)工业区的发展吸引地区通信和商品流通设施的投资,方便原料供给、半成品转移和成品的上市 (3)区域集中促成垂直专业化,造成高度横向竞争,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结合,没有经理制 3、先进技术和组织改良的推广:本地商业报刊的报道和培训学徒转投其他雇主,没有内部研发 4、学习实体或者创新主体是整个工业区(常为区中特定村镇),而非单个企业,开发的固定费用较低, 无战略指导,自动调节,第三节 英国工业区,三、20世纪70年代后期,“马歇尔式工业区”的理论

10、复兴 同:1、工业活动集中在纺织品、鞋袜和轻机械领域 2、每项工业活动中均存在大量垂直工业化的私有企业 3、劳动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企业主往往曾是技术工人 异:1、第三意大利地区积极推动建立企业间合作体; 英国工业区涌现过消费者合作社,但生产商合作社很少见 2、第三意大利地区出现“领导型”企业,通过自身发展转变整个工业区的创新能力; 英国工业区并未出现过能领导重组过程的支配型企业。,第四节 美国经理制企业,一、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管理革命” 1、马歇尔:企业创始人的继承问题会限制企业的发展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可以解决创新的继承问题 2、管理革命的核心:股票所有权从战略经营权中分离

11、出来 3、过程:钢铁、石油冶炼、电信电力等行业先后建立起企业家所有者制,华尔街促成了首次公开募股的形成,以便企业所有者兑现他们的所有权。 4、企业通过向股东支付丰厚红利分享盈利,同时保留足够的收益进行未来投资,包括后来日益增长的研发投资,第四节 美国经理制企业,一、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管理革命” 5、经理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20世纪开始,为进入管理阶层,四年制大学学位变得重要起来,促成商业管理高等教育的发展 1908年,哈佛大学设立了第一个商业管理研究生院 1900年,美国2%的1824岁的年轻人接受过高等教育 1930年,美国7%的1824岁的年轻人接受过高等教育 1950年,美

12、国超过14%的1824岁的年轻人接受过高等教育 (2)20世纪20年代,很多大型企业的最高管理人员都拥有大学学位 (3)大企业对高等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形成扮演了积极的角色,毕业生雇主和大学研究的受益人,第四节 美国经理制企业,二、经理组织制 1、经理制组织的关键任务:开拓产品市场、改进技术 2、从19世纪后期开始,生产、销售、管理的“三叉式”投资,成为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销售方面的投资:基础设施、销售人员和机构、广告等 3、20世纪下半叶,美国工业企业由强大的管理型组织负责开发新技术 4、拿薪水的经理与被称为“小时工”的工人之间存在明确的组织分割,第四节 美国经理制企业,三、美国式生产体系 1

13、、技术型劳动力高度流动,企业通过将技术专家纳入管理层来降低流动性, 同时加强对技能替代型技术的投资 2、将标准化、精密设计的部件大规模生产, 不要熟练工人将其组装在一起即可在一个产品上互换使用 3、行业工会的主要成就:为“小时工”争取到了长期雇佣保障,资深工人将加薪晋级 4、缺陷:数以万计的工人未参与进企业组织的学习过程即创新过程,国际竞争中暴露无遗,第五节 日本的挑战,一、日本对美国挑战的形成 1、20世纪70年代左右,日本企业在大规模生产行业,如钢铁、存储芯片、机床、电器机械、汽车等对美国工业企业形成挑战,日本对美国出口迅速增长; 2、80年代初,日本国内实际工资水平不断上升,清楚表明日本

14、的优势来源于生产高质量、低成本产品的杰出能力,而非之前美国观察家所认为的更低报酬和更长工作时间 3、交叉持股、主要银行体系和终身雇佣制三大社会制度的组合是日本非凡成就的基础。,第五节 日本的挑战,二、日本模式的形成过程 1、1948年,盟军最高指挥官开始解散财团(巨型控股企业),“第三阶层主管”(中层管理人员中选拔出来的工程师)取得战略决策权,面临如何用企业积累能力开辟非军事市场的挑战。 2、1949年,股市重开,商业银行和工业企业通过相互控股免受外部利益的干扰,保持市场的平衡。 3、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高速增长时期,每个大的工业企业都有一个“主要银行” 主要银行的任务:(1)说服其他

15、银行一起为企业提供贷款 当时日企自有资金负债率常常达到6:1或7:1 (2)当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带头重组企业 4、20世纪初开始,终身雇佣制(只包括男性),赢得了工人对企业的忠诚,刺激企业开发工人的生产能力,第五节 日本的挑战,三、日本的成就 1、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工厂自动化的世界领先者 2、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工厂的机器人产量是美国的7倍多 3、从7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电视机的竞争优势开始从劳动成本和经济规模转移到对材料成本的节约上,“高质量低成本”的批量生产方法在80年代后被西方企业广泛采用,第五节 日本的挑战,四、对日本模式的评价 1、将车间工人融入到组织学习过程中的层级整

16、合以及工程人员在企业间的低流动性,促进了职能的整合。 在日本,实际操作的制造经验几乎是升迁和退休后流动性的必要条件;在美国,制造工程师却背负着二等公民的耻辱。 2、日本在注重工艺工程的产业更有竞争力,美国在注重设计研发的产业更有竞争力。 3、日本独特的制度框架缺乏创新性。 4、因为金融体系的问题日本经济整体发展停滞,电子和汽车行业仍为领先者。,第六节 新经济模式,一、“新经济”模式的兴起 1、二战后,美国政府为发展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并联合研究型大学和企业共同研究 2、20世纪50年代末,这种企业、政府联合投资的努力促成了以IBM为首的第一代计算机的出现,造就了嵌入式硅片集成电路的生产能力仙童半导体公司和德州仪器公司,后来这一技术成为半导体行业的标准 3、20世纪70年代初,半导体企业不断出现、发展,硅谷出现 超出企业边界的学习网络和单个企业内部的组织学习程度造就了硅谷的成功 4、20世纪70、80年代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复兴为之后的“新经济”奠定了基础,第六节 新经济模式,二、新经济企业 1、创建者:现有信息通信技术企业里已积累专业经验的工程师,试图将自己学术知识商业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