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联考作文“厚与薄”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上传人:1779****392 文档编号:182971913 上传时间:2021-05-2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三联考作文“厚与薄”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高三联考作文“厚与薄”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高三联考作文“厚与薄”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高三联考作文“厚与薄”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高三联考作文“厚与薄”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高三联考作文“厚与薄”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三联考作文“厚与薄”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高三联考作文“厚与薄”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01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 结果意外获 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一片新 天地。但有位大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他表示自己很尊敬这位物理学家,却不能容 忍这样的做法, 这就好比寻找一块木板最薄的地方,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 许多孔。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 到火种。可是也有人说, 一辈子钻“最厚的地方” , 不如多钻几处“最薄的地方” , 那样更有成就感。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

2、方”?对个体来说,这是一 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 处于大发展时代的你, 对此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 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02 读懂材料 这则材料,是由具体事例和类比概括组成。首先,他列举了生活中的实例, 一些科学家对研究工作的态度迥异。进而,通过事例的类比,总结出:有的人喜 欢持之以恒 “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也有的人讨巧钻几处 “最薄的地方” 。因此, 给考生一个关乎自身发展和国家命运的选择题,“厚”与“薄”,你怎么选? 03 审题立

3、意 1、 “最厚的地方” 意味着困难多、 风险大,人生总有绕不开、 躲不过的“最 厚的地方”。于个人而言,“钻最薄的地方”就是缺乏韧劲,拈轻怕重,遇到难 题瞻前顾后; 敢于“钻最厚的地方” 就是不怕困难, 攻坚克难,终将磨砺真本领、 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2、于国家而言,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制于人;腐败这个“最大 威胁”拔除不掉,就会失去民心;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 前进步伐。 这些,都是绕不开、 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 。直面考验, 迎难而上, 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民族振兴的新局面。 3、“与其花许多时间和

4、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 一口深井。”与其跨界发展,不如专一执着,持之以恒,一生做好一件事,必有 大成。 4、大发展的时代给予每个人更多的选择机会,审时度势者胜,创新求变者 强,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地方,就是找到了人生木板上”最薄的地方“。用巧劲 替代蛮劲,大胆跨界,可以在有限的人生获得更多的成就。 5、成长无法抄近道,成功没有短平快。 04 示范标题 “厚”“薄”只辨 “厚”乃目标,“薄”乃路径 “投机取巧”亦何妨? 朝抵抗力的最大路径走 取“厚”为之(文后附有考场佳作和名师点评) 05 作文素材 1.“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关键在于持之以恒。成长无法抄近道,成功没有 短平快

5、。陆谷孙教授为完成一部英汉大词典,花费了近20 年工夫,等到下 卷出版时已是年过半百;世界享有盛名的牛津英语词典定期更新,有编辑甚 至用了一年时间来修订“go ”这一常用单词的含义。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 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反观现实,有的人缺乏闯 劲,拈轻怕重,喜欢简单重复,一味“复制粘贴”;有的人缺乏韧劲,遇到难题 瞻前顾后,“总是在奇迹发生前五分钟停止努力”。凡事追求眼前成绩, 没有“再 坚持一下”的定力,那么这个人是不可能钻透人生的硬木板的。久而久之,就很 容易坠入自怨自艾的陷阱,最终一事无成。 “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才能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王安石写道:“

6、世之奇伟、 瑰怪、非常 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最厚的地方”往往意味着 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乡村木匠何夕瑞,立志制作专 业小提琴。他一 边从木材学、地质地貌学等基础学科开始研究小提琴制作,一边自学乐理、 乐器知识。 为了 寻找合适的木材, 他曾无数次去原始森林, 险些丧命; 为了达到理想的音色 效果, 他首次跨 学科地把提琴研制拓展到生物领域。 他吃尽苦头, 最终研制出了“何氏三圆琴”, 被四川音 乐学院特聘为专业教授。 经常“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多到吃劲的岗位上磨练, 一个人终将 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 钻“最

7、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 对个体来说, 或许只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 题,但对国家民族而言,却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譬如,关键核心技术 突破不了,就会 永远受制于人; 腐败这个“最大威胁”拔除不掉, 就会失去民心; 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 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 这些都是绕不开、 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 。 直面考验,迎 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志不求易, 事不避难”今天, 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在最困难的地方站住脚、 生下根的那股 劲。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敢于啃硬骨头, 砥砺前行,我们将拥有无穷的力量, 成就一番“直 2.“朝最厚的地方钻孔”,

8、恰恰能收获别样的风景。王安石写道:“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最厚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乡村木 匠何夕瑞, 立志制作专业小提琴。 他一边从木材学、 地质地貌学等基础学科开始 研究小提琴制作,一边自学乐理、乐器知识。为了寻找合适的木材,他曾无数次 去原始森林, 险些丧命; 为了达到理想的音色效果, 他首次跨学科地把提琴研制 拓展到生物领域。他吃尽苦头,最终研制出了“何氏三圆琴”,被四川音乐学院 特聘为专业教授。 06 名人名言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

9、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 2.我觉得不单在文艺方面,就是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 大的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 3.古之立大事者,不为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4.相比而言,我更愿意选择那样滚烫的人生。北野武 5.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 吃惊的成绩。马克?吐温 6.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孟子 07 满分范文 取“厚”为之 该执着于钻透某一较厚的木板,还是“审时度势”,借木板之薄处,钻空子 以取回报?相较而言, 前者是一场漫长的苦行, 令人生畏, 而后者则似乎更具吸 引力。

10、但我认为,我们应脚踏实地,矢志不渝地执着于某一“厚”木板,而不应投 机取巧。 首先,木板并无绝对的厚薄之分, “竞争之下无易事” 。而人们“避厚趋薄” 的本能,也不可回避地带来所谓“薄木板”较大的竞争。当大多数人都在寻找容 易得到回报的“薄木板”时,率先找到并首个钻透也变得十分艰难,在某种程度 上,“薄”亦成了“厚”。因此,为省力偷懒而取薄处,也是不明智的。 其次,厚木板自有其“厚”的回报。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实例。一本注册金 融分析师证, 至少苦苦攻读三年才得以考出。三年固然漫长, 以至于让多数人半 途而废甚至望而却步,放弃这块“厚木板”。然而,可曾想到,这一本薄薄的证 书,可能带来他们现有的

11、数十倍的财富。科研又未尝不是呢?每一关键课题的突 破,可能会花几十年或者人的一生,甚至几代人的芳华,但粮食的增产,人类的 飞天,与病魔的搏斗, 难道这些成果还不够丰厚吗?我们个人的生活,自然也是 如此,回报与付出虽不一定呈正比,但一定是正相关。另一方面,“人生的道路 很长,但关键处往往就那么几步。”这句话正说明了,钻“厚木板”是我们心灵 成熟、自身成长的不可或缺的过程。而缺少了这几块关键的“厚木板”,坚韧将 弃我们而去, 执着将永不会给予我们祝福, 我们的生活将永远不会被幸运女神所 青睐。 诚然,正如前文的例子,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钻透那一块“厚木板”。 可又如何呢?那些牛顿三定律铺垫的伟人

12、,伽利略,笛卡尔即便是如今验证 其理论并不正确的亚里士多德, 他曾经的孜孜探索, 我们何曾忘记呢?为民族复 兴的林则徐,梁启超,孙中山,我们何曾忘记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如拿 出前人一般的献身精神,钻透那一块块“厚木板”吧!毕竟,这不是固执,并非 是盲目的“死脑筋”。因为我们所执着的,是那些对自身、对国家、对历史发展 有利的厚重椽木。 趋易避难是人的本性,选“厚木板”就是朝阻力最大的方向行进,因而选择 “薄木板”也无可厚非。但对自己的要求和控制力不正是导致人与人之间形成差 距优劣的原因吗?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本能地对“厚木板”产生恐惧时,用理 性逼迫自己,用目标鼓舞自己,砸下那最艰难的第一锤。 钻“厚木板”,需要两种精神: 奋斗与献身。 它们不仅可以雕刻我们的品格, 更能擢拔我们的生活。 名师点评 本文论述充分, 结构清晰。 前两段直接将问题摆出, 并明确自己的选择和观 点。本论部分,进行原因分析和探讨。作者认为,木板并无厚薄之分,因而偷懒 取巧是不可取的;而钻“厚木板”处可以得到更深厚的回报,锻炼心志。之后, 用历史名人的事例,来进一步强化取“厚处”对自身、对国家、对历史发展的作 用这一观点。最后,以措施分析,告诉我们朝阻力最大的地方放走,我们可以怎 么做,该怎么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