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考前散文阅读专题限时训练四

上传人:1779****392 文档编号:182971858 上传时间:2021-05-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7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考前散文阅读专题限时训练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高考考前散文阅读专题限时训练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高考考前散文阅读专题限时训练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高考考前散文阅读专题限时训练四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高考考前散文阅读专题限时训练四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考前散文阅读专题限时训练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考前散文阅读专题限时训练四(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 高考考前散文阅读专题限时训练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月出龙门山 王飞 伊河向龙门奔涌过来,从对峙的两山间穿流而过时,多了万千的从容与虔诚。 远古的伊水流逝了曾经的历史烟云,漾潆的水气中似乎又隐约着曾经步履蹒跚的 文明。我在岸上临流而坐,感受到今天的这条河流似乎是以一种朝圣的心态与我 们对话。 两千余座石窟、十万余尊佛像从北魏开始启程一路逶迤走到唐的时空廊坊。 一代复一代的工匠勒绳搭架在山崖钎凿锤打,劳作的汗渍在衣衫上形成片片云 图,他们湿漉漉的发髻几近浸透了半个洛阳城。诸佛、菩萨、罗汉、力士、夜叉、 飞天 或立或坐或卧,姿态万千,神情自若,即悲又悯,俯视世间芸芸众生

2、的 喜怒哀乐 佛的目光要把这一切包容了,无论你是谁,从哪里来,在智慧与光 明的化身面前,多舛的肉身就如一粒尘埃。光明使所有的物象透明空盈,苦思冥 想日日追求的重如泰山的名利权势,在此且放下。因为,你在佛的面前永远是孩 子。 中华山河表里形胜,自然的奇迹似乎是顽皮的山鹿率性奔跃之后留下的斑驳 蹄印。在龙门西山的半山崖上,有一个露天摩崖大佛龛,寺里“ 住 ” 着卢舍那大佛。 这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五丈一尺多,单一只耳朵就长达两米。卢 舍那是佛的报身像,表示证得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卢舍 那大佛的双眼向下俯视,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仰视,都感觉与她的目光恰好交汇, 似乎在启

3、示碌碌众生,世间无数的争端纷扰,在历史面前, 都将如同眼前的伊水, 随着岁月的流逝,滚滚而去。 卢舍那的美丽无以伦比,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个标志,那极具魅力的微笑, 用任何华丽的语言来形容它都会显得平淡而苍白,一双微笑的慧眼,直将你逼到 心灵的湖底,你只有深深地去悟。在这样的微笑面前,蒙娜丽莎也要退而却步。 今天的雕艺师提到唐代的圆刀刻法,往往会说到佛像衣纹流畅飘逸,力士夜 叉突起的肌肉,充满了雄壮的气势和奔放的力量。这些都是卢舍那大佛最显著的 艺术价值。被雕刻、被信仰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造像石,慈祥而自信地微笑 着,那神态几乎就是情满中华的盛唐气象。 上世纪初,一些来到中国的西方探险家、汉学家

4、却虚怀若谷、独具慧眼,他 们用文化比较的思维,发现了龙门的雕塑之美。瑞典汉学家喜龙仁拿文艺复兴时 期的雕刻作品和中国的佛像作比较。喜龙仁认为卢舍那大佛“ 几乎没有个性,也没 有显示出任何用力的地方和任何欲求。主题的内在蕴涵显示在艺术家的作品中。 这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种精神性的追求在鼓动着,并且感染着观者。这样的 作品使我们意识到,文艺复兴的雕刻虽然把个性的刻画推得那么远,其实那只不 过是生命渊泽之上一些浮面的漪沦” 。在喜龙仁的眼里,龙门的佛雕洞悉了世间的 一切喜乐悲苦,无论它们的外部表情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出其静穆与内在的和谐。 因此,喜龙仁堪称卢舍那大佛的“ 知音 ” 。 龙门的劫难是民

5、族劫难的一个缩影。卢舍那在颤粟,承受着劫后余生;伊河 默默流淌,如同长泪一行。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人普爱伦来到龙门石窟,在 宾阳中洞发现了两幅浮雕。到北京后,普爱伦找到古董商行的岳彬。于是岳彬找 人进行盗凿。浮雕凿下来后,都是碎块,他们将其运到北京。经过拼接,这些浮 雕被运往美国。浮雕在美国展出时,已经是千疮百孔。身首异处的佛像浸透了泪 水,这些飘零在异国的艺术珍品总让人记起国家在贫弱时被欺凌掠夺的耻辱。 盛唐是所有炎黄子孙乃至东方世界求远的骄傲,但白居易一首长恨歌,就给 其画上了句号。站在诗人中间的一代女生武则天,其风流也被雨打风吹去。只有 卢舍那始终坐在龙门的高山上禅定一轮皎然的明月从卢

6、舍那大佛的头项升起采 了,龙门像莲花般洁白,伊河的水漾着两岸入画的山景,那个感动了世界的卢 舍那大佛的笑在月色里依然迷人。 (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先写伊河、龙门,再写龙门石窟群像,然后才呈现卢舍那大佛雕像,层 层铺垫,步步蓄势,突出卢舍那大佛的重要地位。 B. 文章第一段写到伊河以朝圣的心态与我们对话,其实这是作者心态的表现, 表达了作者对龙门石窟艺术珍品的敬畏之情。 C. 文中 “ 自然的奇迹似乎是顽皮的山鹿率性奔跃之后留下的斑驳蹄印” 一句,运用 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中华山河的奇异。 D. 作者引用喜龙仁

7、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和卢舍那大佛雕像的比较,是为了突 出卢舍那大佛雕像的艺术价值已经超过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 2、文中写普爱伦盗佛的事件,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三处(序号加点处)写到了卢舍那大佛的笑,试结合全文,分别 探析这三处“ 笑” 的意蕴。 【答案】 1、 D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 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 项考核内容,B 项 考核情感,CD 项考核手法。其中D 项,“是为了突出卢舍那大佛雕像的艺术价 值已经超过丈艺复兴时期的雕刻”错,应是喜龙仁认为卢舍那大佛雕像在某个角 度比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要好,作

8、者引用喜龙仁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和卢舍那 大佛雕像的比较,是为了印证龙门的雕塑之美。故选:D。 2. 通过普爱伦事件,侧面衬托出龙门石窟艺术品的珍贵价值。 点明龙门的劫难是民族劫难的一个缩影,反思历史,引人思考。 表达了对珍贵文物被欺凌掠夺的无限愤慨以及被摧毁得千疮百孔的痛心。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情节的作用的题目,要求答出“文中写普爱伦盗佛的事件, 的作用”,注意散文的特征“形散神聚”,所有的内容都指向“神”即文章的主 题,此文主要写“龙门石窟”,因此这一情节从内容上“侧面衬托出龙门石窟艺 术品的珍贵价值;点明龙门的劫难是民族劫难的一个缩影,反思历史, 引人思考” 。 从情感的角度“

9、表达了对珍贵文物被欺凌掠夺的无限愤慨以及被摧毁得千疮百孔 的痛心”。 3. 卢舍那大佛包容世间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是光明和智慧的化身,笑看无数 名利权势的争端纷扰随岁月而流逝。 卢舍那大佛慈祥而自信,是情满中华的盛唐气象的象征。 繁盛的朝代和权倾一时的皇帝化为历史烟尘,但静穆与内在和谐的卢舍那大佛 却永恒地留在人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五尺道的回声 尹汉胤 走进盐津豆沙关,两山陡然收紧,深谷一线,壁立森严,好个一夫御万敌的关 隘。沿秦汉五尺道攀登,落满沧桑的石阶,崎岖而破碎。然而被踩踏得光可鉴人 的岩石,却一律高傲地昂起头,斜睨着喘息不已的人们。它们有理由睥睨一切, 因为在它

10、们伤痕累累的肌体中,蕴藉着两千多年绵延不息的厚重足音。 在这南方丝绸古道上行进,你会发现较为完整的石阶上,深嵌着一个个马蹄踏 出的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 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踏上它时,感觉有幽远的回声透出;登上高处,那 声音渐渐雄浑起来,飒然撞击着岩壁,动人心魄。 此刻,你一定对脚下的每块石头充满敬意。它们恪尽职守,雄踞于此千年,坚 实的肌体不知承载了多少行旅脚步,目睹了多少世纪风雨。在它们的记忆中,一 定有当年大唐命官袁滋一行,不畏艰险,肩负使命从戎州行至此地,踯躅于古道 的情形。 站在五尺道上,仰望袁滋当年的摩崖题记。其笔画线条有如血脉般充

11、满张力, 依然可以感觉到袁滋当年持笔时涌动于心的情感。少年便才华出众的工部员外郎 袁滋,被朝廷委以持书修好与大唐隔绝已久的南诏的关系的重任。这无疑是一个 影响历史的重大使命。然而在朝廷派遣往谕官吏时,竟有多位官员以西南遐远而 拒绝前往,唯有袁滋欣然赴命。烟瘴蛮荒的云南边地,路途遥远,险阻万端。袁 滋一行历经数月艰难跋渉,终结了南诏与唐朝对抗40 多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 统一西南的重大使命。这块历经磨难的摩崖石刻,穿越时空,与空谷的风声、水 声、足音一起,述说着民族融合的历史。 举头眺望对面如削的崖壁,只见其凹陷处,摆放着几具一睡至今的神秘僰人的 悬棺。相传2500 年前,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

12、野大战的僰人便在这片高山峡 谷中繁衍生息。勇武善战的僰人去世后的丧葬方式,充满着独特无畏的惊险。他 们让逝者聆听着奔流不息的涛声安眠,希望其灵魂如同岩石般永远凝固在那里, 与日月一同守望着故乡,倏忽间便千年已逝。当岁月演进到了又一个新世纪,沉 睡瞩望在高山岩壁之上的僰人,突然被车水马龙的喧嚣声惊醒了。古老的豆沙关, 在短短30 多年间被彻底改写了面貌。在这古老关隘的天堑峡谷中,呈阶梯状层 次分明地分布着河道、五尺道、铁路、325 省道、渝昆高速公路。凌空飞架的大 跨度高速公路大桥,彩虹般将两山衔接起来。站在袁滋摩崖题记处望去,那图景 就像是天地间的一部壮阔五线谱,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如同音符

13、般游动于其 间,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着一曲交响乐。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 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 登上豆沙关,走过一道“ 僰道春深 ” 牌坊,一座古朴繁华的古镇出现在眼前。谁 能想到,眼前这座古镇,十年前因一场强烈地震毁于一旦。十年春秋,从灾难中 站起来的僰人后裔,以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不弃故土,在这里重建起了新的 家园,古老血脉再次焕发出不朽辉煌。 在盐津牛寨乡桢楠保护区,挺拔着一片郁郁苍苍的古桢楠林。桢楠是不可多得 的名贵树种,自古就被誉为高雅君子。在一处村落旁,几株笔直高大的桢楠树冠 如云,自成一片天地。穿行其间,忽见一株不知何时被砍伐的桢楠,以其不离故 土的巨大树根托起两

14、间屋宇。有朗朗书声盈耳,走近一看,竟然是由两间陋室组 成的一所小学。十几个孩子正全神贯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望着眼前的景象, 我顿时觉得一股力量从地下升腾而起。那株被砍伐的桢楠残木虽已没有了躯干, 却仍以深扎于大地的根系,托举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思绪间,五尺道上的猎猎长风掠过耳边,石阶蹄窝中回响着马的嘶鸣 声“ 轰” 的一声,天真活泼的少年们从教室冲出,欢声笑语地跑过那株枯守在 侧,坚如磐石的桢楠树墩,消失在那片风姿千古的桢楠树林中。 栉风沐雨的千年豆沙关,后人又将在这里听到什么样的回声呢?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15、分) A五尺道又称 “ 僰道 ” ,是南方丝绸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古道已退出了沟通 蜀、滇交通的历史舞台。 B古道天堑峡谷中的壮阔五线谱,是“ 僰人 ” 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在新 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明证。 C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层次分明地将古老豆沙关的情景展现在读者 的眼前。 D作者行进在五尺道上,思古览今,虚实交织,使文章既具有深邃的历史厚重 感,又不乏现代气息,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5、文章以 “ 五尺道的回声” 为题,作者在古道上听到了哪些“ 回声 ” ? 6、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 昏花,却潜藏着无

16、尽故事。 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 答案: 4、B“古道天堑峡谷中的壮阔五线谱,是僰人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 气魄在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明证”错误;文章第五段“在这古老关隘的天堑峡 谷中,呈阶梯状层次分明地分布着河道、五尺道、铁路、325 省道、渝昆高速公 路。凌空飞架的大跨度高速公路大桥,彩虹般将两山衔接起来。站在袁滋摩崖题 记处望去,那图景就像是天地间的一部壮阔五线谱,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如 同音符般游动于其间,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着一曲交响乐。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 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这是写古老的豆沙关,在短短30 多年间被彻底改写了面貌;而能成为“僰 人”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在 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明证是第六段那座“古朴繁华的古镇”,这座古镇,十年 前因一场强烈地震毁于一旦,从灾难中站起来的僰人后裔,不弃故土,以十年春 秋在这里重建起了新的家园,这才是僰 人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在 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明证。 5、袁滋一行古道踟蹰与摩崖题记述说的民族融合的历史回声。汽车、火车、 船只、人影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