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练:古代中国经济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82953459 上传时间:2021-05-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5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练:古代中国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练:古代中国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练:古代中国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练:古代中国经济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练:古代中国经济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练:古代中国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练:古代中国经济(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4)脆弱性:是一种规模小、水平低、具有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5)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6)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

2、(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经济结构: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2)生产力发展: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土地所有制: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国家对农业生产干预: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

3、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由人丁到财产的标准转变(1)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编户制度: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承担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他们控制十分严格。租调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即土地税,征粮)和调(即户税,征布帛),还要服兵役和徭役。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

4、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丝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二石、调帛或布一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役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础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

5、税收入。两税法:天宝年间(唐玄宗年号),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既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正式废除。“一条鞭法”: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

6、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说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康熙时进行局部试点,规定以1712年为界,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时期,在全国推行,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赋税。“摊丁入亩”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沿革的特点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

7、,可以两税法为标志。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君主专制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历代赋税改革虽短期内减轻了农民负担,但随后又增长到比改革进行前更高的水平,这一定律后被学者总结命名为“黄宗羲定律”。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及流通

8、方式劳动力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私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私营主雇工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农民自身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

9、越细。(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古代中国手工业成就突出却未能导致技术革命的原因(1)古代中国手工业规模小,自然经济占主导,社会需求不大,缺乏革新工具的动力和社会基础。(2)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的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使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3)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

10、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4)统治者往往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1变化(1)商业活动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3)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11、。(4)流通领域: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5)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6)商人地位: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未改变。(7)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2特点(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5)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阶

12、段特点格局功能唐代及其以前市坊分离,唐代市坊布局整齐划一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宋元时期打破市坊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乡村庙会也日益兴盛工商业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不同点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13、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相同点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内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海禁”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

14、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 C男耕女织 D自给自足【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刀耕火种是粗放型农业,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男耕女织强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自给自足强调自足性,是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2.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

15、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答案】D【解析】题目中强调的是京杭运河对北宋朝廷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京杭运河是北宋朝廷的生命线,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故B项错误;京杭运河属于水利工程,不属于都城防御,故C项错误;北宋时,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表明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故D项正确。3.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说明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故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