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性改进制度

上传人:wdg****h8 文档编号:182944614 上传时间:2021-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性改进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性改进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性改进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性改进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性改进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性改进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性改进制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托县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性改进制度一、医院必须把工作质量放在第一位,把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性改进纳入各项工作中。二、医院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性改进工作。三、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制度、实施方案、考核办法。四、加强对医院全体人员的质量管理教育,督促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杜绝差错事故,保证医患权利。五、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各科室每月检查,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院检查。六、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要有文字记录,由质量管理小组定期检查,进行讲评,提出改进意见。

2、有利于不断改进医院医疗服务技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七、医疗质量管理的检查结果与个人考评挂钩,以促进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性改进工作的真正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一、指导思想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容和永恒的主题,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为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常规、标准,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特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二、组织领导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方案,对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做出评估,制定改进措施

3、。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医务科、护理部、院办、门诊办、药剂科等职能部门行使医疗质量管理的指导、检查、考核、监督职能,并向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提出评价和改进措施。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定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措施和考核办法,督促医务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规,对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各科主任是科室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医院实行医疗质量管理“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制度,每一位职工既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执行者,又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监督者。医院实行医疗质量管理责任追究制。三、医疗质量管理容(一)强化医疗业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控制医药费用。 1、认真执行医疗质

4、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如首诊医师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传染病管理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等,有效防、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 2、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 3、规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 4、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环境,加强医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 5、进一步细化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和医师定期考核的标准和措施,认真落实医德考评和医师定期

5、考核制度,规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 6、规医疗质量安全评价控制体系,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7、加强应急管理,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8、加强全员培训,医务人员“三基”必须人人达标。 9、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和常规。 (二)加强手术和麻醉医疗安全管理。 1、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遵循诊疗规,制定诊疗计划,并定期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 2、实行手术资格准入、分级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与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围手术期质量管理,重

6、点是术前讨论、手术适应症、风险评估、操作规、术后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医患沟通制度的落实。 3、建立麻醉操作主治医师负责制,麻醉工作程序规,术前麻醉准备充分;加强对麻醉术中和术后患者的监护,实施规的麻醉复苏全程观察,麻醉意外处理及时。 (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建立健全患者识别制度、医嘱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手术查对制度、操作查对制度、三查七对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准确识别患者; 2、抽血、给药、输血等操作前使用床号和XX进行患者识别; 3、建立健全手术(介入手术)术前医患沟通制度;手术(介入手术)术前患者确认制度; 4、手术责任者应按照上

7、述制度的要求,与患者(家属)进行主动沟通,准确识别患者; 5、建立健全急诊与病区;急诊与手术室;急诊与ICU 之间的管理流程和交接规,详细规定患者的识别和交接措施,并建立识别和交接记录; 6、建立健全手术(麻醉)与病区;手术(麻醉)与ICU 之间的管理流程和交接规,详细规定患者的识别和交接措施,并建立识别和交接记录; 7、建立健全产房与病区之间的管理流程和交接规,详细规定患者的识别和交接措施,并建立识别和交接记录; 8、建立健全腕带标识制度; 9、腕带标识清楚,包括患者的病区、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信息; 10、对于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使用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

8、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 11、在重症监护病区、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等特殊患者群使用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 12、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四)严格执行各种诊疗工作常规,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1、建立健全手术前确认制度与工作流程; 2、建立手术患者及物品交接记录表,登记并记录,手术所需必要的文件资料及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手术室护士与病区护士做好交接; 3、制定术前手术医生在患者手术部位标识的制度与规; 4、手术医生应在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并与患者共同确认及核

9、对; 5、手术室护士在接病人时与病区护士及患者三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体表标识; 6、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室护士、患者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四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 (五)着力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措施。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开展各科医院感染治理相关活动。 (六)以贯彻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为重点,认真做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等项工作。 1、认真贯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医疗技术准入制度,促进医疗技术临床合理应用,持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1)院长作为医疗技

10、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建立健全本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对开展的第一类医疗技术进行技术审核,严格管理;同时做好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第三方技术审核的准备和申请工作。 (2)对已经开展的医疗技术进行全面清理:一是尚不成熟或存在较多伦理问题的;二是须由卫生行政部门准入方可临床应用的;三是未取得相关诊疗科目的。 (3)落实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对手术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审核、确认,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并实施动态管理。 2、认真贯彻实施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的通知及卫生部办公

11、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药。 (1)临床药学室要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 (2)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严格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切实采取措施推进合理用药工作。 (3)以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4)认真做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医院要按照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及时、准确做好数据的收集和上报工作。 (5)建立健全毒、麻

12、、精、放等特殊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七)加强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 1、贯彻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开展检验项目符合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目录。特殊实验室取得审批许可。 2、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并能有效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临床检验项目及时间满足临床需要。 4、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 (八)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

13、定,对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质量控制和管理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制度建设、硬件设施、人员管理、应急处置、执行落实等方面情况。 (九)贯彻执行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进一步规临床用血管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十)单病种质量管理改进。 继续开展对单纯性阑尾炎、剖宫产、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住院)、脑梗死、髋、膝关节置换术等14项单病种的质量管理,将单病种质量管理改进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由科室控制,医教科组织考核。 (十一)贯彻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试行)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强化病历书写质量和病历管理,及时进行病历质量评比活动。 (十二)优化服务环境和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1、门诊

14、有就诊咨询及其他便民服务。服务环境和设施清洁、温馨,服务标识规、醒目。挂号、划价、收费、取药、采血等服务窗口的数量、布局合理,逐步实行、网上预约挂号,积极推行复诊病人预约诊疗服务,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2、门急诊与住院、入院与出院、诊断与治疗、转科与转院等服务流程合理、便捷、连贯。 3、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技科室工作效率,缩短出具检验、检查报告时间。 4、以确保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为前提,合理有效的缩短平均住院日与手术前平均住院日。 (十三)继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专项活动,落实患者安全目标。 严格按照医疗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着重抓好医疗安全教育和安全防,完善制度,明确责任,

15、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医疗安全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十四)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强化医务人员和群众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意识。 1、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安全教育和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医疗风险、安全责任意识;加大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和全体工作人员的管理、教育力度,更新质量安全观念,提高质量管理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开展公众就医知识宣传教育。要组织编写相关科普读物和宣教材料,采取现场讲座、网络视频、展览展示、专题报道等多种宣传、培训形式,充分利用领导小组组织编写的相关材料,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医学科学和医疗风险,正确择医、就医,提高群众医疗安全意识和甄别假医、假药、虚假宣传的能力,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3、围绕“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