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第二章药物的吸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82936997 上传时间:2021-05-26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药剂学第二章药物的吸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生物药剂学第二章药物的吸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生物药剂学第二章药物的吸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生物药剂学第二章药物的吸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生物药剂学第二章药物的吸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药剂学第二章药物的吸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药剂学第二章药物的吸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药物的吸收,.,2,学习内容,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第二节 口服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第三节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四节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第五节 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第六节 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第七节 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3,学习要求,1.掌握药物的几种跨膜转运机制。 2.掌握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各种因素。 3.熟悉药物胃肠转运机制。 4.熟悉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5.了解细胞膜的结构与特点、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及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4,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细胞

2、膜)的现象。 药物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向循环系统转运的过程。 口服药物的吸收过程:口服给药时,药物透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门静脉或淋巴管,再转运至循环系统。,.,5,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生物膜:细胞外表面的质膜与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的统称。它不仅把细胞内容物和细胞周围环境分隔开来,也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门户。 生物膜组成:细胞膜主要由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6,液态镶嵌 模型,经典模型,1935年提出 脂质双分子构成基本骨架,脂质层两侧分布膜蛋白 带电荷的小孔 特殊载体和酶,1972年提出 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1975年提出 进一步解释了膜的流动性和完整性,晶格镶

3、嵌 模型,生物膜结构,.,7,生物膜结构,.,8,生物膜性质,.,9,二、药物的跨膜转运途径与机制,1细胞通道转运(transcellular pathway) 2细胞旁路通道转运(paracellular pathway),.,10,药物转运机制,.,11,(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Ficks扩散定律,式中:,h为膜厚度,为扩散速度,“”表示扩散速度减小,D为扩散系数,A 为扩散表面积,k为油水分配系数,CGI为胃肠道中的药物浓度,C为血药浓度,.,12,被动转运的特点 : 1.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

4、.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被动转运的速度特征:一级速度过程。,.,13,(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主动转运的特征为: 1.逆浓度梯度转运; 2.需要特异性载体(carrier); 3.转运过程须消耗能量(ATP); 4.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 5.转运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及其活性有关; 6.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7.存在物质结构特异性和吸收部位特异性;,.,14,主动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ealis-Menten)方程来描述。,.,15,(三)促进扩散(facilit

5、ated transport),促进扩散又称为易化扩散,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因其同属于载体媒介转运,故不少特性与主动转运相同,如有结构和部位的专属性、竞争转运及“饱和”现象等。 但与 主动转运的区别在于此转运过程不消耗能量和由浓度差来推动扩散,而借助载体进行转运又与被动扩散转运方式有所区别。 与被动转运相同的是促进扩散服从顺浓度梯度扩散原则,不消耗能量。但促进扩散的速度要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得多,某些高极性的药物的促进扩散转运速度更快。,.,16,(四)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膜动转运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

6、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膜动转运可分为胞饮和吞噬作用两种方式。胞饮作用一般指摄取液体物质,吞噬作用一般指摄取固体颗粒状物。 膜动转运也有部位特异性,如蛋白质和脂肪颗粒在小肠下端吸收较为明显。,.,17,药物的跨膜转运途径与机制,药物的转运机制,被动转运:简单扩散、膜孔转运,转运蛋白介导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膜动转运:胞饮作用、吞噬作用,.,18,小结,药物的转运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过程。具体药物究竟以何种机制吸收,与药物的特性、各部位细胞膜的特征以及生物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 一种药物有时以某种转运为主,有时则以几种途径同时进行。但多数药物作为机体的异物,其吸收和转

7、运机制往往以类脂途径的被动扩散为主。,.,19,三、药物体内转运过程中重要的细胞膜,1.肠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 2.血管内皮细胞,.,20,血管内皮细胞,.,21,一、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 口服药物的胃肠道吸收,.,22,二、药物胃肠转运机制,1.通过不流动水层 2.通过肠上皮 3.透过细胞间隙 4.通过淋巴吸收,.,23,.,24,一、胃肠道的体液环境 二、胃肠道的运动 三、胃肠道的代谢反应 四、胃肠道的血液和淋巴循环 五、食物 六、P-糖蛋白 七、病理学因素,第三节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25,1胃肠液的PH值影响药物的解离。 由于胃肠道粘膜是一种类脂膜,故分子型药物比离子

8、型药物易于吸收。胃液呈酸性,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小肠较高的PH环境(PH57)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2胃肠液中含有的酶类、胆酸盐及粘蛋白等物质会对药物吸收产生不同的影响。 酶类主要是分解破坏多肽及蛋白质;胆酸盐能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从而促进其吸收;粘蛋白可能会与药物发生结合而影响吸收。 3不流动水层是高脂溶性药物透膜吸收的屏障。,一、胃肠道的体液环境,.,26,(一)胃的运动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二)胃空速率:单位时间内胃内容物的排出量。 胃空速率增加,有利于胃中不稳定药物及肠溶制剂的吸收,不利于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 胃空速率降低,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

9、,二、胃肠道的运动,.,27,二、胃肠道的运动,3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 胃空速率表达式: 影响因素: (1)食物的组成和性质; (2)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 (3)胃内容物体积; (4)药物的影响;(5)其他因素。,.,28,(三)小肠的运动 小肠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节律性分节运动 3.蠕动 推动肠内容物逐渐向下移动,饭后蠕动活性增加,故大多数药物宜饭前服用。,二、胃肠道的运动,混 合,.,29,三、胃肠道的代谢反应,酸水解 碱水解 酶解 肠道菌丛,.,30,药物,胃肠粘膜,循环系统,血液循环(98%),淋巴循环(2%),(一)胃肠血流速度 当药物的透膜速率小于血流速率时,透膜是

10、吸收的限速过程;当透膜速率大于血流速率时;血流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二)首过效应 (三)淋巴循环,四、胃肠道的血液和淋巴循环,.,31,五、食物,延缓或减少药物的吸收:改变胃空速率;消耗胃肠内水分,使胃肠粘液减少,固体制剂的崩解、药物的溶出变慢;增加胃肠道内容物的粘度,使药物的扩散速度减慢。 促进药物的吸收:脂肪类食物促进胆汁分泌从而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32,六、P-糖蛋白,P-糖蛋白是“药物溢出泵”,.,33,七、病理学因素,胃肠道运行时间的改变 胃肠道吸收部位完整性的缺失 胆汁分泌减少 肝病及肝功能不良者,.,34,第四节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 物理化学因素,一、药物的解离度(pK

11、a)与脂溶性(Ko/w), pH-分配假说(pH-partition hypothesis):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分子型与离子型药物浓度之比是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 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如下: 弱酸性药物:pKaPH=lg(Cu/Ci) 弱碱性药物:pKaPH=lg(Ci/Cu),分子型,离子型,.,35,.,36,.,37,二、溶出速率 1药物溶出理论:Noyes-whitney方程,dC/dt=DS/h(CsC) dC/dt=kS(CsC) dC/dt=kSCs,.,38,影响溶出速率的因素,()表面积:粒径减小,表面积

12、增大。,1.75 m(加0.1%聚山梨酯80) 2.75 m 3.150180 m 4.750 m,.,39,()溶解度:晶型、溶剂化物、盐型。 多晶型的概念 不同晶型的溶解度与溶出度顺序: 无定型亚稳定型稳定型 晶型相互转换的条件: 熔融和加热;粉碎与研磨;贮存。 溶剂化物的概念 溶剂化物的溶解度与溶出度顺序: 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影响溶出速率的因素,.,40,三、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药物在胃肠道遭到酸、酶的破坏,导致吸收减少,生物利用度降低。,.,41,一、剂型 各种口服剂型吸收速度的次序依次为: 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二、制剂处方和辅料 三、制备工艺,第五节影响口

13、服药物吸收的 剂型因素,.,42,第六节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一、提高药物溶出速度 1、制成水溶性前体药物 2、制成盐类 3、制成无定型药物 4、合成磷脂复合物 5、加入表面活性剂 6、增加表面积,.,43,第六节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二、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44,第七节 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一、体外法 二、在体法 三、体内法,.,45,在体小肠吸收,.,46,复习题,1.名词解释 胃空速率 多晶型 溶出速率 pH-分配学说 吸收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促进扩散 2.简述被动转运、主动转运的特征及速度过程。 3.简述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被动扩散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4.大剂量顿服维生素B2、B6能否相应提高疗效?简述其原因及正确的服用方法。 5.为什么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6.胃肠液PH值变化对口服药物吸收有何影响? 7.药物的哪些理化性质会影响其溶出? 8.引起药物晶型转变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9.不同剂型的制剂口服后,其吸收速度有何差异?为什么? 10.简述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和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11.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