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势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182868627 上传时间:2021-05-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认知角度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认知角度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认知角度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认知角度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认知角度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认知角度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势 从认知角度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势 摘要:定势是跨文化交际中被广泛讨论的一种现象,认知语言学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审视这一现象的方法。本文即试图从认知角度分析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利用它产生更好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定势; 认知; 跨文化交际 1.引言 定势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结果。因此,为了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并最终获得成功,对定势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使其在跨文化交际中为我所用,帮助人们产生积极的交际效果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w

2、ritten by Samovar, L.A., Porter, R.E. & Stefani, L.A., 2002)一书中,作者把定势定义为: 一种复杂的范畴化形式,人们在心理上用它组织自己的经验并用它指导自己对特定人群所采取的行为方式。而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中不难看出定势和认知语言学是有一定联系的。 2. 定势和认知中的范畴化 “定势”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记者Water Lippmann在1921年首次引入社会语境中来的。他指出定势是人们把形象组织成固定而简单的各种范畴的一种方式,人们用这些固定和简单的各种范畴来代表整个群体(stereotypes are a means

3、of organizing our images into fixed and simple categories that we use to stand for the entire collection of people. )。在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固定”和“简单”这两个词含有负面的言外之意。定势在社会领域中原本应该是一个中性词,但是许多人把它看做是一个贬义词。人们这样做并非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定势有一种泛化倾向。不过,在本文中,作者把定势看做是中性的,它既能产生积极的交际效果,也可以产生消极的交际效果,关键取决于人们如何去应用它。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指的是对事物进行类化的心理

4、过程。它是人的主观决断和客观世界之间的互动,范畴化的结果是认知范畴。范畴化是人们对世界归类的高级认知活动。由于世界是杂乱无章的,为了充分认识世界,人们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方式来了解它。因此,他们倾向于依据事物的特性对世界进行归类。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遵循认知的经济原则,即人们试图用最少的认知努力来获得关于某一事物的最多信息。 从定势和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的定义来看,定势会自然发生,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某个群体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很容易被联系到一起,因此更容易被人们吸收。具体说来,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最初彼此不熟悉,或者对彼此的文化差异了解不多,他们极易借助定势观念去对对方及对方文化作出

5、判断,指导交际。由于定势通常指向一个文化群体的典型特征,并被该文化群体之外的许多人认为是确实可信的,他们可以用最少的努力去最大程度地理解对方及其文化,无论事实是否如此,至少他们自己认为这样做是可行的。从这点来看,定势符合认知的经济原则,这一原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定势形成的原因。 3. 定势和范畴化中的原型 上面的小节中,作者介绍了定势和范畴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定势产生的原因。现在作者将通过对比定势和范畴化中的原型来阐释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是依据参照点(焦点),后来被称之为原型,对事物进行归类的。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U

6、ngerer, F. & Schumid, H.J.: 2001) 一书对原型的定义为:一些认知参照点的心理表征(a mental representation as some sort of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定势是人们认知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过程中的原型。定势被视为来自某一文化成员的典型,来自同一文化的人就如同同一范畴内的物体,共同享有相近的特征和家族相似性。另外一点,定势和原型都属于预先认知。研究颜色范畴系统的学者发现焦点色是存在的,它们来自前语言认知。与此类似的是定势也源于我们的社会化过程。我们在接触其他文化之前,通过学校教育

7、,他人的言谈,以及媒体的宣传形成对其他文化的定势。与认知范畴中的原型相似的另外一点是,定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环境的变化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初对某一文化的定势可以在交际结束时被意识到并作出修正,从而产生新的定势,这一互动过程是没有终点的,因此定势也总是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当然,有些人会说一些定势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得到强化,甚至上升为偏见或民族中心主义。但那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双方都怀着一种对对方的否定态度造成,这种情况很极端,也是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尽量避免的。 4. 定势和认知模式 Lakoff认为认知模式是基于人和外部世界互动之上的认知方式,即人们的知识组织和表达

8、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他们自己构建的,他称之为理想化的认知模式,这些模式包括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定势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命题模式。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一些关于某群体的人具有的特征之命题,这些命题构成了人们对世界认知的一部分。从典型的定势表述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命题模式给人们提供了一些范畴化原则。人们可以通过基于定势基础上的范畴化去了解他们不熟悉的一类人。由于作者对认知模式的知识有限,所以这里就不再深入讨论它与定势之间的联系了。 5. 怎么利用定势 正如本文一开始指出的那样,作者把定势看做是中性的。因此,怎么让定势为我所用,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取得积极的交际效果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9、。当然改进我们的定势来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的方法可能有好多种。本文要谈的一种是Carley H. Dodd在跨文化交际动力一书(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06)中提到的发展认知复杂性:细化范畴。他认为认知复杂性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促使一个人观察另外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从而在更细微的层面上把他从整体中区分出来的,而不是把他看做一个简单的个体。尽管Carley H. Dodd的这一建议是针对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提出的,作者认为它尤其适用于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面对的是个体,定势对群体的归类大都过于简单,尽管个体肯定会带有群体的典型特征,但他同

10、时还是一个具有独特性格特征的人。这就意味着他只有部分特征是和人们对其群体的定势是一致的,而且每个人和群体的一致性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尽管定势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认知环境,人们应该怀着开放的心态来认真运用它。同时,人们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定势既不能代表一个群体的全部特征,也不能代表群体每个成员的全部特征,人们应该发展认知的复杂性这种能力,对范畴进行细化。 6.结语 本文从认知角度来理解定势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使用,认为产生于人们认知其他文化群体这一过程中的定势符合认知的经济原则,和范畴化中的原型有极大的相似性。人们通过定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来自其他文化群体中的个体,但是应该尽量避免定势

11、的泛化倾向,通过发展认知复杂性,提高认知能力,实现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Dodd, C.H.,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2】 Samovar, L.A., Porter, R.E. & Stefani, L.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

12、3】 Ungerer, F. & Schumid, 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 范捷平.论 “Stereotype” 的意蕴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6】 文卫平. 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型观念 J. 外语教学, 2002(5). 【7】 郑占国, 付晓丽.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失误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4). 【8】 赵爱国. 定型理论及其研究-文化与认知空间双重语境之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