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上传人:408037****qq.com 文档编号:182810379 上传时间:2021-05-24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120.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全)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全)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全)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24下载文档可编辑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皓月) 一,问答: 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 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 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 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 火内郁,枢机不利。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 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 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 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

2、全身气血虚衰。 6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 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 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 主症: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汗出卫阳不固,营 阴失守。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 毛受邪,肺窍不利。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 风邪袭表,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 太阳伤寒 主症: 2 / 24下载文档可编辑 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

3、不利。 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袭 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 证型病因病机证侯治则方药鉴别要点 五苓 散证 膀胱气 化失职 表邪入腑, 水蓄下焦 发热、 口渴、 小便 不利、 脉浮 烦渴、饮不解 渴,水入即 吐, 兼有表证 利 水 通阳化 气兼解 表邪 猪 苓 茯 苓 泽 泻 桂枝 白术 尚有表邪水 蓄下焦津液 未伤 猪苓 汤证 阳明病下后 伤津,水热 结于下焦 心烦不得眠, 咳而呕渴,发 热不恶寒 养阴清 热 阿胶 滑石 阴虚有热水 热互结津液 不足 五苓散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 脉

4、浮: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发热: 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里热外蒸,其热较重。渴:三焦膀胱功能失 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 无吐。小便不利: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 治疗: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 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 4、结胸三症? 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因被医家称为“结胸三症“ 5 何为坏病?其治疗原则。 坏病指因为失治误治使病情恶化,证侯错综复杂,难以用六经证

5、侯称其名者。治疗 原则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临床意义:是辨证论治的原则) 3 / 24下载文档可编辑 6、三阳经头痛有何不同 ? 1 太阳病头痛重在后枕部, 发热与恶寒并见, 且见脉浮。乃风寒郁滞,太阳经气不利, 疼痛有紧束感, 2 阳明病头痛重在前额,多但热不寒,其脉多洪大滑数。乃阳明里热循经,经气郁滞 呈胀痛。 3 少阳病头痛则以两侧为主,且往来寒热,其脉多弦。乃少阳经气不利,郁火循经上 犯。 7、如何鉴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 8 试述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的证治异同。 同:均为少阴阳虚,水湿为患。均用茯苓、白术、附子、芍药。 真武汤 主治太阳误汗致少阴阳虚,阳虚水泛证,以发热、心

6、下悸、头眩、身目闰动, 振振欲擗地为主症,方中有炮附子辛热壮肾阳,白术燥湿健脾,生姜宣散佐附子助 阳,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芍药活血脉,利小便,不用人参。 附子汤 主治少阴病阳虚寒湿身痛证,以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口中和, 其背恶寒为主证。辨证要点是口中和,背恶寒。方中炮附子温经回阳,去湿止痛, 配人参温补元阳,扶正祛邪,配白术温补脾阳,化湿止痛,佐茯苓健脾利湿,佐芍 证型病机证侯治法方剂特点 蓄水证 太阳 之邪 不解 循经 入里 邪与水合,病 在气分,膀胱 气化不利 口渴、发热、脉浮、 小便不利、少腹里急 通阳 化气 利水 五苓散 与水结重在通阳 气机不利利水 蓄血证 邪入里化热与 瘀

7、血结于下焦 病在血分 其人入狂、小便自 利、少腹急结或硬 满、脉沉、舌质红绛 及有瘀点 活血 化瘀 桃核承 气汤 热与血结,经脉 不畅 重在泻热逐瘀 4 / 24下载文档可编辑 药通络止痛,共奏补阳化湿,温经止痛之功。 9、根据有关条文,试分析如何鉴别阳明腹满和太阴腹满? 条文(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病因阳明腑实,腑气不通, 气机壅滞,故大实大满之候。属内实腹满,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舌苔黄厚干燥等。 太阴腹满为脾虚寒湿所致,根据条文(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 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从条文中可看出,阳明腹满拒按,大便不通,舌苔黄厚干燥:

8、太阴脾主大腹,中焦 阳虚,寒凝气滞湿阻,气机不畅,脾络不通,则隐隐作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 腹部隐痛阵作,喜温喜按。 10、试比较湿热发黄三方的证治。 方名证侯病机治法 茵陈蒿汤但头汗出、身无热、齐颈而止、 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腹微满、 大便不畅或便秘 湿热郁蒸,里实 发黄 泻热利湿,利胆 退黄 栀子柏皮汤发热、身黄、小便不利、或见口 渴、心烦懊恼 湿热郁蒸,发 黄 清热利湿,泻湿 退黄 麻黄连翘赤小 豆汤证 身黄、发热、无汗、身痒、小便 不利、或见恶寒、身疼、脉浮 湿热郁蒸,兼表 证发黄 解表清里,利湿 退黄 11伤寒论中热利三方如何区别运用。 热利方: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 同:

9、发热、口渴、肛门灼热、大便臭秽、舌红、苔黄、脉数。 异:白头翁汤肝经湿热下迫大肠,及热痢下重,证以里急后重,下利脓血为主。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5 / 24下载文档可编辑 葛根芩连汤挟表而入里,热迫大肠。证以喘而汗出为主,里热下利兼表证。 治以清热止痢兼以透表。 黄芩汤少阳郁火下迫阳明大肠下利,以口苦脉弦为主,少阳阳明合利 治以清热止利,泻少阳胆火。 12、试比较寒热错杂痞证证治。 同: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证都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 药物配伍均用寒温并用,功补兼施。 异: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误下后脾胃伤,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于 中焦。 生姜泻心汤心下痞满、干意食臭

10、,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为特点,内有水饮, 兼食滞,重用生姜温阳化饮。 甘草泻心汤 -多次误下,痞利俱甚,中阳受损,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用 甘草温补中阳。 13、太阴腹痛的证治有哪些? 1。腹满时痛脾阳受损,营卫失和桂枝加芍药汤方。 2。大实痛脾伤气滞,伤络较甚桂枝加大黄汤。 3。腹中急痛经脉受邪,气血亏虚小建中汤方。 4 腹痛吐利脾脏受邪,阳虚寒凝理中汤方。 14、试述桂枝人参汤证的病机、主证及方药。 病机:中焦虚寒,太阳犯表。 主证:心下痞硬,下利不止,伴表证发热恶寒头痛下利稀塘,小便清白,口淡不渴 等。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理中汤加桂枝。 6 / 24下载文档可编辑 15、大黄黄

11、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证侯、病机有何不同?二方煎服法有何特点 及临床意义? (大黄黄连泻心汤热痞证包括哪两个方证?两者有何异同) 。 大黄黄连泻心汤。 证侯:心下痞,伴口渴心烦,小便赤,舌红,苔黄等热象。 病机:邪热郁于中焦。 煎服法:将大黄、黄连用煮沸的水浸泡三到五分钟,取其汁分再服。 临床意义:意在取其气之轻扬,不欲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无形之热而不在泻有 形之邪。 附子泻心汤。 证侯:心下痞闷不适,伴身热、口渴、心烦、尿赤、脉数,在此基础上复有恶寒, 汗出,卫阳不足之证。 病机:邪热郁于中焦(热痞)兼表阳虚。 煎服法:附子别煮取汁,三黄(黄芩、黄连、大黄)用煮沸之水浸泡三、五分钟, 取

12、两者汁混合分服。 临床意义:三黄沸水浸泡取汁,取其气之轻扬以泄热消痞,炮附子另煎去汁,则辛 热醇厚之性,尽收其中,以利温经复阳。 热痞证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两者虽同属热痞,但大黄黄连泻 心汤证病机仅为胃热气滞,其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与里热证如心烦、口渴、小便 黄赤等组成。治以泻热消痞。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中大黄泻热和胃,黄连泻心 胃之火,黄芩泻中焦实火。并用麻沸汤渍,取其气之轻扬,以清上部无形之热。与 之相比,附子泻心汤证病机为胃热气滞,兼有卫阳不固。主证除热痞之心下痞,按 之濡,心烦口渴等证外,又见卫阳不固之恶寒汗出。治以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方 用附子泻心汤。方用大黄、黄连

13、、黄芩以沸水浸渍少顷,取其气以清上部之邪热, 7 / 24下载文档可编辑 附子别煮取汁以扶阳固表。 16、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为阳虚水停证,二者有何异同? 同:均为水饮为患,而见头眩,脉沉。 异:苓桂术甘汤证主要是脾阳虚,水停中焦,病情轻,水气上冲而致心下逆满、气 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真武汤证实少阳阳虚水冷,水停下焦,病情重,轻者仅见四肢重痛,重者可见四肢 浮肿,症见发热,心下悸,头眩。重者还可出现水饮横流四溢,遍及全身上下,症 见腹痛,自下利手足厥冷。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或咳或呕或小便不利等。 17、简述炙甘草汤证的主要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煎药治。 主要证侯:脉结代,心动

14、悸。病机:气血两虚,脉道不充。 治法:滋阴养血,通阳复脉。 方药:甘草 4、生姜 3、人参 2、生地黄 1 斤、桂枝 3、阿胶 2、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 三十枚。 煎药法:以清酒七升先煮八味,去渣纳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18 小青龙汤证为何有“或渴” 、 “不渴” 、 “服汤已渴”三种表现 ? 小青龙汤证出现或渴是饮停影响气化,津液不能上承。不渴为水饮内停本象,未影 响气化。服汤已渴是指停饮之证,服小青龙汤后,温化之余,上焦津液一时不足, 故见口渴,随之停饮得化,气机畅通,水津四布,口渴必除。小青龙汤证中有“不 渴” “或渴” “服汤已渴”其病机如何? “或渴”因水饮内停,正津不

15、布“不渴”则因水饮未阻遏正津上达“服汤已渴”属 水饮初化,津液一时不足,可有短暂口渴,这种口渴是水饮得温化,病向愈之征, 并非伤津,勿需治疗。 19 心阳虚共有 5 证。 心阳虚心悸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其治法是温通心 阳。方用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 。 心阳虚烦躁证:方药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 8 / 24下载文档可编辑 心阳虚惊狂证:方药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炙甘草、生姜、 大枣、牡蛎、蜀漆、龙骨) 心阳虚奔豚证:方药为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心阳虚欲作奔豚证:方药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

16、桂枝、甘草、大枣) 20 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和病机是什么? 。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是:发热,大汗出,舌上燥而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背 微恶寒,脉洪大。病机是:邪热炽盛,津气两伤。 21、简述三阳病证发热的特征。 太阳病发热,一般是发热程度与恶寒程度成正比,就是发热越多恶寒越重、 发热越少恶寒越 少阳病发热则发热多而恶寒恶寒少,或是往来寒热阳明病发热就干脆不恶寒了,反恶热, 还怕热喜凉。 22 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 水逆是指饮邪内停,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证侯,是蓄水重证 的表现。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 吐,故出现水入即吐。治法:化气行水,兼以解表。方药:五苓散。猪苓、泽泻、 白术、茯苓、桂枝。 23 桂枝人参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均治下利,如何区别运用 桂枝人参汤 温中解表,主治太阳病误下数次,表证不解,反伤脾阳,脾气虚寒,下 利不止,心下痞硬之证。 葛根汤 解表止利,主治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下利,属表里同病但以表证为主者。 葛根芩连汤 表里双解,清热止利,主治表证未解,挟表热的热利,因邪热下迫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