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难点突破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82808214 上传时间:2021-05-24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23.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难点突破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难点突破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难点突破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难点突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难点突破(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15 短板快攻点三重比对,筛选 整合 精准分析诊断 2 / 15 论述类文本考查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做好这类选择题需要把选项和原文进行细致比对。 经过一轮的复习,我们基本掌握了解答论述类文本时需要比对的内容,但在准确掌握词语含 义、句间关系、论述方法等方面还存在欠缺。在二轮复习中需要加强对词语、句间关系、论 述方法等方面的比对训练,以熟练掌握比对技巧。 请找出下列句子和原文信息不相同之处。 选项 1.(2018 全国卷 ,1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 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原文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 就是如 何实现空间的公共

2、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 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 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 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 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 正在 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对 结果 原文说“片面地强调空间的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会”字说 明这是一种可能, 是或然。但选项说成“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属 必然。这里犯了混淆时态的错误。 续表 选项 2.(2018 全国卷 ,1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 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原文 所谓城市的意义

3、弹性, 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 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 体的意义共同性。 比对原文是说“具体的意义共同性”,而选项说“抽象的意义共同性”,显然 3 / 15 结果是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选项 3.(2018 全国卷 ,1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 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 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原文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 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 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 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 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比对 结果 原文说“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 并以此

4、为基础 是意义重大的”,这表明选项中“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曲解文 意。 选项 4.(2018 天津高考,6A)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 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续表 原文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 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 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了这样的共识, 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 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 比对 结果 原文信息“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说明了信息化 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并未说已经“实现了”;而选项 “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说“已经

5、实现了”,将未然当成 了已然。 选项 5.(2018 天津高考,6C)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 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 原文 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 但是其背后支撑 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握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 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 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 的范围内去选择, 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 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 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 我们就越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 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 续表 比对 结果 结合原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

6、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 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可知,公众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 言的少数专业人士的思维控制有一个过程,现在并非“已经完全”被奴 役。说法过于绝对。 选项 6.(2018 天津高考,6D)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类 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 原文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 这种科学技术 4 / 15 与人的矛盾关系, 是否意味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人及其社会的深 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 奴役者的终极命运? 比对 结果 原文是说“是否意味着”, 是一种猜测,只是表现对二者

7、未来关系的担忧。 而选项中说“最终会形成”,显然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我存在的问题: 高效突破提升 技法 比对词语, 明确文意 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看是否偷换概念;比对范围词, 如“都”“所有”等,看是否扩大或缩小范围;比对程度词、时间 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未 来”等,看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是否绝对等。 比对关系, 辨明逻辑 逐项审查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一般有因果、 条件、假设等关系, 重点是因果关系;比对每一分句的意思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分句 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是因果关系,看 是否存在强加因果、因果倒置

8、等问题。 比对论证, 是否合理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论是否成立: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 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 果、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5 / 15 6 / 15 典题文本 (2018 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所谓“被遗忘权 ”,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 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提出论 题) 在大数据时代 ,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 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 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

9、本更低。(背景介绍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 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 常态。 (当前现实 )“被遗忘权 ”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 ”的 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 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意义) 首先 ,“被遗忘权 ”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 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 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分论点 )与纯粹的 “隐私权 ”不同,“被遗忘权 ” 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

10、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 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进一步阐述 ) 其次 ,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 ”对调 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分论点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 “被遗忘 ”,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反面)不论 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 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 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结论) 最后 ,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 ”,人成为数据的 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

11、的形式被记忆。(分论点 )大数据所建构 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 ”变成了 “你是”与“你将 会喜欢 ”;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进一步阐述 ) 也就是说 ,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 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 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 压抑人的力量。(具 体阐述 ) 进一步说 ,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 掌控, 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进 一步阐述 )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 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

12、,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结论) 7 / 15 (摘编自袁梦倩 “被遗忘权 ”之争: 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规范解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 易。 比对关系,辨明逻辑。逐项审查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 通过比对不难发现,文章第一段第句阐述数字化记忆造成记忆与遗忘的平衡 发生了反转,“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所以此选项正确。 B.人的主体身份之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 太高。 比对词语,明确文意。第四段在阐述最后一个分

13、论点时,认为“大数据技术 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而不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 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 一些。 比对论证,是否合理。第四段“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 霸权的抵抗”,说明“被遗忘权”是对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而不是“对抗大 数据”;第二段提出“隐私权”是为了阐述“被遗忘权”的主动性,而不是为了 对抗大数据。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 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 忆。 比对论证,是否合理。第四段最后说“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 化记忆霸权的抵抗”,而不是“成为数据控

14、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来对 抗数字化记忆霸权。 答案A 8 / 15 (2019 福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抽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进程,它决定了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绝不会孤立地存在 并独自实现自己的发展。不论是何种科学或学科,都将与其他科学或学科建立某种互为依赖 或相互借鉴的关系,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其他科学或学科中汲取生命力。传记文学自然不 是一个例外。 传记文学发展至现代,传记的使命不再仅是提供作为事件的人物活动的轮廓,而是要从 各种素材中寻出传记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并发现其独特的人格形态。传记文学这一本质变化最 显著的标志之一便是传记家们开始以完全不同

15、于过去的方式来接受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 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精神分析理论 的创立与发展,更是为传记文学家们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提供了契机与得心应手的武器。 当然,我们也不愿意否认,正如任何良药都可能有其副作用一样,心理学及精神分析方 法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广泛运用, 也给这一写作样式带来了它在现代里的新的困惑甚至弊端。 精神病学者或精神分析学者探讨病态,是为着能消除它并给理智以发展的机会;而对于那些 别有所图的人们和一些不够严肃的传记者们来说,精神分析法已成为一种寻求病态的蛊惑和 用以进行性格分析的主要依据。他们热衷于追踪捕捉各种所谓富于刺激的病

16、态,仅凭读过几 本弗洛伊德的释梦书或荣格、克拉夫特 埃宾等人的几部著作,便在传记作品中对稍有偏离一 般社会规范的传主轻下结论。 在论及传记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门类的关系时,我们还把视线投向伦理学和新闻学。前 者虽然未能为传记文学提供直接的手段,但传记写作所必须担负的对于现实人生及人们行为 规范与道德观念的指导评判的责任, 却使任何一位传记文学家都必将面对由它而提出的问题, 并无法回避从它的某个立场而做出的选择。至于后者,则因其与传记写作从基本原则到操作 程序各方面的诸多相似,而成为在现代与传记文学建立起最密切关系的学科之一。 在 20 世纪最初的两个十年里, 尤其是经历过那次对我们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第 一次世界大战,大多数人们看待人生与人类的角度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试图按照本来 的或可能的面貌,而不是满足于以以往既成的模式去认识人类与世界。接受权威已不再成为 9 / 15 时髦,人们强烈地渴望着亲自的体验与探究。而另一个方面,虽然世界已经更为广阔,但人 类迈入的机器时代却又使人们较之以往更显渺小。环境将大部分人牢牢地限制住,他们既无 时间亦无财力外出漫游,与各色人等自由交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