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3篇

上传人:他**** 文档编号:182806020 上传时间:2021-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3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3篇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3篇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今天心准备了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有所帮助!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1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传染病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危害,保障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务院办公厅

2、转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一、工作目标1.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2.完善传染病的信息报告程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把突发传染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全校师生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周围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做好因病缺课登记,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

3、,依法追究责任。成立学校传染病流行应急领导小组,由梁寅峰校长任组长,负责及时处理、上报、协调与落实学校传染病的防治工作。3.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一把手总负责,分级负责制。4.快速反应、运转高效5.建立预警、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三、组织管理(一)应急传染病流行小组成员及职责1.梁寅峰校长任组长,负责学校传染病流行应急小组的全面指挥,出现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学校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报告。2.李伏庆、张浩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学校卫生安全工作。3.总务处负责传染病日

4、常防治工作的管理及后勤保障。4.校医室做好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认真晨检,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5.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配合校医做好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及传染病防治宣传。6.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进入应急状态后,全面启动传染病流行应急预案,由校长亲自指挥。(二)应急程序1.一般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1、各班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各部门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听从上级行政部门及卫生部门的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5、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食堂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政教处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2、重大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教导处负责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校医室负责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窗、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政教处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3、特大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

6、二、三级疫情防控制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班主任对缺课原因,及时上报。学校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总务处负责对教室、活动室、食堂、图书堂、厕所等场地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4.校内疫情一旦发生传染病流行,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传染病流行应急预案:班主任、年级组长或在场教师要立即把事件通知学校的传染病流行应急总指挥。校长及主管领导要立即赶到现场,统一指挥,具体联系急救中心,并在第一时间报告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等;在传染病流行事件得到控制后,要将该事件的详细情况和处理结果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校医室负责传染病流行时加强对发热症状的同学及时处理,班主任陪同校医立即将发病学生

7、送往医院,协助医疗部门治疗,联系学生家长,安抚他们的情绪,取得家长的合作。总务处负责安排卫生消毒相关事宜及后勤保障。司机待命应急出车。教导处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学校领导和教师(非密切接触者)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突发传染病流行得到控制后,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对传染病流行反映出来的问题,要进行整改,防止事件再发生。凡是瞒报、缓报,一经发现,就要做相应的处理;事情处理结束了,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预防教育。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2为贯彻落实省市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要求,经区疫情防控工

8、作领导小组(指挥部)研究,决定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工作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确保各类信息、各项数据上报及时、准确、全面。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强化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各镇街、区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对市外返乡人员特别是湖北、广州、浙江、江苏四省,武汉、孝感、黄冈、温州等疫情较重地区返乡人员及密切接触者,进一步梳理排查,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信息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实行一人一档一人一表,一律落实隔离措施。返乡人员应主动向所在村居、社区报告,要宣传动员城乡居民向所在村居社区提供返乡人员信息并如实报告。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全面掌握本部门本企业返岗(复工)人员情况并做好登记报告。二、明确责任单位和报告事

9、项。各镇街、区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是执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的责任单位。报告事项如下:返乡人员身份信息、返乡(返岗)时间、健康状况、体温情况、接触者信息、隔离措施、医疗措施等。三、严格报告程序和时间。报告事项应时时更新、动态跟踪。要明确专人专职负责联系、汇总、报送等有关工作。所上报的各类信息、数据须经各镇街、部门、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扫描后于每天中午12:00点前分别按要求报区疫情防治、社会随访等专班。四、严肃工作纪律。各镇街、区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程序、时限第一时间准确、全面上报信息数据。同时,要做好保密工作,严禁外传、泄露相关信息数据。对不按要求上报、泄露信息者

10、,给予严肃处理。传染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3当发生传染病流行和暴发时,为了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构建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传染病疫情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地防控传染病疫情扩散和蔓延,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一、各班主任为本班学生健康情况检查报告第一责任人;各教研组长为各教研组教师健康情况检查报告第一责任人。零报告制度范本.二、每天上午7:308:00,中午12:40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晨检、午检,由班主任负责检查本班学生出勤及健康情况;各教研组长负责对本组教师进行晨检、午检。三、晨检、午

11、检中一旦发现师生中有如发现学生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5)或有流感样症状(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呕吐、腹泻),要立即报告校医张春红,将学生送至隔离室,并及时与家长联系送往医院就诊。四、晨检、午检时间以外师生中发现有可疑症状者全校师生人人有责任及时报告。五、坚持追踪及电话随访制度。各相关责任人(班主任及各教研组长)对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5)或有流感样症状(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呕吐、腹泻)的师生,要求其居家隔离治疗。居家治疗期间班主任及各教研组长要做到每天追踪了解病情变化及诊治情况,每天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班主任及各教研组组长要将患病师生情况及时报医务室张春红。六、实行疫情快报制度。张春红要将晨、午检情况汇总,如发现一个班级一周内发生3例及以上病例,或同一学校发生10例及以上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或发生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需立即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x)和区教育局(xx)。对缓报、瞒报、漏报者,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七、实行零报告制度:晨检、午检报告结束后,校医张春红及时将全校情况汇总,筛查,每天1:30之前向区教育局和区疾控报告学生发热信息,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按照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