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武高中补班2015届高三第二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273597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宁武高中补班2015届高三第二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东省宁武高中补班2015届高三第二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东省宁武高中补班2015届高三第二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东省宁武高中补班2015届高三第二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东省宁武高中补班2015届高三第二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宁武高中补班2015届高三第二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宁武高中补班2015届高三第二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武高中 20142015 年高三补班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100 分钟,总分:100 分)一、 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 “大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2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中国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这些记述表明史记 ( )A

2、作者考察过这些地区 B主要记载了亚洲历史C是一部杰出世界历史 D具有独到的世界眼光3程天相说道: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请问: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 B.考生知识局限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 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4从考古发掘和古典作家提供的材料来看,雅典公民大会日常例会的出席人数不过占公民总数的四或五分之一。这主要说明( )A并非所有雅典人均可履行民主权力 B并非所有合法公民均能参加公民大会C雅典民主政治在实践上仍存在许多弊端 D雅典民主只是部分公民的

3、民主5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假设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宫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这反映了( )A.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 B.罗马法无法有效的解决财产纠纷问题C.罗马法的不足使其成为贵族斗争工具 D.罗马法不利于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6美国联邦宪法第一条第九款曾规定:“对于现有任何一州所认为的应准其移民或入境的人,在一八八年以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但可以对入境者课税,惟以每人不超过十美元为限。 ”对这段话理解不准确的是( )A当时各州自治权力高于联邦政府 B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法律制定的理 性精神

4、C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障碍依旧存在 D此项规定是当时南北方妥协的产物7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C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D民主共和的实践者8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

5、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 )A的爆发纯属偶然 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9孙中山在 1923 年提出:“人民有县自治以为凭借,则进而参与国事,可以绰绰然有余裕。与分子构成团体之学理,乃不相违。待不如是,则人民失其参与国事之根据,无怪国事操纵于武人及官僚之手”孙中山认为民主政治推行的关键是( )A.实行地方自治 B分阶段逐步展开C直接参与国事 D保障人民的权利101922 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

6、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 。这说明( )A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B马 克思主义不适应中国民主革命C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1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的,尤其在国民党为挽回面子宣称要反攻大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以说台湾的自治直到今天仍使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面。 ”对“相持局面”的理解是( )A海峡两岸渴望祖国的统一 B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C中共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D美国不再干涉台湾问题1217世纪前,欧洲主流观念极力在中国与欧洲间寻找相似性:18世纪时开始建立起“中国是欧洲的对立面”

7、的认识,这个观念一直统率着欧洲人的中国观;一战后,有个别学者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由此可见( )A.中西文明在碰接中逐渐融合 B欧洲对华评价从主观到客观C欧洲对华认知停留在启蒙时期 D欧洲对华评价取决于其现实需求13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 ”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北方士人耻 于科举致仕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D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14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 ,将财政

8、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 。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15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工厂制组织形式 B垄断组织形成 C机器大工业生产 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16清末的上海, “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

9、象较诸其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A促进了市场繁荣 B有利于普及西装 C淡化了传统等级 D交际活动增加17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斯大林模式”确立18下图是美国 18901945 年的某项经济指标统计示意图,依据所学分析,该示意图最有可能是哪一项数据( )A.工业发展指数 B.黄金储备总量C.失业人数指数 D.农业发展指数19下表为世界“500 强”跨国公司数量变化表(单位:个) ,由此能得到的最

10、确切的信息是(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B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C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无足轻重 D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20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 ,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 )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21韩愈的原道中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由此

11、可见,韩愈认为( )A.工商业者的壮大导致农民贫困 B.理学地位的确立有助国家经济发展C.儒佛道三家并用有助教化百姓 D.佛道力量的壮大加剧百姓经济负担22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 “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 “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A.山水画 B.人物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23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A.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B.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

12、的大众情感愉悦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24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有了新意义。 ”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B使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25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

13、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 。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中,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玕 B.洪仁玕、康有为C.康有为、孙中山 D.孙中山、陈独秀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26 题 20 分,27 题 15 分,28 题 15 分)26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考试有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试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嘉靖以后,会

14、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等等,以防夹带。开考后有巡绰官负责巡逻监督,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要写出评语。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皇榜公布。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同样南宋也是这样,文天祥是状元;还有真德秀、陆秀夫这些人,都是进士,是同榜进士。包括明朝末年,也是这样。材料三1855 年英国文官制度刚刚建立时的试题,考试内容均为数学、法律、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学问。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8 分)(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