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族的兴起与大禹治水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273166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278.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夏族的兴起与大禹治水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一夏族的兴起与大禹治水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一夏族的兴起与大禹治水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一夏族的兴起与大禹治水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一夏族的兴起与大禹治水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夏族的兴起与大禹治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夏族的兴起与大禹治水(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古代史教案适用专业、年级:历史专业本专科学生一年级学年、学期:20062007 学年第 1 学期任课教师:翟桂金编写时间:2006 年 8 月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课时安排:64 学时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古代史是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历史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为培养适应 21 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等学校合格师资而设置的一门历史科学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高师本科历史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和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历史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牢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的基本能力。导论教学要求:通过讲述历史学的相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其掌握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方法和意义,了解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代表性的著作。教学手段:PPT 课件;讲授与视频资料放映相结合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内容:一、为什么学历史?二、什么是历史、历史学三、如何学习中国古代史课程2第一章 原始社会本章拟通过结合中国古人类化石的分布、早期原始农业文化遗存的发现、早期聚落形态演进以及新石器时代晚期多宗重大考古发现,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早期文明已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多中心格局。教学重点:聚落形态演进与社会组织形式发展的关系;人群集团层级分化的考古学表现;从古史传说的分析及考古区系文化理论看新石器

3、时代各地域人群集团的分布教学难点:人类起源的争论;聚落形态演进与社会组织形式发展的关系;从古史传说的分析及考古区系文化理论看新石器时代各地域人群集团的分布;对考古发现的历史学阐释的理解教学手段:PPT 课件;讲授与视频资料放映相结合课时安排:8 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从原始群到氏族公社一、原始群(一)中国境内的古人类化石及其社会组织巫山人:四川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洞坡距今 204201 万年元谋人: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距今约 170 万年蓝田人: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和公主岭距今约 8065 万年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最早距今 69 万年(二)古人化石及其社会组织大荔人:陕西大荔县甜水沟距今约 20

4、 万年许家窑人: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距今约 10 万年丁村人:山西襄汾丁村距今约 10 万年金牛山人:、马坝人、长阳人、桐梓人、巢湖人等二、晚期智人氏族公社的形成(一)我国境内的新人化石柳江人:广西柳江通天岩距今 67 万年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 18000 年河套人、峙峪人、资阳人、左镇人、麒麟山人等(二)氏族制度的确立(三)生产技术的进步【小结】1、在距今 1 万年之前、近 150 万200 万年间的人类进化历程,主要是体质特征的进化进化中最主要的系列体质特征变化,由直立行走带来在过去的三百万年中,人类的脑量扩大了 3 倍,成了一种速度最快的生物进化现象:南方古猿 440530ml

5、;能人 700800ml;直立人 1088ml;早期智人 1120ml;晚期智人 1350ml;现代人 1400ml。2、生产和生活技能的提高工具(打制石器)用火(利用和控制天然火人工取火)3制陶技术生产方式狩猎、采集居栖方式游猎三、关于夏娃理论(“走出非洲”假说)第二节新石器时代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域二、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特征(一)区系类型说1981 年,苏秉琦提出:区(文化区 ),系(同区各期文化), 类型( 同区系下分支)(二)早期文化区 1000-7000 年前(裴李岗、磁山、北辛文化、老官台、兴隆洼、彭头山、城背溪、仙人洞、玉蟾岩)(三)中期:7000-5000 年前(仰韶、红山、马

6、家窑、大汶口、大溪、屈家岭、河姆渡、马家浜、崧泽)仰韶文化因 1921 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文化。分布广泛,年代距今约 7000 年至 5000 年。特点有:1、流行红陶和部分彩陶,晚期灰陶增多。质地以泥质陶和夹砂陶为主,泥质陶常见彩绘,夹砂红陶则普遍拍印绳纹。制陶以泥条盘制为主。2、石器多为磨制,但打制石器仍占相当比例。3、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主要是种粟和黍,农具石铲、石刀。家畜饲养比同时期的大汶口文化要多些。(四)晚期:5000-4000 年前(龙山、齐家、良渚、石家河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快轮制陶,造型规范,器壁薄而均匀,特别是蛋壳质黑陶更独具特

7、色。制玉工艺专业化,玉质礼器精美。出现大型城堡遗址,(寿光县城堡遗址积达 57 万平方米),房屋建筑普遍采用挖槽筑墙和原始夯筑技术,多有长方形土台式建筑,居室地面分层筑成。良渚文化分布在太湖流域,距今 5000 一 4000 年。稻作农业、竹木玉器制作、丝织、麻织等都有重要发展。石器仍占很大比例,磨制的精细光滑。陶器以砂质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最多,均为轮制。墓葬多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差别很大。玉器以琮、璧、钺为主,王权象征。二、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特征(一)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原始的种植农业普遍出现,北粟南稻,农业工具有石器、骨、木器、陶器等,多采用复合工具。2、渔猎仍占重要地位,家畜饲养发

8、展起来(六畜) 。3、手工业:磨制石器已广泛使用;陶器已是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物品。玉器、牙雕加工明显进步,铜器出现。4、出现城墙、排水沟等城市建筑。(二)社会结构的演变4氏族组织高度发展。新石器时代早期,在氏族制下开始出现具有家庭性质的小型社会组织。新石器时代中期,家庭家族氏族胞族(聚落)结构形成。 (兴隆洼聚落遗址的房屋布局,完整村落。河姆渡遗址大型干栏式排房建筑,内分若干小房间。姜寨聚落结构) 。家庭和家族作为一种消费单位已成为氏族中的基本细胞。 (裴李岗墓地分区埋葬,氏族内出现若干家族)后期,聚落形态出现了大型中心聚落和一般聚落的差别,出现有城墙的“城” ;聚落内部有了分化,既有像大地湾

9、901 号房屋式的宫殿性建筑,也有面积很小的半地穴式居室。出现了专门祭祀的场所,了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崇拜。红山文化 “女神庙” 。(三)文化艺术和宗教有了抽象意义的数字符号和原始文字。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所创造的多是善良、温顺型动物,极少见到凶残、丑陋的动物形象;晚期出现了饕餮纹之类的狰狞形象。生殖崇拜现象有了较浓的鬼神观点、灵魂观点,出现占卜,巫师。第三节原始社会解体与中国文明起源一、家庭、私有制发展和原始社会解体1、婚姻形态的变化和父权制的确立对偶婚:是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在或长或短时期内结成婚姻关系,每个男子或女子都有一个较为稳定的配偶。对偶婚子女仍属母系。对偶婚的出现是人类婚姻形态上的又

10、一进步,它是促使母权制瓦解、父权制产生的重要因素。父权制的确立。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男子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妇女则逐渐从社会公共劳动中退居为以家务劳动为主。男女在社会生产中地位的变化,是父系氏族公社取代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原因。2、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饲养业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产生。反映在墓葬的随葬品中,多寡不均、贫富悬殊现象越来越明显。大汶口墓葬3、部落战争和原始社会的解体当私有制日益发展后,各氏族部落之间为争夺土地、财产、人口而产生的冲突比以前更为激烈,往往演进为大规模的战争。战争使得部落首领的权利不断加强,地位和作用也随着二、古史传

11、说(一)古史传说在距今 5000 多年至 4000 多年的 1000 年间,我国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先民大都进入了部落、部落联盟的“英雄时代” ,这一段历史有相当一部分通过传说保留在古文献中。1、古部族分布情况在黄河中游、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和沿河的广大地区,有以姬、姜姓为主的炎黄部落群;东方的海岱、淮泗,以及长江下游的三角洲地带,有以风、赢、偃诸姓为主的夷族部落群;在豫西南山地和汉水、长江中上游一带由“三苗” ,或称苗蛮部落群。炎黄、东夷和苗蛮部落群,各由若干部落和氏族组成。在文化发展上各具特色。他们交往日益频繁,始而相争,继而相融,最后部分完全的同化。秦陇以西,由“诸戎”部落群;秦晋以北的

12、黄土高原和燕山一带,有“群翟(狄) ”部落群;5在四川盆地有巴蜀的先民;在长江以南直至岭南有古越族的部落群。他们分处中原地区的边缘,或过着游牧与狩猎结合的生活,或过着原始农业与狩猎、采集相结合的生活,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一些。2、三皇五帝传说复杂充满神话的斗争和融合中,形成最初的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国家雏形。三皇有巢氏(构木为巢、或说即女娲) 、伏羲氏(因夫妇、始人道、以佃以渔) 、神农氏(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同期还有女娲抟土造人、遂人氏钻燧取火。其中神农即炎帝,生于姜水,其后裔为烈山氏柱(稷神)和共工氏。共工氏子后土被封为土地神(社神) 。五帝时代太嗥、少嗥(或白皋;东夷族人,后裔

13、为蚩尤兄弟 81 人) 、黄帝、炎帝、颛顼;或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阻挡蚩尤为首的东夷向中原发展,黄帝与炎帝联合败蚩尤于涿鹿。后黄帝又征服炎帝部落于阪泉,遂成为更大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炎黄子孙也由此而来。颛顼绝地天通: “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国语楚语 ) 。标志着国家权力和政府机构雏形的出现。禅让制:军事民主制传统,选贤举能。尧、舜到禹,禅让制至少表面上还在发生作用。但企图凭借强权和实力,变禅让为世袭的斗争在这一时期愈演愈烈。如竹书纪年有“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 ”的记载。至大禹已博得诸夏首领的拥戴,具夏后氏的称号,即诸夏之族的最高君长。到其子启时,王权

14、世袭才完全确定下来,开启了我国文明时代。3、 “大同”与“小康”大同原始社会, 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康文明(阶级)社会礼记礼运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池沟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

15、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二)信古、疑古和释古1、 “古史辨”派的传说观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时代愈后,知道的古史愈前。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对“古史辨”6派的批评:说有容易说无难刘掞藜:因一事不可信,便随便说他事俱不可信;因一书一篇不可信,便随便说他书他篇皆不可信。徐旭生:因某书或今存某时代之书无某史事之称述,遂断定某时代无此观念

16、。谢维扬:把许多可能的情况中的一种当成了唯一的事实(而且并没有真正的证据)、钱穆的古史观钱穆认为研究上古史应“通观大体” ,不可对古史作“过细推求” 。其一,古籍所载的神话传说经过史家主体的重新审订和解释可以用来研究上古史。其二,通过考察古人活动的地理区域来推寻我民族古代文化活动之大概。其三,用地下出土的实物材料来研究古史。科学的态度:考古发现证明这些传说并非都是“妄说”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事实。从中可以窥见向国家过渡阶段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大致情况和过程。参考文献:齐涛主编中国历史教程古代卷第一章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第一章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 1983吴汝康: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 1989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出版社 1983 年版。思考题:1、中国早期原始聚落的演进反映出原始先民社会组织形式怎样的发展过程?2、考古学家是怎样归纳中国新石器文化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的?3、试分析中国早期文明多样性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